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假司马印”印面分析,“假”字的来源,“马”字的演变过程

书法坞点墨人 2024-07-30 11:59:01

假司马印

“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

因“假司马”官职不大,所以“假司马印”留存数量较多,形态各异,上图为《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的印例之一。

一、整体风格

这是一方汉印中的汉官印,平正工整,庄重严肃。

二、字法

汉印中使用的文字,是将小篆文字进行方折化处理后的文字,称为“缪篆”。

清·孙光祖《六书缘起》:“秦书八体,五曰篆印,秦以小篆同文,则官私印章,宜用玉箸,而别作摹印篆者,何也?盖玉箸圆而印章方,以圆字入方印,加以诸字团集,则其地必有疏密不匀者。邈隶形体方,与印为称,故以玉箸之文,合隶书之体,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圆者以方,参差者以匀整。其文则篆而非隶,其体则隶而非篆,其点画则篆隶相融,浑穆端凝,一朝之创制也。”

01 “假”字

“假”:《说文》:“假,非真也。从人叚(jiǎ)声。”《说文》:“叚,借也。”

“叚”:在金文中的字形,字义不明。朱芳圃以为是上下两手从山崖下取石。也有人认为像一个人拉着另一个人攀登山崖,有“假借力量”之义。

金文:叚

在战国文字中,有的字形,在山崖形状的上方多加了一个短横,我们可以认为是山石。

《战国文字字形表》:叚

到了小篆,山崖和上面的山石连成了一笔,右上角的“手”也进一步变形:

《说文解字》:叚

在“假司马”印中,“假”字进一步变形,“亻”写得像一根对折的油条。从文字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的头消失不见,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在汉印中,为了追求整齐化,大家都这么写,也就见怪不怪了。

02 “马”字

在甲骨文中,“马”字象形,像马的形状。有头、眼睛、身体、腿、脚、鬃毛和尾巴。

甲骨文:马

注意:此马为侧立,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并立,各写作一个笔画。

到了金文,马的鬃毛写到了头上:

金文《毛公鼎》:马

到了小篆,马的鬃毛彻底和头部的其它横画重合,下面的尾巴也产生了变形,仍依稀可见:

《说文解字》:马

到了隶书,马的尾巴(下图中黄色部分)做进一步变形。

《曹全碑》:马

注意:后来演变而成的“馬”字,下面的四个点,不是四条腿,左边的两个点代表的是并立的四条腿,右边的两个点和弯钩合起来代表的是“马”的尾巴。

在“假司马”印中,“马”字中有两个地方上下连成了一个竖笔,从文字学意义上来说,它应该是两笔。我们在刻的时候,可以一笔刻成,也可以分成两段刻成,问题不大。

三、章法

“田”字格四字均分,界格清晰。汉印的主要特点是:方、满、匀。字形很方正,把界格填得很满,笔画的粗细和留红也比较匀。

四、线条

①粗细:线条较粗,有厚重感。

②光毛:线条微微发毛,有一种岁月带来的斑驳感。

③曲直:“假”字中间的“撇”和“司”字右边的“竖”都是有一点弧度的。

线条有波动,“司”字中间的“横”和“印”字中间的“横”都有用刀刻一段,停顿一下,再刻一段的感觉。

④端点:端点的形态一般分为:方的、圆的、尖的。在这方印中,方的、圆的、尖的端点都有。

五、转折与搭接

从整体上看,转折是方的,显得平正;从细节上看,角又是圆的,显得不那么呆板。

搭接以实搭为主。

六、边框与残破

四个边框的粗细与线条之间留红的粗细差不多。

右边框下部有一个残破点,把红断开,透气。

最后,展示一下我刻的“假司马印”:

我刻的“假司马印”

作者:董志国

说明:前期,我发过这一篇文章,其中对于“假”字山崖上面的短横出现的时间顺序的解释有点问题,所以删除重发,以前收藏过那篇文章的朋友请见谅!

0 阅读:2

书法坞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