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两军围绕乌东重镇巴赫穆特的争夺战,已经持续7个多月了。而就在最近,当地局势终于出现了决定性的变化,瓦格纳连续攻占乌军多个据点,在城区南北,均形成了巨大的突出部,再次对乌军实现了“围三缺一”,作战行动进入最后时刻。而这段历史,将被记入史册,后人再提起巴赫穆特,必然会和“绞肉机”联系在一起。

本来这样的蓝天白云下,是不一样的画面
不过,真正“绞肉机”的画面,肯定不能过审,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看看这次巴赫穆特的惨烈。下面这张图,是距离巴赫穆特不远的马林卡市。人们常说,战争把城市变成残垣断壁,但实际上,马林卡市的现状比残垣断壁更惨,整个城市均已被摧毁,化为齑粉。

这已经不是残垣断壁了,而是齑粉


整个城市化为齑粉
而之前网上还有图片显示,顿涅茨克地区东线和扎波罗热地区南线交汇处的乌东小城弗勒达,沿着主干道一分为二,道路左边还有大量残破的建筑,而道路的右边,半个城市已经被碳化。

半个城市已被碳化
以往我们总是用残垣断壁来形容一个经历战争的城市,可是现在,用的词汇却是“碳化”、“齑粉”,你以为是夸张的形容词?但实际上是写实,现在炮火的精度、威力远远超过了二战时期,对城市的破坏作用也远远大于以前。

总有人说巷战死伤惨重,能够极大拉低双方武器和装备的代差,让进攻方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忽略了一种情况,那就是重炮。实战中,很多进攻方其实都在尽量避免巷战,而是采用重炮,将整个城市轰为齑粉,这样也就不存在巷子,无所谓巷战了。实在不得不进行巷战时,也不会和电影里演的一样,走现成的街道,等着成为敌方狙击手的靶子,而是直接穿墙入户。

另外,要判断一场战争到底有多惨烈,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双方的伤亡数据,一般来说,二战时期的伤亡比为10比1,也就是10个人受伤,才会有1人死亡,而俄乌冲突中,根据央视统计的数据,俄罗斯一共投入了超过41万作战部队,阵亡1.8万,受伤4.45万,乌克兰一共投入超过73.4万作战部队,阵亡15.7万,受伤23.4万,也就是说俄军的伤亡比竟然达到了2.5比1,而乌军更惨,差不多是1.5比1,据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乌军新兵在战场上的存活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这是非常恐怖的数字。

其次,看弹坑。俄乌这场冲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直接暴露在手机镜头面前的战争,因此有许多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除了化为齑粉、焦炭的城市之外,就是各种密集的弹坑了。网上曾经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巴赫穆特附近城镇索列达尔外围定居点的一个十字路口,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弹坑,其密集程度,远远超过月球表面和洒满芝麻的大饼。以往,大家总是说,一个弹坑里不可能重复落下第二颗炮弹,可在这张照片中,弹坑摞着弹坑的情况很多。



不是说好了一个弹坑里不会落下第二颗炮弹的吗?
第三、看弹壳。去年俄乌冲突刚开打不久,乌军曾经将各地搜来的俄军火箭弹弹壳和助推器堆在一起,拍了一组极具震撼力的照片。而现在,不用费尽心思去搜集了,战场上到处都是,而且还是体积较小的榴弹炮弹的弹壳,在每天数万发的互相轰击当中,它们早就堆起了一座座小山。

以前乌军的摆拍

现在不用摆拍了
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俄乌冲突的惨烈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现代炮火对城市和生命的收割速度,远超过去,希望在战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之前,和平能够重回这两个兄弟民族身上,珍惜和平,珍视生命,至少要做到不让战争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