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珐琅彩瓷——民国的惟妙惟肖

醉蝶看文化 2023-12-15 16:50:02

前面我们说过,珐琅彩瓷是清代宫中皇帝的把玩御用瓷,它烧造难度大,制作成本又很高,所以它的身价一直都位于瓷器之首。

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皇帝传旨烧一件珐琅小瓶,直至八月烧成,其间历时四月有余。

按照当时宫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烧制一件小瓶还需要100多天,这说明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过于复杂,导致它的成品率非常低。这也难怪从康熙晚年珐琅彩诞生,一直到乾隆鼎盛时期,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仅有500多件,而且绝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 珐琅彩课子图蒜头瓶(民国)

越是稀有就越有人仿制,反正老百姓都没见过,于是民间各种五花八门的“珐琅彩”相继诞生。然而,自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故宫的珐琅彩瓷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许多能人义士在参观后,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仿制出能够以假乱真的清三代珐琅彩瓷。

康熙珐琅彩瓷的仿品

整体纹饰比较拘谨,线条呆板不生动;受原材料影响,画面色彩偏灰暗不够鲜艳;花瓣、树叶等局部的色彩关系混乱;色地发色不均匀,内部釉面发粉发白,瓷质硬度不足。

还有一种,是在康熙时期的白胎瓷上绘制珐琅彩,有黄、蓝、红、紫等色地,大多是画牡丹、“寿”字、九秋花蝶图案。这类仿品单看工艺很难分辨,主要还是从画面效果来看,毕竟宫廷造办处的画师不是一般画匠能比的,构图、用笔、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而且民国时期的珐琅彩色料比较杂,有德国进口的、有从宫内流出的、还有直接使用景德镇的粉彩料,导致它的发色和康熙时期的纯进口料发色也有不同。

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

康熙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民国仿品)

雍正珐琅彩瓷的仿品

大多也是在雍正白釉瓷器上加绘纹饰,目前见到的有白地、蓝地、紫地等品种,也有全新的仿品,但是釉面和胎质不如真品精细。

乾隆珐琅彩瓷仿品

主要是仿白地珐琅彩,在造型和纹饰上都完全仿效真品,而且胎质比真皮还要细腻,纹饰也十分精细,其中的精品完全可以乱真。

乾隆珐琅彩白地花卉诗句纹瓶

乾隆珐琅彩白地花卉诗句纹瓶(民国仿品)

下面咱们从这件“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开始,对比真品和民国仿品的区别。

康熙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康熙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高5.6cm,口径10.7,足径4.6厘米,敞口、深腹。碗内部无纹饰,在外壁红色地上画有桂花、菊花、秋葵、鸡冠、芙蓉、秋海棠等9种花卉,又名“九秋图”。这是清代官窑瓷器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装饰题材,又结合了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用较厚的堆料以及多种色阶的渐变,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凹凸有致,有明显的立体感。底款也是模仿铜胎画珐琅的款识,为青花双方框”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用笔工整,笔力顿挫。

民国仿康熙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民国仿康熙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高6.4cm、口径12.3cm、足径5cm,尺寸大于原件,胎体也更厚重。

它与原件最大的区别在绘制工艺上,康熙珐琅彩料是国外进口,这种色料颜色还原度高,烧成以后颜色不变,还有一种透明的玻璃质感。到了民国时期,这种进口料已经不存在,但是为了模仿原件的艺术效果,只能堆加粉质,因此色调灰暗,色彩浓厚不均,画面层次混乱,手摸也没有凹凸感。

特别是原件上大量使用的蓝彩料,在仿品上被一种赭色代替(也有可能色料不纯,烧制后变色),使得画面色彩失调。另外,由于要参考原件图样,仿品的图案绘制有点束手束脚,线条呆板刻意,缺乏生动感。最大区别还是底款上,仿品用胭脂彩写款,字体比较松散。

0 阅读:11

醉蝶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