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两次点名要一位上将,聂荣臻不给,彭德怀:我不好讲话

古今的多少事 2025-04-25 09:06:40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将帅中,罗荣桓元帅以政治工作见长,被誉为“政工巨匠”。

他一生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但在人事安排上,也曾有过坚持己见却未能如愿的经历。

比如,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件事。

王平其人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一个人,他就是王平。

王平生于1907年,湖北阳新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三军团的重要政工将领。

他长期在彭德怀麾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转战华北。

解放战争中担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兼任省政府副主席、公安厅长等职,在地方治理和军事指挥中展现出卓越能力。

1949年,王平因察哈尔剿匪,和政权建设的突出贡献,成为华北军区核心人物之一。

而罗荣桓此时作为第四野战军政委入关,急需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协助整编部队。

两人的交集虽少,但罗荣桓对王平的能力早有耳闻,由此开启了两次“点将”的序幕。

第一次点将

1949年,第四野战军南下后,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职位空缺。

罗荣桓认为王平“老成持重、经验丰富”,是理想人选,遂向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提出调任请求。

聂荣臻以察哈尔的剿匪和政权建设尚未完成为由,明确表示“王平不能走”。

当时察哈尔刚解放,匪患严重,王平作为军区司令员兼地方领导,承担着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的重任。

聂荣臻的考量,体现了对地方实际需求的重视,也反映出解放初期军政干部调配的复杂性。

罗荣桓虽未如愿,但并未强求,转而从其他渠道调配干部。

第二次点将

1955年,朝鲜停战后,王平以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委身份回国参会。

罗荣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提议王平转任总参动员部部长,负责全国武装力量动员工作。

这一职位关乎国防长远建设,罗荣桓认为王平兼具部队和地方工作经验,是合适人选。

王平自认缺乏动员工作经验,希望继续留任朝鲜。

他求助老首长彭德怀,但彭德怀以“罗主任提出的人事建议需尊重”为由,未予干预。

彭德怀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却恪守职权边界,避免越级干涉总政治部事务,体现了对同僚的尊重和制度规范的维护。

面对王平的推辞,罗荣桓耐心说服:“你熟悉部队和地方情况,过去也参与过动员工作,定能胜任。”

最终,王平接受任命,并在总参谋长粟裕的支持下,推动建立了一套战时动员体系,为后续国防建设奠定基础。

王平在总参动员部任职期间,协助粟裕制定动员计划,提出“平时积蓄预备力量”的理念,为应对未来战争提供了战略储备。

1955年授衔时,他获上将军衔,位列57名开国上将之一。

晚年他保持低调作风,遗嘱要求“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被赞为“五不将军”。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