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印“后越”
一、整体风格这是一方秦印,制式是半通印。
秦印是指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流行的印章,其所使用的文字是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字形,比战国古文更易于识别。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印宗秦汉,是因为秦汉印平直方正,是基础,是规范,是学习篆刻的必经之路。
小孩子学走路,要先学走,再学跑,这样才能跑得稳健。如果一上来就学跑,指定摔跤。学习篆刻也是一样,要先学规矩,再学意外。如果一上手就是大写意,指定混乱无序,不堪入目。
二、字法“越”字:
《说文解字》:“越,度也。从走戉声。”
“走”:在古代指的是跑。上部像人摆臂跑动的样子,下部是“止”(脚)。

《汉字演变五百例》:走
“戉”:同“钺”,是一种武器。

钺(戉)
三、章法01 有界格
秦印有着字字独立的界格,并且界格是有线条的,不像汉印那样以留红作为界格。
02 大小均分
字的大小基本均分。因为“后”字的笔画比“越”字少,所以“后”字比“越”字略小一点点。
03 红白分布
如果排除掉残破带来的斑驳,留红是大于布白的。排除掉斑驳之后大概是这个样子:

线条形态多呈米粒状,中间粗,两端细。
线条发毛,有迟涩有感觉。
五、转折转折以圆转为主,硬折的比较少。
六、端点端点以圆为主,也有尖的,古朴自然。
七、 边框边框厚重。
八、残破
此印残破得非常厉害。
它的残破很奇特,残破的位置几乎都完美地避开了字的笔画,残破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笔画一样。
这可能是因为字的笔画边缘生锈,高出于印面,致使盖章时字以外的部分盖不到印泥,才出现了这么多白色的斑驳。
最后,展示一下我刻的“后越”:

我刻的“后越”
作者:董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