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全本在哪?它真的记载了万事万物吗?

古今的多少事 2025-04-16 21:38:33
创作不易,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帮忙“关注”“点赞”,以支持小编创作!祝大家心想事成,事事顺利!

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彰显文治功绩,下令编纂一部“涵盖百家、包罗万象”的类书。

这项工程由解缙、姚广孝主持,历时五年(1403-1408年),动用2169名学者,最终完成了一部规模空前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收录了先秦至明初的8000余种典籍,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医学、农学、文学等领域,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正本之谜

HISTORY

《永乐大典》存在正本与副本两套系统。

正本完成于永乐年间,深藏宫中;嘉靖帝因担忧火灾损毁,于1562年启动副本抄录,历时五年完成。

然而自隆庆元年(1567年)后,正本彻底消失于历史记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关于正本去向,学界主要有三种推测:

1. 殉葬永陵说:嘉靖帝对《永乐大典》极为痴迷,其葬礼拖延数月,或为等待抄录完成。因正本此后毫无踪迹,且永陵地宫未被发掘,推测其可能随葬;

2. 毁于战火说:李自成攻陷北京(1644年)时焚毁紫禁城,正本或葬身火海;

3. 秘藏夹墙说:北京皇史宬(皇家档案馆)建有6米厚石墙,可能暗藏正本,但多次探查无果。

永陵地宫的遥感探测显示内部积水严重,即便藏有典籍,数百年浸泡恐已损毁。

这一谜团至今未解,成为中华文明最沉重的文化悬念。

副本劫难

HISTORY

相较正本的突然消失,副本的命运更显曲折悲怆,其散佚过程堪称一部“文明劫难史”。

嘉靖副本原存于皇史宬,雍正年间移藏翰林院。

清代官员借阅成风,监守自盗屡禁不止。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缺失1154册;至嘉庆朝,官员甚至以棉袍包裹偷运,日均流失2册。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期间,翰林院遭劫,《大典》被用于垫马槽、筑工事,大量册页流落海外。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翰林院成为战场,残余典籍遭哄抢。英国使馆因毗邻翰林院,掠走最多,现存大英图书馆的51册即源于此。

至民国初年,国内仅存64册。1950年代苏联归还52册,2020年巴黎拍卖会上,两册以6400万元天价回归。

目前全球现存约418册(含残卷),仅为原书4%,散落于8国30余机构,其中国内收藏224册(含台湾62册)。

文明的力量

HISTORY

尽管存世稀少,《永乐大典》残本仍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明末徐光启将部分内容传教士,间接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曾受其启发。

清代从残本中,复原《旧五代史》等600余种失传典籍,其内容甚至补全了《四库全书》的缺漏。

直到现在,网络上一旦某个人抛出一个理论,就有人会调侃,此事在《永乐大典》中亦有记载。

《永乐大典》的千年沉浮,映射着中华文明“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或许,等我们集齐这部著作时,我们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史海泛舟客。带您解锁更多有趣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