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这么官方的地图,就这么明晃晃的搞小动作?南海凭什么不叫南海?”
4月15日,根据《北京日报》报道,全球著名的谷歌地图居然公然“作妖”,把隶属于我国的南海硬生生改名叫“西菲律宾海”。
而此前就多次和我国有摩擦的菲律宾从上而下都“兴奋”了,甚至连政府官员都在社交软件上纷纷点赞,仿佛这样一改名南海就真的属于了他们一样。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并不激烈,但内容却直指问题的核心:南海一直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

近日,谷歌地图悄悄把“南海”改名成“西菲律宾海”的做法,直接在全球引起了一场大舆论。

消息一出,菲律宾方面表现得异常兴奋,不仅政府官员纷纷站出来“点赞”,就连一些普通民众也欢呼雀跃,仿佛在南海问题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他们忘了一件事,世界地图不是靠谁喊得大声就能改写的,更不是随便在网站上动动鼠标就能改变主权归属的。
菲律宾政府对此次“地图事件”表现得极为热情,几位高层人士轮番出场表达感谢之情,称这是对所谓“西菲律宾海”正名的历史性进展。

有人甚至自信满满地把这归功于菲律宾多年的努力,说什么这代表着菲律宾人民在南海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不得不说,这种把小动作当成大胜利的心态,倒是暴露了他们在实际主权竞争中底气不足的现状。
而另一边的谷歌公司,面对法新社的询问时却顾左右而言他,既不说明为何更改地名,也没有给出具体依据,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地图更新以便更好地反映用户的反馈”。

很明显,这次改名的背后并不简单。正值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之际,美国方面在经济上频频出手不成,就又想通过外交和舆论战给中国添堵。
这时候让谷歌跳出来,替菲律宾改个地名,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地缘政治秀场”操作。
这种操控国际话语权的做法,美国不是第一次玩,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玩。
外交部回应,简短但不容置疑
对于这种不请自来的“改名”,中国当然不可能默不作声。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直接表示,南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包括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内的官方文件也都采用“南海”这一名称。
这句简短的回应虽然克制,但背后的信息却非常清晰:地图可以随便画,名字可以随便改,但这些都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更不能动摇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拥有的主权。
中国不靠所谓的“国际平台”去争取什么“承认”,我们的权利写在历史里,立在海图上,更守在执法船的身影里。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菲律宾不仅在语言上做文章,还长期在行动上不断挑衅。自上世纪末期,他们就在仁爱礁非法坐滩了一艘破旧的军舰,并一直想方设法把它“合法化”。
后来又发起所谓“西菲律宾海”命名运动,妄图通过制造舆论“既成事实”来侵蚀中国的正当权益。
而且这几年,美国对菲律宾军事援助不减反增,各种联合军演不断,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输送过去。

从F-16战斗机的军售,到中程导弹系统的部署,再到所谓“重建南海威慑力”的战略提出,一切都显示出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强势介入。
而菲律宾在这种背景下,更像是一个急于表现的小学生,哪怕是捡到一根“骨头”,也要当成奖杯高高举起。
谷歌地图这次“改名”的时间点也颇为微妙。就在外界注意到地图变化的同时,菲律宾海警船又一次跑到黄岩岛附近搞小动作。
地图改名,菲律宾又来“碰瓷”
根据中国海警的通报,菲律宾海警船不仅靠近中国海警船航线,还数次进行干扰操作,违反国际海上避碰规则。
这种“碰瓷式”的行为早已不新鲜,菲律宾一边制造冲突,一边在国际上高喊“受害者”的身份,好像这样就能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一层道德外衣。
中方对此的回应一如既往地坚决。中国海警依法喊话警告,并采取规制手段驱离菲方船只。行动迅速有力,毫不含糊。

事实说明,菲方的小算盘没有得逞,所谓的“入侵”再次草草收场。他们还没靠近岛礁,就被中国船只“请”了回去。
尽管如此,菲律宾舆论仍不愿放弃在媒体上造势,一边渲染“中国威胁”,一边继续把自己包装成“弱小但不屈”的一方,配合美国在舆论场上的炒作节奏。
美菲联手在南海不断“演戏”,手段倒是老套得很——一边在地图上改名字,一边让军舰在海上“巡逻”,配合新闻媒体制造热点,然后再由美国政府出面谴责中国“过度反应”。

整套流程一气呵成,看起来配合得天衣无缝,仿佛真能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一套“正义形象”。但他们似乎始终忽略了一点,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摆布的角色。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 2025-04-16 《谷歌改地图称谓,中方:“南海”被国际公认》
环球网 2025-04-16 《谷歌改地图称谓,菲律宾借机炒作,中方回应:“南海”被国际社会公认》
央广网 2025-04-16 《菲律宾海警船位黄岩岛附近海域碰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