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民渡江,刘备的不抛弃,不放弃

末学后进乐 2025-04-07 21:24:42

不喜欢刘备的人,说他是假仁假义,动不动就会挤出些廉价而虚伪的眼泪,或者说几句不走心的话,比如“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亦或做一些假动作,比如自刎、投江、砍小树林甚至摔孩子等,以此来打动别人。

确实,刘备有时候的表现让人感觉有点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老百姓是真心好,不管他义气不义气,但在爱民这方面,绝对称得上是仁德之主。因此,每到一地,他都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起初,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刘、关、张虽然战功卓著,却因为朝中无人,刘备只得到一个安喜县尉的小官职,大概相当于县长手下分管治安的科级干部。刘备只在这里干了一个月,就因为督邮的诬陷刁难弃官而去,但就在短短地任期内,“民皆感化”。所以,当督邮从刘备那里讨不到好处,逼迫县吏诬告刘备时,五六十位老人才会自发地跑到馆驿门前,去为刘备求情,哀告。

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门人赶打。”

后来,刘备因救援徐州,被陶谦挽留在了小沛,陶谦三次想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都不肯答应,最后还是徐州百姓用“堵门”的方式,才迫使他答应暂时做这个徐州牧。

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

在安喜县和徐州,刘备都不是主政的官员,却能够在民间取得最高的威望,可见以德化民、民生为先是他一贯奉行的治世原则。所以,他主政新野县的时候,民间才有了“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歌谣。

刘备爱民之心,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在荆州大撤退时“携民渡江”的壮举,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一时冲动的莽撞行为。显而易见,在逃跑过程中,一大帮没有战斗力,而且还带着过日子的家当的老百姓就是个累赘,这样,被敌人追上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果然,为了照顾百姓,刘备行军速度极慢,一个月走过的路程,被曹军一天的急行军就赶上了,在当阳,刘备两千多人被曹操几十万人围殴,差点全军覆没,连糜夫人都死在战火之中,如果不是赵云舍生忘死,当时刘备唯一的骨血阿斗都有可能下落不明。

如此撤退导致的惨败,军事经验丰富的刘备事前应该是有预判的,完全可以抛下百姓,偷偷从樊城撤走,三五千人,还有关、张、赵等大将压阵,渡过汉水后,曹军也就很难追上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军事力量。

但刘备就是不忍舍弃这些百姓,他知道,如果他带兵逃走,连吃败仗的曹操,很可能会把怒火发泄在无辜的百姓身上,屠城也是曹操常干的事情。所以,他才决定带上那些“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的可怜的可亲的老百姓一起走,只要我刘备不死,就不会丢下任何人。

襄阳城外,众将都劝刘备,“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他没听;当阳县景山下,曹军眼看就追上来了,糜竺说,再不舍弃百姓,就要大祸临头了。刘备仍旧不为所动,亲自上阵,与曹军死战。

雍曰:“主公若恋而不弃,祸不远矣。”

就这样,刘备还要责备自己,哭着说:“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

《三国演义》中,要说对老百姓好,没有人能比得过刘备,也正是刘备这种“爱民如己”甚至爱民胜过爱自己的大爱精神感动、感染了身边的人,所以才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云舍生忘死的忠心救主。

(参考三国演义,图片均来自网络)

0 阅读:2

末学后进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