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张允,两个倒霉蛋,死的稀里糊涂,表面看起来,他俩是死于蒋干辛辛苦苦盗回来的那封假信。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

曹操以爱才如命著称,历史上他曾多次发布求贤令,希望能将天下的人才网罗殆尽。他的用人原则是“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能为我所用就行,至于出身、名声、品行、道德什么的,无所谓。所以,他的求贤令,准确的说应该是“求才令”。
曹操确实也有容人之量,这点体现在他招收降将的态度上,即便是在战场上差点要了他命的人,只要能为他的霸业出力,他也能够接纳并且重用,比如张辽、徐晃、庞德、张绣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其实也有他的底线,那就是卖主求荣,不忠不义的人,即便主动向他示好、屈服、邀功,也不会有好下场。例如,两次杀爹的吕布、出卖自己姐夫的苗泽。所以,像蔡瑁这样的人,曹操打心里厌恶,只不过是自己手下没有熟悉水战的将领,才“权用此二人”,“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后面四字,隐含杀机。

赤壁大战之前,周瑜为了打击曹军的嚣张了气焰,提振吴军的信心,鼓舞吴军的士气,在三江口主动出击,攻打曹军。
曹操派“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亲自督战迎敌。这番安排,虽然有拿荆州降将作炮灰的嫌疑,但肯定也有考察蔡、张二人水战能力的意图。结果,曹军一败涂地。
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都打不了胜仗,这让曹操对蔡瑁、张允的期望值降低了不少,甚至怀疑两人怀有二心。
操登旱寨,再整军士,唤蔡瑁、张允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几句话问的蔡瑁、张允冷汗直流,赶紧解释说,战败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荆州水军久不操练,二是青、徐陆军不习水战。第二条曹操自己也清楚,但第一条至少说明蔡瑁、张允治军不严,做事怠惰,能力大小且不说,至少做事态度不够认真。分内之事,自己都不积极,这样的人,用起来岂能让人放心。
操曰:“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又何必禀我?”
蒋干盗书,最后一根稻草其实,蔡瑁、张允还是有些水平的,就连周瑜偷窥了曹军水寨之后,都不由地发出赞叹:“此深得水军之妙也!”,继而决定,先除蔡、张,再破曹兵。
恰好,自以为是的蒋干来到江东,欲游说周瑜,真是天赐良机,周瑜将计就计,让他盗走了那封要命的书信。
本就对蔡瑁、张允产生怀疑,即将对其失去信心的曹操,看过信后,没和任何人商量,也不给二人分辩的机会,就命人将他们推出去砍了。我甚至都能想象出,当时曹操脸上那不耐烦的表情,大概心里也就一个念头:赶紧从我面前消失,看你们就恶心。可见,那封假信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做降将也得有资本,假使蔡瑁、张允像张绣一样,先和曹操干一仗,秀秀自己的肌肉,让他吃点苦头;或者投降后加紧操练水军,第一仗打败周瑜,让曹操眼前一亮,看到自己的实力和价值,都可能侥幸活命。可惜这两位只知道畏畏缩缩,奴颜婢膝,巴结讨好,而忽略了立身之本,活命之资,那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敌人,腰一弯腿一软,等着你的不一定是奖赏,很可能是一顿扑面而来的大比兜,就像现在的越南对美国。
(参考三国演义,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