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病逝:毛主席未能参加追悼会,遗嘱被邓颖超公布,令人泪目

观点视频 2022-12-27 15:13:59

1976年1月8日的上午9时57分,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305医院病逝,享年78岁,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悲痛的时刻。

当天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得知了中央政治局草拟的讣告,听到自己的秘书张玉凤念完讣告的内容,所有人都在等着毛主席发表意见。

但对于毛主席来说,这不止是一份文件或者工作内容,更是让他无比揪心、难以面对的事情。毛主席痛苦地闭上了双眼,缓缓地流下了几道泪水。

图丨周总理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友谊,还要追溯到1926年,在过去的48年间,两人一同走过太多的风雨沧桑,早已是对方最亲密的战友。

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最终未能如愿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这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而又心痛的事情。

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在周总理去世以后,向中央转达了周总理生前的三个遗嘱,听完以后,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动容。

那么,毛主席为何没能参与周总理的追悼会?周总理遗嘱中又说了什么内容?

图丨周总理遗体

令人悲痛的时刻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令人敬爱的周总理,因癌症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祖国和人民。

在周总理去世以后,由警车开道,将他的遗体运送到了北京医院的太平间。当时,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尚且保密,知道的人不多。

没过多久,很多中央领导人都紧急赶往了这里,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共同商议有关后事处理的诸多事宜。

等众人差不多到齐的时候,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强忍着悲痛抹掉眼角的泪水,振作起精神,向众人传达周总理最后的遗嘱。

邓颖超说,周恩来生前只有最后3个遗愿,一是不保留骨灰,将骨灰撒掉;二是后事简单处理,不要搞特殊化;三是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

图丨灵车

众人听见周总理最后的遗嘱,内心都十分感慨,哪怕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精神,不愿意麻烦别人,更不愿奢侈浪费。

但这件事事关重大,大家尚且不能随意决定,只好先把这周总理去世的消息连同遗嘱的内容传达给毛主席,由他做决定。

这个报告先是被送到了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手中,她浏览完报告的内容,猛然觉得眼前一黑。

张玉凤想了一会儿,担心毛主席受到打击。但这件事太过重要,必须刻不容缓地告诉毛主席。

她流着泪将报告中的内容读了出来,毛主席就躺在病床上默默听着。等张玉凤把全文读完以后,发现毛主席也早已泪流满面。

图丨毛主席

毛主席静静地凝视着远方,回想着当年两个人一起经历的风风雨雨。两人的感情早已是任何语言都不能比拟的,现如今只留下毛主席一人独自叹息。

早在几年前,毛主席就发现周总理身体有抱恙之处,经常告诉周总理要多花时间休息,不要太过操劳。

毛主席知道,以周总理的性格,他总是以工作为重,不肯多花时间休息。于是,他亲自交代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恩来的病情,以及任何治疗检查中的问题,都要向我汇报。”

当周总理检查出来癌症以后,毛主席非常挂念,还嘱咐工作人员,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总理本人,担心他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图丨毛主席和周总理

看着周总理一次次动手术,却一直没有好转,毛主席也是非常心痛,他知道每做一次手术,周总理就会承受很大的痛苦,感到非常不忍。

为了让周总理不那么难受,毛主席还亲自建议医院:“你们可以采用中医的方式,来给总理治病,用中医控制病情嘛。”

年轻的时候,两个人共同经历革命。等两个人都年纪大了以后,在病情的抗击过程中,两人依然是并肩作战的老友。

毛主席放心不下周总理,实际上,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每次接受治疗也都很痛苦,并且由于多年的累积,也留下了一身的病根。

为此,周总理也很惦记毛主席的身体,他知道毛主席为自己操劳,在一次手术之前,他特意嘱咐医护人员,说:“我这次手术的情况,等毛主席休息好了再告诉他,不要让他太过费心。”

这些年来,两人之间就是这样一步步相互理解、相互支撑,才走过了这些难熬的岁月。

图丨毛主席和周总理

听完周总理生前的三个遗嘱,毛主席点了点头,他很能理解周恩来,但是,至于具体的后事,还是不能这样草草处理。

毛主席只批准了周总理的第一个遗嘱,也就是骨灰可以不保留,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后面两个却不能批准。

这是因为,周总理的逝世必然引起全国人民的悲痛,追悼会不仅是让大家能够送周总理最后一程,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这项重要任务得到确定以后,张玉凤又想到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她向毛主席试探性地询问道:“主席,那您要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图丨毛主席

毛主席的眼眶再次红润了,他何尝不想去送这个老友最后一程,甚至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想赶到医院去。

但毛主席现在的身体状况确实是不容乐观,他犹豫了好久,终于还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动不了了。”

后来,毛主席一直对这件事还是有所犹豫,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了解到毛主席的身体情况,最终还是决定不安排主席出席这次追悼会。

1976年1月11日的下午4时45分,在举行完遗体告别仪式以后,周总理的遗体被送到八宝山火化。

很多得知这一消息的群众,特意赶到了长安街,站在道路两旁,为周总理送行,当时长安街挤满了人,场面非常壮阔。

图丨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

周总理生前最后的日子

早在革命年代,周总理就因过度工作,身体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当时的紧急状况下,他从来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67年2月,周总理感觉身体不对,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心脏病。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人都劝总理住院休养,但他每次都笑着拒绝了。

不仅如此,诊断完了以后,周总理照例工作,接见中央和地方的各类代表与负责人,了解并处理多项重要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处理好几件事情。

在周总理看来,要趁着还有时间,多为人民做些实事,这些事情都刻不容缓。可他却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也在劳累中恶化。

1972年9月,周总理两次突发严重的心绞痛,都是因为工作过度繁忙,当时有同志叹息着说:“总理的病,都是累出来的。”

图丨周总理

当时,我国的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周总理应对国内的各项工作,还要经常关注并处理国际问题,两头兼顾。

他就这样带着病在西花厅工作,如果有人劝他休息,他就摇摇头,说自己不累,完全没有给身体以喘息的余地。

直到1974年3月,周总理实在已经撑不下去了,各项工作也基本告一段落,他才终于到医院接受全面治疗。

周总理住进医院的前后5个月时间内,他实际工作量达到12至14小时的时间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的则有5天。

这让他周围的人心急如焚,可大家都知道周总理的脾气,也不敢贸然劝他,只好顺从他的心意,同时希望工作能早些完成,好让他充分休息。

图丨周总理

在周总理检查出来癌症以后,他就更是经常需要接受手术,为了不让身边的人担心,周总理对治疗一向都是很配合的。

但他在医院大大小小一共经历了十几次手术,平均每过40多天,就要进行一次手术,这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每次手术结束,周总理都称自己已经好多了,感觉这段时间的治疗很有成效,他希望能够回到工作地点,继续完成手头上的各项工作。

在治疗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周总理的病情仍然没有太大的起色,反而是他自身承受了很多治疗的疼痛,这让周围的人都替他感到难过。

周总理倒显示出很强的乐观精神,还反过来安慰周围的人,他和医生说:“我的病再待在医院里,已经没什么可以治疗的了,不知道能不能让我回家去。这里还有那么多的病人,你们应该去照顾他们。”

图丨周总理

一生都在为人民付出和服务的周总理,哪怕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间,仍然想着把医疗资源让给他人,医护人员听了都忍不住流泪。

关于自己的后事,周总理还曾特意交代:“现在对于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的办法,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看看。”

医护人员听了这话,都非常难受,劝总理别想那么多,安安心心接受治疗。

但周总理反而笑着说:“如果我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一些贡献,即使死了以后,我也是非常高兴的,你们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邓颖超陪伴在周总理身边,她听了这话也忍不住流泪,但还是默默支持周总理的想法。她也和医护人员说:“他想的都是死后怎样能够继续为人民服务,希望你们也能支持恩来的这一行动。”

图丨周总理和邓颖超

躺在病床上,周总理的内心还是一直牵挂着百姓。

他一天天地消瘦下去,周围的人都想着怎样能让他多吃一点,但周总理却考虑的仍然是工作问题。

在他住院以前,他就下令,一些重要问题的报告直接交给他,不能有半分的耽误,哪怕是在休养,他也仍在病房里仍然继续做出批示与处理。

有一次,甘肃多个地区发生了旱灾。周总理接到报告以后,痛心疾首,当时立马做出了批示:一定要尽快解决。

图丨周总理

有一次,周总理还收到山西山区一个百姓的来信,反映他们那里的食盐要比城里的贵一分钱,这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应该不必特意麻烦周总理。

但在周总理看来,百姓的事情都不是小事,更何况这是关系到百姓吃饭的大事,他当即做出批示:无论如何都要让山区群众吃上盐。

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周总理每次都是身体力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确保他们的事情都能得到回复与妥善处理。

正因如此,周总理才会如此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也正如那句话所说:“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图丨周总理

周总理的骨灰撒到四海

周总理的遗体火化以后,邓颖超按照周总理生前所交待的,将他的骨灰盒放在了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

在他的骨灰盒四周,还放了六盆盛开的水仙花,以象征周总理尚高贞洁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直到周总理离世以前,他还一直在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四处操劳,内心久久牵挂着台湾的同袍,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而,周总理特意叮嘱,将骨灰盒存放在台湾厅内一夜,这即象征着对于祖国能够早日完成统一的美好愿望。

图丨周总理遗体

1月16日晚上,邓颖超来到人民大会堂,将周总理的骨灰小心翼翼地分装进了4个塑料袋里,以完成周总理最后的遗愿。

一个小时以后,邓颖超带着周总理的骨灰,来到了通县机场,郑重地将骨灰交给了一位工作人员,并由工作人员带着上了一架,喷洒农药的小型飞机。

完成这一切以后,邓颖超就在原地驻足,静静地看着飞机起飞,然后一点点远去,走后完全消失在视野里。

北风凛冽,可她的内心却更加凄凉,终于完成了周总理交代的一切工作,目送着周总理的骨灰远去,她的内心充满了思念。

回想过去的这么多年来,周总理总是把人民的事情放在首位,反而很少考虑自己,生活上的事情总是非常不拘小节。

周总理的衣服总是穿了又穿,如果有了破洞,就将破洞缝补起来,有时候,甚至会缝了又缝,不断在补丁上面再打补丁。

图丨邓颖超捧着周总理骨灰盒

邓颖超记得,周总理对周边的人都特别关爱,每次下大雨的时候,他都嘱咐司机要开慢一些,别把泥水溅到马路边群众的身上。

在他临终之前,周总理与邓颖超商量好了,他将全部的积蓄都交了党费,不留下一分钱,正如他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祖国。

回顾往日的点点滴滴,周总理对于民众的关爱,不仅仅是在日夜操劳的事情上面,更在平日里所有的细节当中,他就是这样一个温柔体贴的人。

工作人员带着周总理的骨灰,按照邓颖超女士的叮嘱,分别将四包骨灰撒在了四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以完成总理最后的心愿。

这些行动全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以避免惊动任何人,或者留下任何痕迹,让百姓对这个地方有特殊感情,将来在纪念的时候还要花费民力。

图丨周总理和邓颖超

至于这四个地方,则是邓颖超亲自选择的。他知道周总理惦记着祖国的河山,并且这一生和太多地方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所以选择了四个最特殊的地方。

北京是周总理长期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中国的首都,将骨灰洒在这里,象征着周总理仍将继续与人民待在一起,永不分离。

第二个地方是密云水库,这是周总理花了很多精力,一直盯着的地方。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很强调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来是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居民饮水用水的大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以关注民生事业的发展;第二个则是防治各种水灾,为民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天津海河可以称得上是周总理的“第二故乡”,周总理不仅在这里求学,也在这里参与革命事业,除此以外,这还是周总理与邓颖超相识的地方。

图丨邓小平致悼词

最后一个地方是黄河的入海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周总理的骨灰撒在这里,也算是最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此外,邓颖超还特意考虑到,奔腾的水能够载着总理的骨灰,就这样一路向南,一直流到台湾,让总理能够与台湾的同胞在一起。

完成周总理的全部后事以后,大家又投入到了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但对周总理的感情却没有减弱半分,更多人怀着对周总理的敬爱,继续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当中。

有很多像周总理一样伟大的革命前辈,他们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不求回报,他们值得我们最高的敬意。

伟大的周总理,他一生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太多的贡献,周总理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他永远是人民怀念的好总理!

0 阅读:164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