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的宜章县,有个村子叫胡家村,这儿出了位大人物,红军早期的将领胡少海,他也是湘南暴动的领头人。胡少海以前住的老房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拆掉了。不过后来,村里的干部们就在那块地上,给胡少海建了个纪念馆。
1930年那会儿,红21军的军长胡少海在闽西打仗时英勇牺牲了。可从那以后,整整三十多年,胡少海烈士的家人到底去了哪儿,或者过得咋样,一直都是个谜,没人知道。
1963年2月份,那时候陈毅元帅是国务院的副总理,还兼着外交部长,他在桂林负责招待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两人正在榕湖饭店吃着饭呢,突然警卫员就进来了,走到陈毅元帅身边,轻声跟他说了几句话,然后递给他一张小纸条。
陈毅搁下筷子,拆开纸条瞅了一眼,纸上赫然写着:我是胡少海的女儿,想见您一面。
陈毅一下子愣住了,赶忙对警卫员吩咐:“赶紧请她进来,我迫不及待地想见见她!”
胡少海将军有哪些不凡的故事呢?他和陈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豪门少爷,发动湘南暴动】
大革命垮台后,中国共产党在几年工夫里,接连搞了两百多场武装反抗,把军队和老百姓都动员起来,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对着干。这里面,最出名的几个起义就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还有广州起义。
说起来,朱德和陈毅带着南昌起义的部队,还搞了个湘南起义。这场起义虽然名气不大,但挺有历史意义的:它影响了湘赣两地的20多个县,有上百万人参与,还建起了7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要说规模、人数和持续时间,这场起义在众多起义里头,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说起湘南起义,大家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肯定是朱德和陈毅两位大佬。但其实,还有个关键人物叫胡少海,他也是起义的大头目之一。只可惜,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能继续在这场革命里大展拳脚。
1898年那会儿,胡少海在湖南宜章的胡家村呱呱坠地了。他可不是出生在普通家庭,老爸胡泮藻不光是商人,还是个大地主,家里钱多得数不清,简直就是宜章的第一大富豪。胡少海作为老胡家的第五个儿子,那简直是天生就带着“富贵命”,村里人见了他,都得恭敬地叫声“五少爷”。
在那种超级有钱的家庭里长大,胡少海本该轻轻松松地过上好日子,一辈子享福。但他从小就心疼农民,老爱跟那些长工家的孩子们一块儿玩,因为这,他没少挨老爸的批评。虽说老爸经常训他,但为了让他以后接管家族生意,还是把他送到了武汉去上学。胡少海也挺给力,读完书后又考上了广东乐昌中学。
在广东上学时,胡少海被大革命的风潮深深触动,一毕业就投身到孙中山指挥的粤军里。后来队伍重组,胡少海进了粤军李国柱的麾下,做了个连长。他在军队里成长得特别快,还被选去广州讲武学校进一步学习。等到北伐战争开始前,胡少海已经坐上了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团长的位子。
北伐成功后,胡少海的名气一下子就窜上去了。他有两个兄长,一个混到了湖北省财政厅,另一个在宜章县民团当头头,这让老爸觉得倍儿有面子。但没多久,胡少海就不按老爸铺好的路走了。
1927年,大革命落败后,胡少海特别痛恨蒋介石的手段,于是决定离开国民党,加入了共产党。他带着一些国民革命军的士兵,在湘粤边界来回打仗,就等着找个好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这时候,朱德和陈毅带着的南昌起义队伍也碰到了大麻烦,打算在湘南再搞一次起义。湘南地委帮忙牵了线,胡少海就跟两位领导碰头了。胡少海说,他是宜章本地人,对那边的情况门儿清,提议在宜章动手。朱德和陈毅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起义的方案就这么拍板了。
1928年1月12日那天,胡少海带着朱德他们,以国军140团副团长的身份,走进了宜章城。县长杨孝斌一听说是胡家的“五少爷”带着队伍回来了,乐得合不拢嘴。当天晚上,他就赶紧安排了一桌好酒好菜,专门请胡少海、朱德他们吃饭。
酒桌上,朱德以140团团长的身份,拍着胸脯跟杨孝斌说:“县长,你尽管放心,只要有我们140团守着,宜章的城防绝对稳稳当当。”杨孝斌一听这话,心里踏实多了,觉得有了坚强的后盾,于是跟朱德不停地碰杯喝酒,最后喝得酩酊大醉。
杨孝斌压根儿没料到,正当他张罗宴席那会儿,陈毅、王尔琢他们带着南昌起义的队伍,还有胡少海的手下,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了宜章城,把当地的民团给缴了械。等起义军跟天降神兵似的出现在他面前,杨孝斌这才恍然大悟,结果自己就成了阶下囚。
【当上红军军长,不幸战死】
宜章城里头闹了场大革命,这就拉开了湘南起义的大幕。周围的县啊乡啊,都跟着行动起来,参与的老百姓足足有上百万人。要说这起义的规模,在咱们党的历史上,那可是头一遭,独一份的事儿。
起义胜利后,队伍被重新整编,成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师,朱德挑起了师长的担子,而胡少海呢,他成了3团的团长。这么一来,胡少海这个曾经的豪门少爷,真的就从身份上转变成了红军的一位将领。
起义军攻占了宜章后,主要忙了两大方面。第一件事,就是公开审判那些让老百姓火大的反动头头,比如杨孝斌这些人。第二件事,就是动手收拾那些地主老财,把田地分给穷苦大众,跟大伙儿心往一处使。
胡少海回到宜章老家,老爸一开始还挺乐呵的,可没想到革命这事儿竟然找上了他的门。老爸心里头不痛快了,就给胡少海捎了个话,让他别再跟着起义军混了。胡少海是个死心塌地跟着党的人,一听这话,立马就拒绝了老爸的好意。老爸这下火了,直接对外放话,说跟胡少海断绝父子关系了。
那时候,国军大部队正在围攻湘南的起义队伍,胡少海带着队伍奋勇抵抗,最终从宜章撤了出来。到了1928年4月,胡少海跟朱德、陈毅一起,带着他们的部队赶到了井冈山,跟毛主席的队伍成功汇合,革命的小火苗就这样开始越烧越旺。
后来,红4军就成立了,是由两支队伍合并的,胡少海还当上了29团的团长。在井冈山那段日子,胡少海带着队伍在龙源口拼了命地打,又去攻打遂川,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打仗那会儿,胡少海跟红4军的政治部主任陈毅,两人关系处得特别好。
1928年8月份,因为指挥出错,29团攻打郴州没打赢,部队伤亡很大,大家心情都不好。这时候,胡少海站出来开了全团大会,给大家打气。他在会上讲:“一次打败仗没啥大不了的,咱们战斗力还很强。只要还跟着毛主席、朱德继续闹革命,胜利肯定是咱们的!”
29团的战士们被团长的一席话深深触动,调整好情绪,又回到了井冈山。
1929年夏天7月份,胡少海遵照毛主席的命令,跑到福建打仗,他亲手拉起了闽西头一支正规的红军队伍,就是红4军4纵。紧接着的一年光景,胡少海一直在闽西前线拼杀,他先后当过红20军、21军的军长。
胡少海是毛主席非常器重的一员大将,本该有着光明的未来,说不定还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但命运弄人,1930年8月,在闽西领导剿匪战斗时,胡少海不慎被敌军炮楼打来的一发子弹打中,肚子上挨了一枪。在送往医院救治的路上,因为伤势过重,胡少海没能挺过去,就这样在32岁的青春年华里献出了生命。
【陈毅到桂林,烈士女儿求见】
胡少海走了,这事儿让陈毅心里头难受得要命,他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也是亲如兄弟的人。可战局紧迫,容不得他多沉浸在悲伤里,陈毅只能咬咬牙,振作起来,继续为革命事业打拼。
新中国一建立,陈毅就被授予了元帅的头衔,并且他还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两个要职。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处理国际事务,陈毅总共有三次机会去到了桂林,陪着外国客人一块儿欣赏那里的山水美景。到了1963年,当陈毅第三次到桂林时,出乎意料地得知了革命烈士胡少海女儿的消息。
胡贞是那位给陈毅留便条的女士,四十岁上下,在榕湖饭店负责洗衣服的工作。她是革命烈士胡少海的女儿,一听说陈毅来了,心里头那个急啊,特别想见见陈老总,听听他讲讲自己父亲当年的革命故事。于是,她就求着警卫员,把那张小纸条给送了上去。
陈毅一听这话,顿时呆了呆,马上转头问旁边的战友:“英雄的闺女咋干起洗衣的活儿了?赶紧请她进来!”等两人一碰面,通过胡贞的一番讲述,陈毅这才明白了胡少海后代的事儿。
胡少海这辈子结过两次婚,头一回是爸妈给安排的,对象是有钱人家的姑娘王瑞月。他们结婚后生了两个闺女,大的叫蝶英,小的叫慈英。到了1954年,蝶英在老家走了,留下个儿子曹孟明,后来在宜章做了老师。
1957年那会儿,慈英搬到了桂林,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胡贞,拉扯着五个孩子长大。家里开销大,胡贞就去榕湖饭店的洗衣房里干活。没想到,这一去还碰上了她爸以前的老战友,大名鼎鼎的陈毅元帅。
胡少海投身革命后,家里容不下他,第一段婚姻也因此散了。到了红军那时候,他遇到了女战士李芬吉,两人有了个女儿叫秀英。但遗憾的是,后来妻子和女儿都因病离世了。
陈毅瞅见胡贞的面孔,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当年和胡少海一起冲锋陷阵的情景,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像这样的英雄后代,理应受到特别的关照,安排个像样的差事。接着,陈毅就直接问胡贞:“你生活中碰到啥难处了?别藏着掖着,直接跟我说。”
胡贞摆了摆手,诚恳地讲:“我现在日子过得挺美满的,没碰上啥难题,就是单纯想见见您。”
胡贞是不是过得挺顺当?那当然不可能。她二闺女黄曼玲聊起往事时说:“刚到桂林那会儿,日子苦得没法说,偏偏小妹又那时候出生了。我妈没办法,只好去给人洗衣服。她天天从早忙到晚,为了省点粮食,每顿都只能喝南瓜粥。”
那为啥不跟组织说说需求呢?胡贞跟孩子们讲过:咱们不能让地下的老爸脸上无光。
之后,胡贞的五个孩子都特别出息,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这让胡贞很高兴,到了晚年,她老是重复一句话:“咱们作为烈士的后代,家风必须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