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毛主席曾想和国民党全面摊牌,刘少奇:我认为这行不通

是郭小栓吖 2025-04-22 15:23:57

1941年1月4号,叶挺、项英他们带着新四军军部和直属的9000多号人,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指令,从皖南云岭那个地方出发,准备绕个大圈子去黄河以北。

1月6号那天,新四军的一个部队走到安徽南部泾县的茂林地方,没想到被国民党军队给包围突袭了。他们打了整整7天7夜的恶仗,最后只有一小部分人冲了出去,大多数人都不幸牺牲了。叶挺将军被抓住,项英将军则是被叛徒给害死了。这件事后来被人们叫做“皖南事变”。

在“皖南事变”爆发前,长江以南的新四军队伍壮大得挺快,全国抗日形势也挺紧张。所以说,那事变啊,迟早得来。

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那边,把八路军和新四军看成是大麻烦,特别是1940年8月,八路军调集了100多个团的兵力,搞了个轰动全国的“百团大战”,一下子干掉了4万多日伪军。八路军这发展速度,让蒋介石和日本人都吓了一跳。

1940年10月份,长江的北边,新四军在陈毅和粟裕的带领下,对那些大胆攻打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同时也是江苏省的头头韩德勤的队伍,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真没想到,新四军就那么七千多人,居然一下子就把国民党军的一万一千多人都给干掉了。还把那个自称有十万大军的韩德勤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这场战斗后来被人们叫做“黄桥之战”。

黄桥战役打赢后,津浦铁路两边,一直到盐城、泰州、连云港这些地方,抗日根据地就连成了一大片。这下子,不光日本鬼子和汪伪政权慌了神,就连国民党在江苏、安徽的军队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场上连连打败仗,这让蒋介石更加铁了心,想要突然袭击,对付共产党的军队。他决定改变策略,要把矛头指向共产党的队伍。

因为长江北边的八路军势力庞大,随便招惹可能会自找麻烦,所以国民党开始慢慢调动兵马,打算先对长江南边兵力少、根基浅的新四军动手。

虽然蒋介石和他的得力助手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秘密谋划,偷偷进行布置,但还是没能逃过当时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察觉。

从1940年10月头几天起,他陆陆续续接到了党的秘密组织传递过来的、关于江南那边国军行动的超重要消息。

刘少奇1938年11月接任务管起了中原局,两年多一点的工夫,他就把河南、安徽、湖北那些地方在土地革命快结束时被国民党和地主狠狠打压、搞得一塌糊涂的党组织给慢慢重建起来了。而且,他还拉拢了一批国民党里想抗日的中高级将领,一起搞统一战线。

那会儿,中原局周边有国民党那边的4个军头,5个地区的行政大官,还有18个县的县长,他们都跟共产党人有来往,私下里结成了“互相帮忙”的圈子。

所以,刘少奇搞到的国民党军队调动的消息挺靠谱也挺及时的。你看大别山东边、淮南还有皖东那边,国民党的兵力布得密密麻麻,很明显,蒋介石是想把皖南给团团围住。

1940年10月9号那天,刘少奇给中央的毛主席、朱德老总,还有管党务的王稼祥和叶挺、项英几位,发了封秘密电报。电报里头说,新四军军部得赶紧往北挪窝。

他琢磨了一下,说皖南那边新四军总部周围,国民党军已经集结了十多个师的兵力,眼看就要大举攻打皖东和皖南了。所以,“待在皖南对军部来说肯定不行,得赶紧往北挪窝”。

皖南那边的新四军兵力就四个团,人少打不过敌人多。要是再磨蹭下去,很可能就被敌人围起来消灭掉了。就算军部暂时不走,也最好让叶挺同志和几个关键的人先过江,跟我们会合。

刘少奇觉得,国民党大军把咱们围得死死的,皖南那块地儿守不守的,已经没啥大意义了。就算豁出去老本儿拼死守住,到最后也是亏本的买卖。还不如把劲儿使在扩大苏北、皖东还有鄂北的抗日根据地上,这样更划算。

过了三天,心急如焚的刘少奇又给中央发了电报,他提议说,咱们不如先放一放皖南那边,把劲儿使到巩固华中上来。他还催着中央快点拿主意:“要么赶紧撤出皖南,要么就在那儿打游击。可要是华中、皖南两边都守不住,那对咱们可就太不利了。”

事实证明,刘少奇后来的看法真的很有远见,充满了战略思考。

毛主席同样察觉到了新四军所处的危急状况,从10月底一直到12月下旬这两个月,他不停地发电报催促叶挺和项英赶快北上,别错过了好时机。

可项英一直拿不定主意,拖拖拉拉的,直到1940年12月28日,国民党军队都安排妥当了,他才着急忙慌地开了新四军军委的会议。会上拍板,说军部得在1941年1月头上往北挪窝。结果呢,这一挪,直接把军部挪进了皖南的大坑里,惨得很。

皖南事变一出,全党全军都炸了锅,心里头那个气呀,甭提了。好多同志直接跟中央说,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得给他们点颜色瞧瞧,跟国民党那帮反动派干到底,拼个鱼死网破。

1月14日,事情搞定那天,毛主席、朱德和王稼祥一块儿给彭德怀、左权、贺龙、关向应、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陈光、罗荣桓、陈毅这些八路军的大将们发了电报。电报里头说了,让大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做好准备,打算全面开始反攻。

按照毛主席的脾气,他绝不是那种会默默吃亏的人。他坚持的原则就是“别人对我怎样,我就对别人怎样”。这封电报是发给各大战区头头脑脑的,里面的话说得相当重:

中央已经拍板,要在政治和军事上立马动手,全面大反击,去救新四军,把反共的势头给打下去……咱们华北的部队得按照之前的命令,早点把机动部队准备好,应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按这个“最糟糕的情况”来看,意思就是说八路军得准备和国民党彻底闹掰,动手干一架了。毛主席琢磨的第一步反击计划,那就是得先把山东的沈鸿烈、江苏的韩德勤给解决掉,好让八路军和江北的新四军地盘连一块儿。

隔天,延安的总部意外接到了刘少奇的加急电文,他提议说:“咱们在政治上得全面出击,但军事上先别急着动手。”

有些朋友心里犯嘀咕:这不是跟中央对着干吗?可后来的情况表明:刘少奇那眼光,真是挺独到。

毛主席可不是那种只按自己想法来,不听别人劝的人。但因为他看问题总是特别深,比别人想得都远,所以他的决定,大家一般都没什么异议。

刘少奇发来的那封电报,时机恰到好处,让正处在怒火中烧的毛主席仿佛半夜里听到钟声,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心情平复了许多。

他讲的第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搞出“皖南事变”以后的事儿。

根据中原局那边得到的消息,事情一发生,蒋介石就立马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发了电报,让他赶紧把局势稳住,别把事情搞得太严重了。

老蒋发的那封电报,其实他心里头并非不想借这个机会狠狠削弱新四军的力量,但他就是不敢跟延安彻底翻脸。要是现在抗战正紧的时候,他和延安全面干起来,不光苏联那边不会同意,就连他的美国盟友也不会点头的。

这时候,罗斯福和斯大林都对中国的情况心知肚明。要是蒋介石乱来,把中国的抗日力量给搞垮了,那上百万的日本军队可就解脱了。他们既能往北去骚扰西伯利亚,又能往南攻打南洋,这样一来,美苏的利益可就要大大受损了。

皖南那事儿一出,罗斯福就让他的行政帮手克里,给蒋介石捎了个信儿:

美国在国共问题还没搞定前,没法大力支援中国,中美之间的经济、财政等一堆事儿,也不会有啥紧张局面出现。

因此,就算蒋介石再有胆量,他也得打着“国共联手抗日”的大旗,所以他就只能在新四军“不守规矩、不听指挥”这事儿上动动手脚,却不敢直接跟延安对着干。

所以,刘少奇觉得,“现在这个时候,咱们党也不应该因为皖南那事儿,就跟国民党彻底闹掰”。

刘少奇提到的第二点是,咱们现在没法对国民党来个“全线出击”,为啥呢?还不是因为咱力量还没到那份上。

现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遇到了不少难题。虽然他们看起来占领了不少地方,但实际上兵力不够,根本守不住。在皖东北和苏北,他们得跟日伪军还有土匪抢地盘,争夺控制权。总的来说,想要把局势稳定下来,起码还得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以前咱们把韩德勤像块肉夹在碗里却没动口,目的是拿他当“护身符”,保证皖南军部的安全。可眼下皖南军部已经没了,这时候再“解决”韩德勤,也没啥大用处了。

另外,韩德勤又不笨,这半年来他挖深沟筑高墙,做了充分的防备。新四军要是现在动手,虽说能把他的大部分力量给灭了,但自个儿也得搭进去不少。

要是说上面的那些分析是给毛主席罗列情况、阐明道理,那接下来的这些建议可真是说到毛主席心里去了:

新四军和八路军现在发起的“全面反击”其实并没有十足的赢面,而且也没什么大好处可捞。这事儿对老百姓、对咱们队伍,还有对那些一起抗战的朋友们,都讲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

再者,如果咱在进攻时又碰了钉子,那对我军可真是太不利了。到了那会儿,国民党搞的那股“反共热浪”就更难压下去了。

一般人跟领导汇报时,通常都是一股脑儿地说问题、倒苦水,可刘少奇的高明就在于,他不仅能指出问题,还会紧接着给出解决办法:

首先,咱们得向国民党发出强烈的反对声音,并且得让全国上下都知道这事儿,这样在政治立场和舆论宣传上,咱们就能占上风,尽量为自己争取到最多的好处。

第二点,咱们得让国民党那边赶紧把那些被抓的新四军战士给放了。

另外,咱们得让国民党别再搞那些挑衅的小动作了,得保证他们不再往抗日根据地动武。就算是对那个说话不算话的蒋介石,咱们哪怕只能争取到半年到一年的安宁日子,那对咱们在华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也是大有裨益的。

这笔账得好好捋一捋:新四军军部的事儿已经过去了,没法挽回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得把费了好大劲才拿到的舆论优势,变成政治和军事上的上风,可不能一时冲动,跟对方硬碰硬。

厉害的谈判专家很会跟对方开条件,他们知道哪些条件能捞到实惠,哪些是用来磨嘴皮子的,还有哪些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有的条件是实实在在要争取的利益,有的就是拿来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的,还有的,其实就是为了显示自己坚持的原则。

比如说,刘少奇提出的前三个条件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第四条嘛,更像是双方在商量着来的,不太可能会真的去执行。

建议国民党当局让八路军和新四军全体撤回大后方,由他们其他的军队来接管敌后的抗战工作,同时得处理掉国民党里的那些汉奸和亲日分子。

就算蒋介石一个条件都不肯松口,但只要咱们能争取到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同时让敌人变得孤立无援,那对我党和军队来说,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

最后,刘少奇挺细心地给毛主席出了个主意:咱们只要能争取点时间,稳住华中根据地,让它发展起来,那以后要找国民党算账,理由还不是随手拈来?

因此,毛主席很快就改变了处理皖南事变的办法:在政治方面要大举反击,军事上则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反击。

后来,当延安的党中央跟国民政府商量怎么解决皖南事变时,提出了12条看法。刘少奇的想法呢,几乎都被他们全盘接受了。

说白了,刘少奇那封电报简直就是给人敲了个警钟,但毛主席却全盘接受了。不得不说,毛主席的胸怀和度量,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1月20号那天,中央决定重搞新四军军部,让刘少奇当政委,陈毅当军长。过了四个月,中央又说了,要把东南局和中原局合一块儿,弄个新的华中局出来,刘少奇呢,就成了华中局的书记。

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在毛主席带着党和全国人民拼着命追求革命成功那会儿,但凡在大的方向上踏错一小步,那就全完了,之前的辛苦全都白搭。

说实话,在毛主席带领的那一批创建新中国的重要人物里,没谁是因为走了狗屎运或者光会拍马屁就当上了党和军队的大头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