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图孤立中国?特朗普正在用关税下一盘大棋

旭升财研社 2025-04-22 15:51:53

这应该是特朗普一揽子关税计划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4月1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称,美国正计划利用关税孤立中国。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希望美国贸易伙伴限制我国对其经济的参与,以换取互惠关税方面的让步。

该计划包括美国与70多个国家进行谈判,要求它们禁止我国货物经由其国家运输,并阻止我国企业在其国内设立工厂以规避美国关税,并且不将我国生产的工业品吸收到其经济中。

如果该计划真的属实的话,那么美国毫无疑问正在下一盘大棋。

这盘大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方位在供应链上围堵我国。

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来看,美国正打算要求其贸易伙伴承诺孤立我国经济,以换取白宫减少贸易和关税壁垒。

鉴于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的关联程度各不相同,其具体的要求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但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仍然有韩国、日本、越南和印度欧盟等国,这几个国家和我国的经贸关系较为密切,美国对其提出的条件也会非常关键。

美国这一步棋走得可谓是非常阴险。

要知道,当下我国和美国还没有开启正式谈判,甚至几乎还没有太多的沟通渠道;在这一前提条件下,美国要和其他国家商讨应对我国商品的问题,且不管最后的成效如何,但凡有一个国家妥协,选择与美国达成协议,如果美国给予该国额外好处达成协议,那么对接下来的中美谈判,都会非常不利。

事实上,各国有可能接受美国的这一提议吗?

还真不好说。

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例如日韩欧盟,这些国家和美国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还要更高一些,当然也取决于美国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来“引诱”他们。

美国的筹码有哪些呢?

明面上最大的筹码,就是美国可以提供的贸易顺差。

去年,美国的贸易逆差高达1.2万亿美元,这就是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最大筹码;这1.2万亿美元的逆差中,有3000亿美元都是提供给我国的。

去年我国在美国那里赚取到的贸易顺差有3000亿美元之多,差不多占美国全年贸易逆差中的四分之一,如果美国以这四分之一的逆差为筹码,那么其他国家很难不心动。

以越南这样的国家为例,去年在美国那里赚取了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如果美国额外承诺达成贸易协议后,在越南多购买1000亿美元的商品,那么越南能够不心动吗?

很难不心动。

至于欧盟日韩,这些国家就更容易心动了。

这个协议,对我们而言,杀伤力仍然非常强,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美元是国际通用结算货币,这就注定了美国每年都会通过贸易的方式来向全球提供流动性。

但美元是从哪里来的呢?

尽管理论上可以无限印钞,但背后的代价是以发债的方式来完成的。

换句话说,特朗普之所以要那么在乎美国的贸易顺差逆差,归根结底,除了美国的工业化流失之外,还有另一个症结,那就是美国债务负担越来越沉重。

但考虑到美元的特殊性,美国就必然需要承担极高的债务,以支撑美元国际化。

基于此,美国必然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既然反正都要提供流动性,那么不如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将我国商品孤立在“全球化”之外,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订单和流动性,以换取他们孤立我国商品的结果。

今天我们的思考路径和美国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失去了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想着如何应对如何寻找替代方案;而美国同样在想,一旦失去我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美国应该如何寻找替代方案。

现在美国拉着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一来可以起到孤立我们的舆论影响,二来也可以帮助美国强化自己的供应链韧性。

可谓是一举两得,美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这也是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失败总结得出的经验。

在2018年第一任期,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尽管导致中美直接贸易额减少了,但本质上我国商品仍然大量流到美国,通过转口贸易的方式,直接规避了关税的影响。

到了第二任期,特朗普显然更聪明了,在国际上用关税的威逼利诱,来胁迫各国在贸易上孤立我们,以彻底堵死转口贸易这条路径。

对我们而言,如果真的失去了其他国家的出口市场,那么国内庞大的产能,最终将成为噩梦!

实践上我们也应该知道,仅靠内循环是行不通的,还必须要内外双循环,才能够消化如此庞大的产能。

从2018年特朗普发起关税摩擦开始,我国就曾提出内循环,要刺激消费、增加家庭支出,但如今差不多七年过去了,我国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仍然偏低只有39%,甚至连隔壁印度60%都达不到。

39%的居民消费,意味着每100元的GDP,只有39元是最后拿来消费的,其他都拿去搞生产或投资基建了,当我们的产能越来越大,甚至已经达到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制成品时,面对如此庞大的产能,一旦无法通过出口消化,就会形成剧烈且阵痛的大危机。

只顾埋头生产,不知抬头消费的时代,终将过去;而我们此刻,则处于这股转型浪潮之中。

特朗普显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人,用愚蠢来形容他,也未免有些轻敌了。

事实上,我们也不是第一次意识到消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早在2016年,我们就曾提出供给侧变革,当时就是想着要在供给侧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但我们注意到了供给侧,却没有注意到消费端不足的问题。

彼时,房地产还蒸蒸日上,各地甚至都需要严格的限售限购令,几乎没有人会预料到消费不足的问题。

两年后的阿里,还提出了浩浩荡荡的消费升级计划,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而时光匆匆春去秋来,短短几年后,消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之所在。

不论特朗普的这一步棋走的是否成功,在美国的虎视眈眈之下,我们都迫切需要刀刃向内,进行消费升级。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提上来,哪怕是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十年下来,也能够达到50%,接近国际标准线了。

但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呢?

要想消费,首先得有足够高的收入,其次得有消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还得让人有消费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比单纯促生产要难得多,同志们。

增长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充沛的物质生活;过去我们把增长的重心简单放在了投资、基建和生产上面,这些的确能够促进增长,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但如今我们面临外部形势的愈发严峻,我们也越来越需要将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消费上。

收入、时间和保障,决定着人们的消费高低;随着特朗普在关税上采取的围堵策略,我们的转型,也迫在眉睫。

end.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