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色呈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色呈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他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1.元青花瓷的胎体
景德镇瓷器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松竹梅纹葵口盘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黏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虽经过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皿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这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较为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
2.元青花瓷的釉层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的。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
3.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色呈灰蓝者为国产料,色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4.元青花瓷的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瓷更加精美。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溯、瓷塑、浅浮雕等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并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5.元青花瓷的款识
元青花瓷器带款者极少,现藏于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书写的5行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属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具体年代,对鉴别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参照意义。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这对瓶应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此外,见于著录的还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名款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元至元戊寅五月”铭文的青花釉里红楼阁谷仓。“戊寅年”为元至元四年,即1338年。

青花釉里红菱形开光贴花大罐
另外,还有些元青花瓷在底部或盖里墨书一两个字,也有的在碗心以青花题词题字。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了一件青花高足杯,杯底心草书“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诗句,诗意豪放,符合元人游牧民族的性格。

青花诗句高足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