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收养红军烈士遗孤,生母建国后寻子,孩子跪谢养育大恩

是郭小栓吖 2025-04-22 15:26:46

1937年1月7日一大早,河西走廊上,北风那个吹,大雪下得哗哗的。

老公,我好像听到外面有啥声响。”秦莲正给娃喂着奶呢,突然就不喂了,转头跟丈夫小声说道,一脸的警惕。

没错,我听见脚步声了。那男人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那时候,马家军和红军在河西走廊打得正火热,路上空荡荡的,几乎没人敢出门,大家都尽量待在家里,避免外出。

不过到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外面突然有了声响,真是挺吓人的。

另外,这家伙是这儿的大地主,西路军那时候在永昌搞了个根据地,喊出了“打倒土豪,分配田地”的口号。

这让他心里直打鼓:外头该不会是红军到了,要对自己动手吧?

他站起来,抄起一根棍子把门给撑住了。

但就在这时,脚步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过了挺长时间,地主把堵门的棍子拿走了,他透着门缝往外瞅,结果一看,门口的雪地里竟然有个人躺着。

他脑袋里来不及转太多弯,直接推开门出去瞅瞅情况。

这一瞅,简直惊呆了。

雪地里有个女军人躺着,她穿着灰色的军大衣,头上戴着顶八角形的帽子,帽子正中还缀着一颗五角星,一看就知道是名女红军战士。

这位女红军是啥来头,咋一大早跑到地主家门口来了?

吴仲廉这位女红军,1908年在湖南宜章县城关镇呱呱坠地。

她在衡阳那所第三女子师范读书期间,就投身到了革命里头。

1927年4月份,经过老朋友曾志的引荐,这位姑娘加入了那个团体,曾志既是她的同乡、同学,也是关系很好的闺蜜。

曾志这个人可不简单,新中国成立后,她做过广州市的一把手,还当过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她还是陶铸的妻子,在延安的时候,她亲切地称呼毛主席为“老毛”。

吴仲廉是曾志的好朋友,她的故事也一样精彩非凡。

她和曾志,还有另一位既是老乡又是同学和好朋友的彭儒,一块儿加入了朱老总和陈老总指挥的湘南起义,后来三人又一同步入了井冈山。

这三个人表现出众,在井冈山那会儿,被大家称为“三大女中豪杰”,名声在外,响当当的。

资料上显示,古田会议的那些文件,是那时候做书记员工作的吴仲廉亲手抄写的。

他们三个的老公也都相当厉害,彭儒的另一半是陈正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江西担任过省委书记的职务。

江华的老婆是吴仲廉,他以前做过最高法院的院长。

吴仲廉之前跟曾日三是一对,他们是在井冈山时成为夫妻的,那时候曾日三还是吴仲廉的丈夫,而江华还没出现。

曾日三同样是湖南宜章人士,他和曾志、吴仲廉的革命道路挺像,都投身到了湘南起义中,并且后来都上了井冈山。

红军在走长征路那会儿,曾日三在红5军团里头,担任的是政治部二把手的角色。

这支部队,原先是由参与宁都起义的第26路军整编而成,后来摇身一变,成了中央红军里的“钢铁后卫”。

这个部队培养了不少将军。举个例子,宁都起义那会儿,还只是“传令兵”的王秉璋,后来一路晋升,成了开国时的中将。

要是事情顺顺利利地发展下去,曾日三本该能当上开国上将,或者至少是个省部级的大官。

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他的人生道路拐了个弯。

1935年6月份,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这个地方胜利会合了。他们合并成了两路大军,分别叫做左路军和右路军。

曾日三以前带的红5军团后来变成了红5军,他那时是政委。接着,他们就加入了张主席、徐向前和陈昌浩指挥的左路军。

1936年11月的时候,红五军、红九军还有红三十军合并成了西路军,踏上了一段艰难的西行之路。

曾日三也投身西征行动,那时候他是红9军的政治部头头。

吴仲廉,红九军政治部敌工部的二把手,跟老公一块儿,迈上了那条长长的西行征途。

这时候,吴仲廉已经有了身孕,在动身之前,上头曾建议她留在原地。

但吴仲廉态度很坚决,非得参加西征不可。

1937年一月头上,在甘肃省临泽县河沟张家庄的一户农家小院里,吴仲廉生了个大胖小子。

瞅着那萌化人的小家伙,曾日三两口子是满心欢喜,搂着孩子一个劲儿地亲。

然而,生活的无情让他们没法体验到家庭的温馨与快乐。

马家军势力庞大,在其主场作战时显得尤为威猛。蒋氏不断为马家军提供充足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甚至出动飞机进行空中支援。马家军因此嚣张跋扈,扬言“决不让一名红军战士生还”。

西路军里有很多战士其实并不是专门打仗的,有的队伍里两个人才合用一支枪,而且每支枪的子弹平均下来还不到20发。

在敌人猛追不舍,环境又苦又差的情况下,西路军连连碰壁,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

马家军老是搞虚假宣传,让当地的老百姓对红军有了不少误会。有些人一看到红军就赶紧躲起来,还把粮食都藏得好好的。

西路军那时候枪弹粮食都紧缺,还得硬扛寒冷的天气。这种情况下,带着个小娃娃走路,那真是难上加难。打仗转移的时候,小娃娃一哭,部队的行踪就可能暴露。而且环境太恶劣了,吴仲廉吃得不好,营养跟不上,奶水也不够,小娃娃饿得哇哇大哭。

在这种情况底下,孩子生下来就碰到活下去的大难题。

折腾了一宿,曾日三夫妻俩最终狠下心来,做了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把孩子托付给村里的乡亲们。

但是,这礼物到底送给谁合适呢,夫妻俩挺犯难的。

首先,当地的老百姓被误导了,没有一个人肯接纳红军留下的孩子。

另外,要是你把红军的孩子领回家,马家军可能会找上门来算账。

再者,那儿的老百姓日子本就过得苦不堪言,连自己的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根本没法再腾出心思和力气来照顾孩子。

吴仲廉两口子正犯难呢,接生婆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说可以把孩子托付给“王菩萨”。

王菩萨,本名王学文,是个拥有好几十亩田地的大地主,手下管着十几个雇工,在那块地方算是挺有钱的主儿。

这家伙不靠谱,他分明就是我们该争取改变的对象嘛。”曾日三听后直摆手。

曾日三心里头那个愁啊,真不是没缘由。把红军的娃儿交给地主,那不就像是直接把羊往虎口里送嘛?一不小心,娃儿们就可能被出卖掉,这事儿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憷。

吴仲廉瞧出了老公心里的焦虑,可眼下也没别的办法,队伍眼看就要启程,时间真是太紧了。

王学文这人特别热心肠,要不也不会得了个“王菩萨”的外号。接生婆说道,“另外啊,王家那位太太也刚添了丁,他们就对外宣称是双胞胎,这样也好掩人耳目。”

曾日三考虑了许久,最后决定放手一搏,试试看。

把送孩子这事儿托付给了吴仲廉,因为她是女性,沟通起来更容易些。

我们挑了个黎明前的时段动手,这样就不会被人瞧见,跑去给马家军通风报信。

天刚蒙蒙亮,吴仲廉披上军装大衣,拿毛毯把婴儿紧紧包好,搂在怀里。他顶着刺骨的冷风,踩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脚步沉重地朝着王学文家的方向走去。

到了王家大门口,吴仲廉因为生完孩子身子骨太弱,一下子就晕了过去,啥都不知道了。

王学文那时候正忙着在家照看刚生完孩子的老婆。他们之前已经有了三个娃,但可惜都没能养活。所以这次,他对第四个孩子是格外上心,啥事儿都亲力亲为,自己照顾。

王学文一出门,就看见地上有个女红军,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救还是不救?他心里犯起了嘀咕。

马家军那时候四处散布谣言,称红军是“妖魔鬼怪”之类的。王学文稍微思考了一下,很快就打定主意要去帮忙。

他虽然是个拥有大片土地的地主,但为人挺和善,平日里总爱帮助人,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王菩萨”。

救一个人,比建座高塔还积德。王学文心里这样琢磨着,使劲把女红军背进屋里,让她躺在自己炕头的被窝里,给她扯扯被子盖好,接着又端起米汤,一勺一勺地喂给她喝。

身体暖和起来后,吴仲廉很快就恢复了意识。

王学文瞧见女红军睁开了眼,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

他满心疑惑地问道:“姑娘,这天才蒙蒙亮,你这是急着往哪儿赶呢?”

吴仲廉没时间多啰嗦,赶紧脱下大衣,敞开了胸襟。

王学文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女红军的怀里,竟然搂着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

“姑娘,这小孩是不是你的?”王学文问道。

吴仲廉从炕上猛地下来,直接跪到了王学文面前,声音带着哭腔求道:“学文大哥,你得帮帮我啊……”

听完吴仲廉的讲述,王学文心里开始犯难了。

他家粮食挺充裕,多养一个娃完全没问题。

不过,他俩年纪都不小了,加上秦莲刚生完孩子,哪还有多余的心思和力气去照顾多一个小孩呢?

“王学文,你就收留下这孩子吧。”秦莲,王学文的媳妇开口了,“人家妹子把娃送到咱这儿,那也是咱俩跟娃有缘。”

听了老婆的建议,王学文立马下定了决心。

这时候,吴仲廉抱着的小宝宝饿醒了,开始哇哇大哭,急着要吃东西。

“赶紧把孩子拿过来。”秦莲直接吩咐道。

王学文一听这话,赶紧把娃递给了秦莲,秦莲接过小宝贝就开始喂起奶来。

小孩饿得慌,张着小嘴,使足了劲儿吸奶,等肚子填饱了,他就闭上眼,继续呼呼大睡。

瞅着那小家伙睡得正香,吴仲廉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了起来。

她对王学文讲道:“老兄,咱们给娃起名叫曾长征吧。以后这娃就是你的亲骨肉,跟你一个姓。”

姐们儿,孩子这阵子我先帮着带,等你们难关过了,随时回来接他。王学文讲道,“不过你得放心,我肯定不会让孩子受委屈,会把他当作自个儿亲生的那样照顾。”

吴仲廉一听,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感激得连连道谢,边走边回头,然后转身离开了。

王学文刚抱了个孩子回家没几天,结果他自己亲生的第四个娃又没了。

结果就是这样,他们对领养的这个娃更加宠爱有加了。

同时,他们始终记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王学文给自家小孩起了个名儿,叫王继曾。这“曾”字啊,其实就是他的原本姓氏,他们心里头一直记得,这孩子是红军的后代,从没忘过。

小家伙一天天长大,变得越来越逗人喜爱了。

之后,他们就让孩子去读书了,下足了功夫去教育。

王继曾特别用工读书,而且特别明事理,他们一家子相处得特别融洽,真是让人眼红。

1950年,我家那小子已经13岁了。这天,家里突然冒出三个不速之客,把原本的平静给搅和了。

三位来宾全是当兵的,开着车就过来了,走在最前面的是位女兵。

这时候,王继曾正埋头写着作业,他老爸王学文就在旁边瞅着,直夸他写的字整整齐齐,真好看。

听见走路的声音,王学文抬起头仔细看了看,立马就认出了走在前面的那位女干部:“哎,姑娘,这不是你吗?”

“哥,是我。”女干部开口道。

吴仲廉曾经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敌人抓住,但幸运的是,他后来成功脱险,重新回到了延安。到了那里,他立马又投身到了革命工作中,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吴仲廉的老公日三在西征时不幸英勇去世,之后,有人牵线搭桥,让她和江华走到了一起,两人成了家,还生育了三个娃。

她心里头天天惦记着寄养在河西边的曾长征,那可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宝贝,流着曾日三的血,是个没了爹娘的烈士后代。

王继曾不认自己的母亲,他跟吴仲廉讲:“你们讲的那些话,我一头雾水,别再说了行不?”

王学文两口子闷声不响,心里头翻江倒海,想东想西一大堆事儿。

13年来,他们和孩子天天在一起,感情特别好。现在孩子被带走,感觉就像是从他们身上硬生生割掉了一块肉。

他们那会儿都快六十岁了,没了这个孩子,家里头就没啥乐呵事儿了,注定得孤零零地过完下半辈子。

王学文是个有文化的人,心里头啥都明白,人也特别好。他硬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劝着儿子说:“继曾啊,她是你亲妈,你就跟着亲妈去吧,我们自己能照顾好自己,你放心吧。”

王继曾心里挺纠结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在养父的好言相劝下,他决定跟着亲生母亲离开。

走到家门口,他直接跪在了养父母面前,说:“爸妈,你们要多注意身体,我过段时间会回来看你们的!”

他的养爸养妈,还有亲生妈妈,全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王继曾心里一直记着王学文夫妇的养育之情,所以经常回去探望他们。单位里也对王学文抚养红军后代的行为表示了赞扬。多亏了吴仲廉的帮助,王学文在不容易的日子里得到了不少关照,之后他就搬到了浙江福利院,在那里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而吴仲廉那时正在浙江任职。

有个地主,豁出命去收养了红军留下的孤儿。那孩子铭记恩情,后来报答的事迹传为了美谈。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