#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凡是社会蓬勃发展时期,都是各司其职的宽松型管理,古人称之为“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指各司其职,上级只管督查下级有没有完成预定总目标,但是在具体事务上却放权给下级,任由施为,不在事务操作过程的细节上越级干涉。
比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也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过程。之后,才使得中原从秦末战的乱中彻底恢复了元气,有了汉武帝击匈奴,打出了“强汉”之名,军威赫赫延续了四百年。

而就是这“文景之治”时期间,史书上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就是汉文帝与左相陈平之间的一段对话。
那是公元前179年的8月。某一天,汉文帝忽然问右丞相周勃:“天下在这一年里决断了多少刑狱案件呀?
这问题一下就把周勃问住了,因为他从未关注过这个具体数字,所以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了。
然而,汉文帝又继续追问周勃:“那么天下这一年里的钱粮谷出入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这一下好了,直接把还在苦苦思索该如何回答上一个问题的周勃给问傻掉了,他更答不出来了!
周勃身为右相,连国家一年决断了多少刑狱、出入了多少钱粮等大事竟然说不出详细,这就让文帝的面色当场就有不快表情了。
这时候,周勃也觉得十分尴尬。
然而,左丞相陈平却出来答话了,陈平几句话一说,立刻就化解了这个尴尬的气氛。
陈平对汉文帝说:“朝廷诸事皆有主管,如果陛下问决断刑狱这些事,那么这是廷尉的责任。所以,应该问廷尉才是。”
又说:“如果问一年钱粮的进项与支出等事,这应该去问治粟内史。”
文帝开始一听,更生气了。便问:那么还要你们这些丞相有何用?
面对皇帝的怒火。陈平却不慌不忙的解释说道:“丞相有丞相的职责,不应该样样琐事都管到底,丞相责任是辅佐皇帝,对外镇抚四夷诸侯,对内则亲附百姓,并督促朝廷诸卿大夫们各司其职,各自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

实际上,百官各司其职,本就是自古以来惯例,而汉文帝突然向丞相们发问,很有可能还是为了多一抓些皇权。
但是陈平的一番话,却让文帝一下醒悟了,明白了各司其职的重要性。如果上级事事无论巨细,都要一管到底,那么下级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受打击,秩序就会产生混乱,实际是事事都想管,最后必定啥事也干不好。
这个道理,在汉朝以后的历史上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
比如诸葛亮事必躬亲,大小事务皆过问,军中二十棍以上做刑罚,都要亲自问审决断,这也是造成了后来“蜀国无大将”的原因之一。司马懿就很瞧不起诸葛亮这种做法,认为这不是丞相该管的事。
也让人想起了一部现代经典电影里的某句台词——“蒋委员长打仗事事都要亲自抓,连一挺重机枪阵地放在哪儿都要干涉,还要我们这些司令、军长干什么,还有团长连长们派什么用场?”
所谓物极必反,管得太严和太宽,实际真不是什么好事。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