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最近的最近,宋朝悬疑题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热播,小伙伴们你追剧了吗?
这部电视剧实根据冶文彪老师的同名小说改编,无论是画面、剧情还是一些细节都还原了北宋末年东京城开封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让梨白这个宋迷表示非常过瘾,借着剧的东风更新的热情直接拉满。
很多熟悉梨白的小伙伴都知道,梨白每年年末都会推荐一遍《东京梦华录》,没别的原因,就是喜欢,就是要把好东西和大家分享。
废话不多说,上书!

一卷《清明上河图》定格、记录了北宋末年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盛景象,《东京梦华录》则是北宋“遗老”孟元老对往昔旧都开封繁华景象的追思和怀念。
于是,《东京梦华录》还有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一说。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打开《东京梦华录》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现在一提到宋朝,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积贫积弱,是三冗,是永远都收不回的“燕云十六州”和因为强收燕云十六州灭亡的北宋。
但宋朝真的积贫积弱吗?我们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其实是相对于汉唐而言的,是基于儒家文化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追求,实际上宋朝并不“弱”,且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皆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我们国家的学者从文化方面来看宋朝的。

实际上,国际上很多学者对于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很高的评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就认为两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和其持共同观点的还有一些日本的学者,他们认为宋代就是中国的“近代初期”,因为北宋、南宋有几个大都市已经达到了城市规模庞大,服务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茂、政治制度成熟还有纸币流通,城市世俗文化发展成熟,这就是西方世界评判近代化的标准。
一说就扯得又有点远,下面咱们就跟随孟元老的步伐,看看《东京梦华录》中“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宋。

梨白说起大宋,就想到了舌尖上的盛宴,造成此印象的就是《东京梦华录》(以下简称《梦华录》)的记载。
《梦华录》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来介绍东京开封城的美食,比如州桥夜市、酒楼、饮食果子、会仙酒楼、食店、肉店、饼店、鱼行等等,可见宋人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民事以为天”这句话。
1997年美国的生活杂志曾经评选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小吃就排在了第五十六位,这点毋庸置疑。

中国人在宋朝开始正式施行一日三餐,在此之前,民间老百姓一日两顿都是好的。
也是在宋朝,烹饪方式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延续汉唐的蒸煮方式外,炒、炸、爊、腌、糟、卤、煎等方式也开始普遍使用,食材和调味料也更加丰富。
东京开封城有名有姓的正店酒楼有七十二家,《清明上河图》上的孙羊正店就是其一。

《梦华录》中有《会仙酒楼》一篇让我们可以一窥当时正店的规模和奢靡程度。
如州东仁和店,新门里会仙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馆,动使各各足备,不尚少阙一件。
大家想想百十个包间的酒店就是放到现在那也是很少见的。
但即便如此,“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蔬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
两个人吃一顿饭就要花费一百两了,正店的消费真是令人咂舌。
看到这儿很多小伙伴肯定得问了,吃啥啊,说了这么多,真有好吃的吗?那还真的有!

《梦华录》《饮食果子》一篇就介绍了当时开封城流行的酒菜佳肴,比如当时流行的茶饭有百味羹、头羹、新法鹌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沙鱼两熟、紫苏鱼、假蛤蜊、白肉。。。炒蛤蜊、炒蟹、炸蟹、洗手蟹(类似现在的生腌螃蟹)之类。
后头还更了一句,就这记载的三百余道菜肴随意点菜,都不会缺少一样,还可以另外要求酒店临时改做其他的菜肴。
大家想想,随意点菜就意味着这三百道菜肴的食材都有准备,由此可以推测酒楼“茶饭量酒博士”(厨师)的烹饪技术有多高,酒店有多豪横,待客量有多大。

这点其实也正常,因为当时开封城“中产”以上的老百姓都喜欢在外面吃饭。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马行街铺席》)
就这生活理念放到现在都是“遥遥领先”的,大家想想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很多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菜肴就是从宋朝传承下来的,比如说苏东坡“研制”的东坡肉、东坡豆腐,再比如说杭州名菜宋嫂鱼羹,还比如说G20峰会的时候各国领导人在杭州品尝的蟹酿橙、莲房鱼包等。
所以宋朝的美食对中国,对世界都是影响深远的。

噔噔噔噔,宋人最爱吃的就是羊,而这一爱好则是从宫廷中传出来的。
从赵匡胤起,宫廷御厨就“止用”羊肉,因为他们认为猪肉不洁,于是就诞生了很多羊肉料理,比如入炉羊、羊头签、软羊、软羊面、乳炊羊、闹厅羊、羊角子、点头羊、软羊诸色包子等等。
羊肉在宋朝不便宜,一般公务员想打个牙祭那也得攒攒钱,于是乎北宋国民男神、乐观吃货苏轼发明了“羊蝎子”。
彼时,苏轼被贬惠州,曾经写信给弟弟苏辙抱怨惠州商品匮乏,但让他觉得庆幸的是,惠州一天杀一头羊。

他虽然被贬囊中羞涩,买肉买不起,但买点羊肉排骨还是可以的。
“熟者热漉出,渍酒中,薄盐炙微焦食之”,苏轼和弟弟苏辙分享了这道美食的做法,认为几天吃上一顿十分滋补身体。
在宋朝主食也是比较丰富的,我们这里说得以东京城开封为主,有羹饭、汤饼(面条)、灌浆包子(灌汤包)、馉饳(馄饨)、饼等。
以饼为例,开封街头是有专门售卖饼的店铺的,又细分为油饼店和胡饼店,其中油饼店是售卖蒸饼、糖饼、装盒、引盘之类的,胡饼店则是售卖门油、油坨、髓饼、新样满麻等饼类,花样众多,满足每个人的口味。

宋朝的美食是吃不完的,下面梨白再和大家一起到宋朝的夜市和市井看看宋人的生活氛围。
大宋的夜生活北宋末年,宋人的生活犹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外卖”、“跑腿儿”、“小报记者”、“瓦子娱乐”都是真实的,这些不光在《清明上河图》中能找到具体形象,《东京梦华录》中也都有记载。
相比于前朝往代,严格的宵禁制度和坊市制度,大宋的人间烟火气是通宵达旦的。
五代十国,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宋朝立朝后除了头几年的征战外,就开启了从上到下休养生息的节奏,经商环境相对宽松。

于是宵禁制度和坊市制度开始慢慢松动,到了北宋中、末期,几乎是名存实亡了,和其有着因果关系是北宋夜生活经济开启了新篇章。
在开封有两大有名的夜市,州桥夜市和马行街夜市。
有多有名,有多热闹呢?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复开张。(《东京梦华录》)
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便是州桥夜市,“当街水饭、熬肉、干脯”,一路的美食吃都吃不完,一年四季,按照时令不重样。

州桥夜市有很多家招牌餐饮铺面,“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抹脏、红丝、批切羊、辣脚子姜、辣萝卜。”
夜市美食价格实惠,想吃什么自选,和我们现在的夜市已经无意了。
夏天的时候也是有麻腐(芝麻、绿豆做的凉粉)、鸡皮麻饮、纱糖冰雪冷元子、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生淹水木瓜这种解暑的小吃、小甜水、瓜果为大家解暑;等着冬天的时候又有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鱠、煎饺子、猪脏之类等贴彪抗寒的美食,一直售卖到三更,服务着每一个热爱开封夜生活的人。
说完州桥,咱们说说马行街夜市。

马行街的铺席“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住在这附近,根本不给你发挥厨艺的机会,因为根本吃不完。
马行街夜市南北美食汇聚,这于其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
在还没确定汴河运输水系之前,马行街是连接山东五丈河运送军粮的大街,所以各地美食汇聚于此并不稀奇。
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爊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

在马行街夜市,如果往热闹的地方去,“通晓不觉”,就是往安静的地方去,也有猪胰胡饼、和菜饼、灌肠、香糖果子,纸质三更也会有提瓶卖茶的,主打一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经过这条街的人。。。
大宋的市井人情说完了夜市,咱们再来说说开封城的市井生活和人情味。
大宋的市井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梦华录》就记载,开封城中凡是售卖饮食的人,都会用干净的盘盒器皿盛装食物,车或者担子上也会有各种新奇精巧的器具、物件,让人看着好奇也放心,这点《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体现。
卖药、卖衣服的都要穿着整套的“工作服”,就是开封城的乞丐也有自己的规矩,士人、农民、工匠、商贩穿着也都有自己行业的特点,不能越出常规。

《梦华录》还举了例子,香铺里的裹香人,就是戴帽子、围着披件;质库里的穿黑色长衫,扎系角带,不戴帽子,这样大家单凭他们的穿着就知道他们的身份。
梨白在看《梦华录》的时候最喜欢的一段话,
加之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受都人欺凌,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檐官方就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则相借措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者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这段话说得是开封城质朴的民风,有外地人受了本地人欺负,大家都会出来维护外地人;便是遇到被禁军拘捕的事情,也都会上去劝解,并不怕惹火上身,有的也不怕麻烦,还会陪着酒食找官家来评理解救;来了新邻居,会主动帮忙做事,也会指引邻居买卖物品,给他送茶;还有一些提着茶瓶的人在邻里之间相互送茶,询问是否有人帮忙,红白喜事更是会主动前来帮忙。
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开封城的民风非常质朴,这点有点像《清明上河图密码》中所演绎的邻里关系,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温良、质朴的品质。
《梦华录》《民俗》一篇中还提到了大家非常关心的“外卖”。

说是酒楼即便是遇到比较贫苦的人家向酒店要酒菜在家中招待客人,也会用银制的杯盘,对于要在家彻夜饮酒的人,会安排第二天上门回收餐具,并不会担心客人卷盘子走人。
对此,孟元老都感慨,“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
写到最后的时候,孟元老还感慨,京城里人口密集、繁华,增加几万人不会觉得多,减少十几万人也不会觉得少,“所谓花阵酒地,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不欲繁碎。”

之前咱们就提过,彼时的开封城常驻人口过百万,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大都市不过十万。
这么好的百姓,这么淳朴的民风就让宋徽宗给“卖”了,不知道是不是这鲜花着锦的都市生活麻痹了宋徽宗,以至于让他做出了“海上之盟”这样的决定。
大宋的万姓交易宋朝不像前朝往代那般重农抑商,这也是为什么其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原因,也是城市进程发展快的原因。

将北宋小吃列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件大事之一的生活杂志还评选了自古以来的富人排行榜,宋神宗位列前茅。
宋人真的就是自上而下喜欢搞钱,就连我们耳熟能详的包大人那也是一位理财高手,这个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梨白首页搜索。
说完上头的咱们再来说说宋朝的人民群众到底有多爱挣钱呢?
那他们可真是太会、太爱挣钱了,比如寺庙里的和尚已经能开始卖炙猪肉了,而且还卖出了名堂,就是电视剧《清平乐》中徽柔公主最爱的炙猪肉。
不光如此,这个寺庙还有“高利贷”的业务。。。额,多少也是有点副业太多,不务正业了。
看到这儿很多小伙伴就要问了,这是哪家寺庙,这么“猖狂”啊?这还真算不上猖狂,因为这家寺庙人家就是一个大商场,也是当时全国商品集散地。
《梦华录》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啥意思呢?类似咱们今天的大集、市场,相国寺每月固定开放五次,老百姓可以在里头买卖交易。

可别小瞧这个万姓交易,那可是买什么都有的,比如寺庙大门前都是卖飞禽、帽、犬的,对头,那会小猫小狗就很受欢迎了,大家都愿意做铲屎官。
相国寺门前是三道大门,二三道是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寺庙内部区域则是进行了划分,比如有彩色围帐围起来的露天铺位,卖什么草席、屏账、洗漱用具等;靠近佛殿的地方则是一些“品牌”商品,像是孟家的道冠、王道人的蜜煎、赵文秀及潘谷的墨,这都是固定摊位。

寺庙这是一点地儿都不浪费,两边的走廊上有道姑们做的手艺活,佛殿后面,资胜门前买卖的是宋代文人雅士门都爱的书籍、古玩还有一些卸任官员准备回来贩卖的土仪、香料等物什,有明确记载这是北宋才女李清照和队友赵明诚经常来淘金石的地方。
除了以上商品,寺里还有售卖吃食、食品、衣服等商品,热闹得不得了。
坊市制度彻底被打破后,开封城那就是“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说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一点不夸张,开封城那个内就是犄角旮旯那也有做生意的。
《梦华录》中有一篇叫《天晓诸人入市》,东京开封城那个的一天真得就是睁眼就是生意。

五更天大人们准备上朝的时候,城外已经等着有进城做买卖的人了,也有一群专门服务于上“早班”人群的人。
比如酒楼开始点灯卖早餐,宋朝那会已经有早餐“套餐”了,二十文,“粥饭点心”全有。出门急的,没洗脸的、忘喝口热汤的都没事,因为大街上有人卖洗脸水和热汤。
宋朝的开封城是有着很多从事“服务”行业的老百姓的,像是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外卖员、跑腿、小报记者都是存在的,除此之外还有房屋中介、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磨刀、磨剪子、劈柴、置办酒席等服务人员,大宋东京城的生活超级方便,这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

彼时宋朝的开封手工业、工商业都十分发达了,且分工精细,各行各业都有很多规模很大的作坊,这也开始出现了雇佣关系,手工业主和手工业者之间不再是强制性的人工依附关系,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社会觉醒要比西方早来五百年。
梨白和大家分享宋朝那些事儿已经有年头了,但仍旧对宋朝爱的热忱。今年年末照旧和大家分享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里头的大宋开封城那个是说不完,各种精彩大家还是自己探索吧。

2024年最后一天,祝愿我的小伙伴们来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身体倍棒,劲头十足!新年快乐啊!
参考书籍:
《东京梦华录》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