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他们是(按当选院士时间排序):
朱清时院士(1991年当选)
朱清时,男,汉族,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2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研究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1996年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98年4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1998-200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曾获1994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1994年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emica Acta)设立的汤普逊纪念奖。
王水院士(1993年当选)
王水院士,1942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至今。1978年评为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科联(ICSU)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SCOSTEP)学科代表。主要从事空间物理领域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与合作者率先在我国开展哨声和甚低频发射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低纬导管哨声的观测证据。80年代与合作者发展了球坐标中的Euler全隐式计算格式和多维时变流动的近特征边界条件,对日冕扰动传播等太阳大气动力学现象开展了系统的磁流体力学数值研究。80年代末,与合作者研究了具有超Alfven速流动电流片的稳定性,讨论了其物理性质及其非线性演化。90年代与合作者研究了日冕电流片中的磁场重联过程,并出版了专著《磁场重联》。21世纪与合作者开展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的理论研究,通过全粒子数值模拟发现无碰撞磁场重联可以激发哨声波。已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曾获得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及2000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陈颙院士(1993年当选)
陈 颙,江苏宿迁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6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地震学和实验岩石物理学研究工作。1966-1973年在邢台地震现场进行地震观测和震源物理理论研究。1974年以后,开展高温高压下岩石物性实验研究。90年代以来,领导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IASPEI)和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的一个联合工作小组将地震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进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研究。共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译著10余部。
陈颙先后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等职。2004年5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院长。1992年起任IASPEI的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委员会主席,国际地震中心(ISC)执行理事。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马志明院士(1995年当选)
马志明,男,籍贯山西省交城县,1948年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数理统计学会(IMS)Fellow。
曾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00年元月至2003年12月任中国数学会第八届理事长,其间担任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主席。
马志明院士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他研究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的对应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人合作建立了拟正则狄氏型与右连续马氏过程一一对应的新框架,并在马氏过程理论、无穷维分析、量子场论、共形空间等领域获得应用,他与Rockner合写的英文专 著已成为该领域基本文献。在Malliavin算法方面,他与合作者证明了Wiener空间的容度与所选取的可测范数无关。在无穷维分析领域,他与合作者 得到紧Riemann流形的环空间上带位势项的对数Sobolev不等式,这是目前国际上该研究方向最好的结果。他还在奇异位势理论、费曼积分、薛定锷方程的概率解、随机线性泛函的积分表现、无处Radon光滑测度等方面获得多项研究成果。
伍小平院士(1997年当选)
伍小平,女,1938年2月出生,天津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6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任教。校外任职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实验力学学会副主任、《实验力学》学报主编,国家教育部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固体力学学报》编委等。
主要从事实验力学领域的研究,着重全息、散斑、云纹等光电图象检测的理论、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同步辐射等技术的细观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激光和部分相干光散斑运动规律,激光散斑做非接触式随机振动和冲击测量,新型电子散斑干涉仪研究,同步辐射光对材料内部损伤演化的研究等。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劳动模范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施蕴渝院士(1997年当选)
施蕴渝,女,1942年4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6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1965年-1970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1970年至今在中国科技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分别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及CNRS结构化学研究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法国CNRS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理论化学实验室进修或合作研究。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在研课题: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63等课题。应该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项目(培育)。
欧阳钟灿院士(1997年当选)
欧阳钟灿,1946年1月出生于福建泉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8年清华大学自控系毕业,198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获光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5-1986年在理论物理所做博士后, 1986年获西德洪堡奖学金到柏林自由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89年任理论物理所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曾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3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州华裔物理学杰出成就奖,1994年获首届中国博士后“国氏奖”,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周培源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目前主要从事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研究,此一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杨国桢院士(1999年当选)
杨国桢,1938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籍贯江苏无锡,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杨国桢于1962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65年从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6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85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特批为光学博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
杨国桢主要学科研究领域是光物理,他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同时还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研究领域的若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石耀霖院士(2001年当选)
石耀霖,1944年2月10日生于广西桂林,地球物理学家,地热构造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中将地质学、地震学及比较行星学有机联系起来,考虑变形、孔隙流体和热传递复杂耦合作用,从而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开拓了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研究中对区域地热特征形成机理,特别是印度板块俯冲剪切生热和藏北热松驰作用作了定量化解释。对大别-苏鲁古老超高压变质带和新西兰现今陆壳俯冲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二维模型局限性,提出了俯冲洋壳携低密度陆壳窄条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了P—T---t轨迹形成的控制条件。
李灿院士(2003年当选)
李灿,1960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金昌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400余篇,其中30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 B.V. 系列中主编论文集一本。申请中国发明专利近50件(20余件已授权)。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和大会特邀报告60余次,此外在国内外著名大学讲学和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200余次。200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2100人)做60分钟大会特邀报告。主持多次国际会议。已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60余名。
任 “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等10余种国际刊物编委/顾问委员。任国内“催化学报”和“燃料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等多种刊物的编委和副主编,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
侯建国院士(2003年当选)
侯建国,1959年10月出生于福建平潭,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1976年10月侯建国参加工作。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工作。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08年后担任校长。2015年至2016年担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6年至2017年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17年至2018年担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侯建国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结构、单分子物理与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特别是在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单分子特征和操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贡献。在Nature、Science、J.of Amer.Chem.Soc.、Phys.Rev.lett.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
洪茂椿院士(2003年当选)
洪茂椿,男,1953年9月17日出生,福建莆田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2003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主任。
1985年-1987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系和伊利诺依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92年-1993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做访问教授,1996-1998年曾两度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做JSPS访问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裘氏基金访问教授。
主要从事无机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纳米材料包括纳米分子和具有纳米孔洞的无机-有机聚合物与功能材料研究。1998年开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同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担任欧洲《Inorg. Chem. Commun.》和《中国科学B版》杂志编委、《结构化学》和《无机化学学报》杂志副主编及《化学进展》等杂志编委。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得首届天眷波谱学奖,2001年获人事部和中科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度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和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专家, 2003年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以来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Chemistry Eur. J., Chem. Commun., Inorg. Chem 等杂志发表论文近二百篇。
郭光灿院士(2003年当选)
郭光灿,男,1942年12月9日出生于福建惠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1965年郭光灿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年至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3年被评为CCTV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量子信息的研究中,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并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公式,被称为“段-郭概率克隆机”、“段-郭界限”,概率克隆机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量子克隆机之一;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证实相关的理论预言;国际上首次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该原理成为三种不同原理的量子编码之一,已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的量子处理器,可有效地降低腔消相干的影响,并实现多种信息功能,已被实验证实;在量子密码研究中,通过商用通信光路实现北京到天津之间125公里单向量子密钥传输;发明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的关键部件-“量子路由器”,并通过商用光纤实现四端口量子密码网络的通信,首次实现武汉量子政务网;实验上实现量子受控非门的隐形传送,理论上提出固态容错量子计算新方案,为解决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提出一种新型的量子点纠缠光源,该光源可以成为一种高效的光纤远程通讯的纠缠光源;首次证明量子信道的私密容量是不可加的。
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科学学部院士,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徽省2007年重大科技成就奖,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
张裕恒院士(2005年当选)
张裕恒,1938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苏宿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从事超导电性、巨磁电阻效应、低维物理研究,承担国家超导攻关和攀登项目课题,是科大负责人;主持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发表SCI论文 260篇(都是他和他的在读研究生、在站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其中:Phys.Rev.Lett. 1篇、Appl.Phys.Lett. 15篇、Phys.Rev.B 59篇。检索出论文被国际刊物他引1238次。在高温超导研究中,他的判断实验澄清国际上的争论,解决了高温超导在强电应用中的难题;解决了超导相变后负Hall系数长达九年之久的困惑;否定了国际上流行的关于高温超导体非公度调制的起因,从实验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并为国际同行接受。该工作被国内外同行评价为“是近年来在磁通动力学中的重大成果。”“对高温超导研究学科领域的进展起了推动作用”。在自旋电子学研究中,他们澄清了Mn氧化物导电机制:设计实验发现Mn基氧化物中是晶格极化子,而在硫属尖晶石中是磁极化子;提出和证实不同元素之间也存在双交换作用。在多孔硅和低维材料研究中,他们发明了多孔硅的原位铁钝化水热制备新方法,获得发光强度强、不衰减、不蓝移的多孔硅,国际上认为该工作“可能意味着科学和技术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迄今他已培养出 40名博士、32名硕士、7名博士后。现还有在读博士生10人。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15名评上教授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们中4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10名研究生获“求是”研究生奖学金。
(未完待续)
人人都可以获得“某某家属院”院士[呲牙笑]
他们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不为名不为利,研究科研基础前沿,为祖国、为人民默默奉献一生。国家和人民不能忘记他们,也希望这些大咖带出更多更棒的大咖[点赞]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昌盛!
你们是国家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国家和百姓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最大贡献,并且为我们带出一批真正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