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辅导作业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差?

大壮谈育儿 2025-04-08 16:15:14

晚上八点半,李女士紧锁眉头,盯着孩子的作业本。

桌旁的儿子小文则是低着头,眼睛不时瞟向一旁的玩具。

家里安静得只听得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这是李女士和小文每天晚上的例行“作业时间”。

本该是温馨的亲子时光,却总在崩溃边缘徘徊。

曾经她也认为陪孩子写作业,是履行一个母亲的责任,但现在,每到这样的时刻,她却时常怀疑自己有没有走错了路。

辅导作业的“反向教学事故”是什么?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用心讲解题目,却发现孩子越听越糊涂。

李女士也是如此,她发觉自己在讲解分数除法,孩子没理解,反而张口吐出一句:“妈,你是不是也不懂啊?”如同当头一棒。

她意识到,孩子对于她的解释可能毫无兴趣,甚至觉得有些惶恐。

辅导作业的过程,竟然成了两人间的误会放大镜。

本以为是站在灯塔上掌舵,殊不知偏成了扰乱的批判者。

亲子关系应有的“作业边界”

渐渐地,李女士开始意识到,“陪写作业”不是一场拼尽全力的马拉松。

她开始尝试给双方划定边界,而不是全程监控小文的每一步。

有一次,她决定在小文自己做作业时,把笔搁下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心一意关注他的错误。

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料,小文反而会更主动地请教困难。

在这样有限的边界里,两人仿佛多了一些彼此呼吸的空间。

辅导作业与育儿正道的误区

在陪伴之初,李女士和邻居老王一样,认为作业辅导是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老王经常拿着孩子的作文逐字逐句修改,结果被老师指出“有成年人的痕迹”。

正是在这样的惊醒中,李女士开始反思,或者如春雨般的参与,反倒是以自己的方式直接替代了孩子的思考。

她开始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全职的教导者,而是一个无条件支持他的父母,他们彼此是保有差异的个体。

为什么放下作业本是双赢的选择

李女士决定放下执念,给小文更多自己学习的机会。

她发现,当她不再把所有错误都放大为教育机会时,反而给了小文犯错的自由。

他开始学着思考,尝试新的解题办法,甚至主动找老师请教。

李女士终于发现,不再紧紧抱着作业本,不仅让自己不那么疲惫,也看到了小文真正的成长。

结尾时刻,李女士回过头看这段经历,意识到“陪写作业”从不是成就“好父母”的唯一标准。

“爱与支持”或许没有直接的作业成果,却为孩子的心灵筑起温暖的港湾。

真正的亲子关系应是在风雨飘摇中彼此搀扶,而不是一张张错误作业的较量。

这个夜晚,她和小文坐在一起,谈论玩具的乐趣,而非作业的对错。

她恍然大悟,有时,放手本身就是最大的爱。

0 阅读:16

大壮谈育儿

简介:一起见证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