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宋朝有时会被人称为“弱宋”。
原因在于,宋朝有的是钱,人口也不少,却感觉总是打不过其他政权,还屡屡和谈进贡。
其实,这缘于宋朝实行的“重文抑武”国策,今天,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本质是一场针对五代十国乱局的应激反应。
五代短短53年间,中原政权更迭五次,每一次都是武将篡位。
后唐明宗李嗣源被部下黄袍加身,后晋石敬瑭勾结契丹自立为帝,后汉郭威兵变夺权。
这些案例让赵匡胤深刻意识到,武将的刀剑能夺天下,也能掀翻自己的皇位。

赵匡胤本人的上位史,更是一剂“清醒剂”。
他本是后周禁军统帅,趁周世宗英年早逝,在陈桥驿被部下“强行”披上黄袍,兵不血刃地改朝换代。
这一经历让他对武将的威胁如芒在背,曾说:“一百个文官贪污,也比不上一个武将造反!”
这种恐惧最终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极端的“文官优先”制度。

通过分权术,赵匡胤让武将“有兵无权”。
比如,禁军统兵权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三衙”),调兵权却由文官主导的枢密院掌握。
这种“统兵者不调兵,调兵者不统兵”的设计,让武将成了只能执行命令的“工具人”。
而且,赵匡胤还想出了“边戍法”,通过三年一换防,禁军每三年强制轮换驻地,将领却原地不动。

士兵刚熟悉地形就被调走,将领永远指挥陌生部队。
司马光曾赞叹此法能“均劳逸、知艰难”,实则彻底切断了将领培植亲信的可能。
宋仁宗时禁军膨胀至125万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6,但精锐仅限中央禁军,地方厢军多是老弱病残。

一旦边境被突破,内地州郡毫无抵抗之力,金军南下时“如入无人之境”便是明证。
为防止士兵逃亡,宋朝竟在军人脸上刺字标记部队番号,形同罪犯。
名将狄青官至枢密副使仍保留刺青,成为满朝文官嘲讽的“活靶子”。

除此之外,宋朝还大肆进行科举“造神运动”。
宋真宗《劝学诗》鼓吹“书中自有黄金屋”,将科举塑造成唯一上升通道。
民间甚至流传“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谚,军人沦为社会底层。

赵匡胤在密室石碑刻下三条祖训,其中“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成为文官护身符。
即便贪污受贿,最多贬为地方官。
宰相吕蒙正吃鸡舌汤浪费千只鸡,宋祁夜夜笙歌挥霍无度,朝廷均睁只眼闭只眼。

而且,宋代文官的工资高到离谱。
宋代宰相年薪折合人民币约300万元,外加“职田”等隐性收入。欧阳修、寇准等名臣生活奢靡,宴饮时“烛泪成堆,通宵达旦”。
针对文官的考核,其实也形同虚设,官员三年一考,标准竟是“无过便是功”。
淮南转运使魏兼,救灾期间关押灾民,自己纵情享乐,却因“未引发民变”顺利升迁。

文官集团为争夺利益,形成新旧党争。
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等保守派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全面反扑,政策反复导致国力空耗。
正如黄庭坚总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官员们宁可不作为,也不敢冒险。

相比之下,宋代的武官,过的十分悲催。
比如上文提到的狄青,这位脸上带刺青的名将,因文官集团诬告“宅院冒出天子气”,被贬至陈州忧愤而终。
更为我们熟知的,是岳飞的冤案。十二道金牌召回、莫须有罪名处死,背后是文官集团对武将功高震主的恐惧。

由于武将没有很大权力,在战场上,也没多少调度权。
宋太宗曾给将领发放“阵图”,要求照图打仗,前线将领打开阵图发现地形不符,等请示朝廷时敌军已杀到眼前。
檀渊之盟开启“岁币外交”,但金、蒙古等政权既要钱更要地,最终北宋亡于金,南宋灭于元。
读者朋友们,您们觉得宋朝提高对武将的关注度的话,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