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坚守原则的人,常常在人际关系上显得孤立。不论你是否接受这一事实,现实情况确实如此。正如老话所说:“在家依赖父母,在外依赖朋友。”如果连朋友都没有,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那些原则性强的人,往往结局并不乐观。以西汉时期的苍鹰郅都为例,他的经历可以让我们一窥为何这些坚持原则的人,在人际交往上总是显得孤独无援。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郅都常被贴上酷吏的标签,连汉景帝刘启也曾坦言:“我也不喜欢酷吏,但总得有人处理这些棘手的事。不用郅都,你们谁能胜任?”面对这样的质问,窦婴和周亚夫都沉默了。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任务,没人愿意接手,尤其是得罪人的差事,更是避之不及。最终,这些事只能交给那些坚守原则、不畏艰难的人去完成。说郅都是天生的酷吏,其实并不准确,他不过是个执法严明、不讲情面的官员,正因为他不迎合多数人的喜好,才被冠以“酷吏”之名。郅都在济南府任职期间,确实干出了成绩。当时济南府的豪强势力庞大,根本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许多地方官为了自保,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插手,导致这些豪强越发肆无忌惮。消息传到汉景帝刘启耳中,他对此类豪强格外警惕。这些人不仅财力雄厚,还拥有私人武装。比如“七王之乱”爆发时,已经退居二线的栾布,手下的私兵就多达数千人!
郅都一到济南,二话不说就把带头闹事的几个家族全给端了。这一下可把其他人吓得不轻,毕竟别人顶多要命,他直接灭族,连根拔起,谁不怕?说到郅都,宗室和豪强们都打哆嗦,这人简直就是死神,被他盯上就别想跑。那些平时嚣张跋扈的人,也都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郅都就像悬在他们头顶的一把刀,随时可能落下。这样的人,谁愿意跟他做朋友?不管是朝廷里还是外面,可以说一个都没有。有问题的人躲他都来不及,自命清高的又瞧不上他,所以郅都其实挺孤独的,除了皇帝刘启的信任,他啥也没有。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刘启才特别重用他,因为郅都不会拉帮结派,是个只听皇帝命令的孤臣。
汉景帝刘启打算对付栗姬和刘荣,因为他担心如果不采取行动,刘彻的太子位置会受到威胁。总有一些人会利用刘荣被废太子的身份来做文章。于是,他找来中尉卫绾商量对策。刘启对卫绾说:“栗姬到底想干什么?她的弟弟居然上奏折,把我比作夏桀和商纣那样的暴君,而且不止他一个人,他们还勾结了一帮人,形成了团伙!卫绾,你去把他们全都抓起来,严加处理,务必把相关的人一个不漏地揪出来!”卫绾听完后,只是默默站着,没有回应。他心里清楚,这件事牵扯太大,涉及的都是权贵人物,自己如果插手,等于是自找麻烦。
汉景帝见卫绾沉默不语,便转换话题说:“卫绾,看来你不太适合处理这件事。这件事需要个强硬的人来做。你最近也辛苦了,先休息一阵子吧,朕以后还会用你的。”卫绾恭敬地行礼后退出内庭,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心里暗自庆幸:“真是险,差点就出事了。要不是皇上还想用我,这次恐怕就难逃一劫了!”汉景帝原本想让卫绾处理此事,卫绾并非不能胜任,只是不是最佳人选。因为卫绾给人的印象是忠厚长者,让他执行刑罚任务与他的形象不符,而且会因此树敌,最终可能被抛弃。卫绾的沉默其实是在暗示汉景帝,是要长期重用他,还是准备放弃他。汉景帝明白卫绾的意思后,改变了计划,因为他需要卫绾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只有卫绾能胜任。至于得罪人的差事,只好另找他人去做了。
不久,新的接任者便抵达了。卫绾见到走进中尉府的人,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我还以为陛下提到的那个厉害角色是谁,原来是郅都大人!”郅都礼貌地向卫绾行了一礼,说:“卫大人,请尽快交接事务,我们各自忙各自的吧!”卫绾回应道:“交接?有什么好交接的?中尉的职责是京城的防卫,北军的将士们都在军营里,郅都大人可以直接去检阅,这里已经不需要我再做什么了。”说完,他带着随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对于郅都,卫绾并无好感。在他看来,郅都就是个典型的酷吏,行事风格与自己大相径庭。正如俗话所说,“志不同,不相为谋”,他觉得与郅都之间无话可说。看着卫绾离去的背影,郅都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随即专注于查阅中尉府的文书和卷宗。
郅都圆满完成了汉景帝交代的任务,对临江王刘荣和梁王刘武展开了全面追查,最终达到了皇帝预期的效果。由于朝中群臣反对梁王刘武成为储君,刘武便指使其心腹羊胜和公孙诡,派遣大批刺客前往京城实施暗杀行动。短时间内,多位大臣遇害,其中包括历经三朝的重臣袁盎。作为中尉的郅都负责此案调查,然而一周过去,案件毫无突破。当郅都质问下属时,下属谨慎提醒道:"大人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遇害大臣都曾得罪同一位权贵。如果我们继续深究,谁能保证下一个遭殃的不是我们自己?依我之见,不如适可而止,将大事化小更为妥当。"
“贵人?指的是谁?不就是梁王吗?你们都在畏惧他,但我并不。作为中尉,我的职责是保护京城的安全,我只向皇帝汇报。梁王虽然权势显赫,难道还能超过皇上?我命令你们立即展开调查,若三天内没有进展,就别怪我不留情面!”
在郅都的严厉逼迫下,梁王刘武为了自保,只能采取“弃卒保车”的策略,让羊胜和公孙诡承担所有责任,最终两人选择自尽,使得案件无从追查。然而,过于坚持原则有时也会带来不利后果,郅都的严格执法让汉景帝感到忧虑,因为刘荣在狱中自杀,据传他临终前曾给太后写过一封信,但这封信却神秘失踪。郅都心知肚明信件的下落,却无法透露,因为王娡已将其取走,并警告郅都:“中尉大人最好保持沉默,否则性命难保!”
郅都之所以没揭发王娡,不是因为他怕她,而是他仔细考虑过后果。如果他说出来,汉景帝刘启会陷入两难:处理王娡,太子刘彻的位置就保不住;而临江王刘荣已经死了,储君人选只剩下梁王。对刘启来说,这绝对不行,因为刘荣再不济也是自己的儿子,总比把皇位传给弟弟强。所以郅都选择沉默,不只是因为王娡威胁他,更因为一旦说破,天下必然动荡,刘启的布局也会被打乱。郅都不仅是执法严酷的官员,更是个懂得权衡大局的人。王娡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郅都背了黑锅,甚至让窦太后对他心生不满。
换个角度想,如果换成别人,早就把王娡推出去当挡箭牌了,至于皇位争夺和天下大事,跟自个儿有啥关系?管好自己就行,这才是那些毫无底线的人的行事风格。现实中,这种毫无顾忌的人比比皆是,反倒是坚守原则的人少之又少。郅都之所以不这么做,不是他不懂,而是他做不到。他没法违背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作为一个执法如山的人,那种事他干不出来。坚持原则的人,总是用原则来约束自己和身边的人,说是为了以身作则,但这恰恰是这类人活得累、朋友少的主要原因。
郅都跪在宫门外认错,却无人为他求情。汉景帝刘启虽然拿到了那封信,但他并未拆阅,直接交给郅都处理,结果郅都竟然把信“弄丢”了。一向直言敢谏、以信立威的魏其侯窦婴此时也沉默不语,只提到窦太后对此事极为愤怒,必须给太后一个交代。而一心为国的条侯周亚夫同样默不作声,他们从郅都身边走过,仿佛他根本不存在。最终,郅都在烈日下晕倒,等来的却是被贬为庶民的圣旨,无人为他送行,大家都希望他尽快消失。对窦婴和周亚夫来说,中尉这个职位至关重要,最好由自己人担任。因此,当汉景帝征求他们的意见时,周亚夫推荐了韩颓当,窦婴则推荐了季布。
汉景帝刘启对之前的提议并不认同,于是转向太子太傅卫绾征求意见。卫绾回答:“我的任务是指导太子学习,至于中尉的人选,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请陛下自行决定。”这正是汉景帝期待的回答,他并不希望他人过多干涉。最终,汉景帝提出了自己的人选——宁臣,尽管宁臣的名声不如郅都,但汉景帝认为这无关紧要,只要宁臣能够帮助他压制宗室和豪强的势力就足够了。
郅都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穿着简陋的粗布衣服,行李里只有一些零碎的银子,再无其他。突然,远处传来马蹄声,使者高声喊道:“郅都大人请停下,有圣旨!”郅都立即停住脚步,使者宣读道:“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命其不必回乡,立即前往雁门关上任,到任后可自行处理一切事务!钦此!”郅都感激涕零,连声道:“谢陛下,谢陛下!”显然,汉景帝刘启并没有完全抛弃他。虽然雁门关靠近匈奴,是个危险的地方,但对郅都来说,只要能报效国家,无论在哪里都一样。他内心深处,始终怀着一颗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之心。
当冯敬接手郅都的职位时,雁门关已经多年未遭匈奴侵扰。郅都并未回京接受审判,而是选择自尽以示清白。临终前,他感慨道:“陛下,无论何时,我郅都始终是忠臣!”冯敬紧握郅都的手,激动地说:“郅都大人,何必如此?陛下定会设法救您!”郅都,这位被称为“苍鹰”的官员,确实是个坚持原则、有远见的人,但他身边却无朋友。这样的人无愧于天地,却唯独亏待了自己。
每个人的过往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