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出手挽救外贸,就业很危险

旭升财研社 2025-04-24 20:57:03

关税带来的影响,事实上被我们严重低估了。

从数据直观来看,中美贸易只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14%,看起来影响并不大。

但事实上,自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对华加征关税以来,就有一大批制造业迁移到东南亚,通过转口贸易出口到美国,以此来规避关税。

如今,随着特朗普“挟关税令诸侯”,转口贸易这一路径被堵死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对国内而言,许多做出口美国的制造商面临停工歇业;对外而言,那些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的国内制造商,也将面临停工歇业的风险。

最终,如果这一局势得不到改善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关门倒闭这一种结局。

听起来这像是危言耸听,但关税的影响的确是被我们严重低估了,尤其是对普通人而言。

就目前而言,美国对华关税累计已经高达145%,个别品类甚至来到了245%,此外,过去的小额包裹免税也已经被永久取消。

最终,这一系列因素叠加到一起,仍然会对外贸行业造成沉重打击。

越南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从人均GDP来看,越南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还不足我们的一半;但早在2018年,我国对越南出口就已经达到839亿美元,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到了1440亿美元。

同一时期,越南2018年对美出口490亿美元;到了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也暴增至1960亿美元。

这一数据的背后,多多少少有着转口贸易的存在。

越南人均GDP注定了越南的消费总额并不高,尽管越南去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高达65%,比我们的39%还要高,但由于越南GDP总量不高,因此越南的消费能力并不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南进口我国1440亿美元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口到了美国,以此来规避美国对华关税。

除了越南之外,类似我国制造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或转口贸易规避关税的还有墨西哥。

在墨西哥,甚至有专门为我国企业设立的工业区和墨西哥义乌小商品城,这些都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对美国的依赖度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不足15%。

本文所阐述的关税影响久远沉重,并非想要说明面对美国关税我们就应该“服软”;更多的,仍然还是从理性的角度,从宏观的角度,来客观描述美国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外贸行业带来的打击。

而这种打击,可能需要宏观上的救助和帮扶。

还有一些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目前上海港对美国的航运量已经开始骤降;4月中至5月中的中美航线已经取消了数十航次,航运运力也从4月初的37.6万TEU降低了40%的运力。

对国内外贸商而言,短期内的困难,他们还可以依赖企业的现金流硬扛这段困难时期,但如果关税或市场缺口没有得到解决,对这些外贸老板们而言,他们还可以抗多久?

这一点,从他们的利润已经可以窥见一二。

在国内,制造业在普遍内卷的情况下,利润率其实很低,普遍不到5%。从事出口的服务商利润稍微更高一些,毛利率甚至可以达到25%以上。

但在145%的关税之下,这些利润都不足以抵消关税成本。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理论上有两个办法。

第一办法是出口转内销;既然外部市场做不了,那就做14亿人的市场,这一点杰克马早在2018年就曾说过,杰克马说,既然改变不了特朗普,那么就做14亿人的生意。

这话没有错,道理也不假,但唯一的问题在于,消费。

还是以越南为例,越南的居民消费可以占到GDP的65%;而我国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是多少呢?

是39.2%。

银行存款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从新冠病毒时期开始,我国居民存款就开始疯狂上涨,这几年每年的家庭存款都高达10万亿元以上,2020年至2023年这四年的居民存款,就超过了过去十年的存款总额。

储蓄越多,消费越少的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明白。

而消费减少还有一个后遗症,那就是内卷。

如果制造业做生意有排序的话,客观来说美国一定是排第一的;美国是所有贸易客户中最优质的,这种优质体现在利润空间更大以及回款不拖欠。

其次就是欧盟,但由于欧盟国家多,每个国家需求不同且人口稀少,因此相对而言利润空间和规模效应并不高。

除了欧盟,可能就是东南亚了。这几年转口贸易到东南亚,本质上做的还是欧美的生意,因此利润和回款周期也不错。

最后,可能才是国内这14亿人的大市场。

为什么国内市场排最后?

还是因为这几年的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以及居民存款太高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当然还有收入就业的因素影响。

这一系列因素都表明,出口转内销的难度非常大。即便往后每年我们都提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一个百分点,但也要十年,我们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才能够提高到50%左右。

而这,还仍然不及越南的65%。

况且,提高消费的难度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高。

先不说眼下内卷的大环境,就薪资、时间、加班、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来看,每一个环节的难度都相当大。

第二个办法当然就是继续做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

按照此前的排序来看,美国做不了,欧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4月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已经明确表明,欧盟不会接受产能过剩,也不会接受所谓的“倾销”。

这里也不用管欧盟是如何看待过剩亦或是倾销的,他们的看法我们改变不了,而冯德莱恩的表态,也从侧面表明了,欧盟可能也很难接受或者说去弥补美国的市场缺口。

除了以上办法之外,还有一个比关税更严重的影响,那就是订单的永久性外迁。

何谓订单的永久性外迁?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对制造业而言,投入最大的是什么?

以苹果为例,一开始苹果要在我国建厂组装iPhone,苹果就需要先买地或租地,其次就是修建厂房,再然后就是租赁或购买设备,最后就是招人组建团队。

这一系列流程走下来,哪怕是对苹果而言,这背后都是相当大一笔投资。

换句话说,对制造业而言,迁徙的成本是很高很高的。

迁徙成本很高,也意味着企业一旦迁徙,就很难再及时掉头调整。

换言之,今天的高关税,如果促使苹果这样的企业在印度、越南加大投资生产规避关税的话,那么这种订单可能是永久性外迁的。

也可以理解为,一旦出去了,就很难回来了。

苹果事实上已经在这么做了。

根据报道,目前苹果已经指示印度供应商要求提高印度iPhone的产量,这也导致苹果印度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最高水平。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预计今年将在印度生产至少5000万部iPhone,并正努力使销往美国的iPhone机型都在印度生产。

短期来看,特朗普是豁免了苹果的关税,但长期来看,苹果显然不会继续犯类似的供应链风险。

而类似于苹果的产能一旦撤出,就很难再回来。

最终,这些蝴蝶效应叠加在一起,可能引发一场“南美洲的飓风”。

我们仍然需要未雨绸缪,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在此刻,我们更需要奉劝美方回到谈判的正轨上来,同我们相向而行,而不是一意孤行。

现在遏制事态的发展应该还来得及,哪怕是对制造业、对外贸行业发放特定的时期补贴,也能够帮助这些行业度过眼下的困难。

我们也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但最害怕的,莫过于这些暂时性的困难,对某些外贸老板而言,过不去,那就是终局。

届时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的阵痛,可能就要体现在今年的毕业季之中。

en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