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急着往前发展,特别是国防这块儿。战乱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老百姓们都盼着能过上太平、安稳的好日子。
国际局势不太平,美国和苏联还在那儿较着劲儿,没分出高下呢。咱们中国虽然成立了,可眼瞅着四周,还有好多暗礁险滩等着咱们去闯。
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增强咱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像提高国际声望、研发新型武器、推动经济发展这些都很关键。马凤山身为中国的一份子,他下定决心要把一辈子都投入到为国家服务中去。
小时候,他看到外国势力派出飞机,朝地上扔炸弹,让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造出属于咱们中国的飞机,让咱中国的军队更强大,能更好地守护大伙儿的安全。
费了好大一番功夫,他的研究项目总算是有了点眉目。咱们国家第一架大型喷气式飞机运-10试飞顺利,各项检测也都达标了。马凤山本来心里头乐开了花,就等着这飞机大批量生产呢,结果却收到了个不好的消息。
政府深思熟虑后,拍板不批量生产运-10了。而且啊,在决定不继续搞自家研发的飞机前,中国还犯了个大乌龙,结果国家因此亏了好几万亿。
运-10飞机研发成功,给咱们中国带来了哪些实惠?为啥它又没能量产呢?这里面有啥误会?还有,马凤山听说飞机不能大规模生产后,他有啥反应?接下来,咱们就一一说道说道。运-10的成功,给中国航空业添了不少彩头。那它为啥没能走上量产的路呢?背后的原因挺复杂。至于说到误判,那是指当时的一些判断跟实际情况有出入。再来说说马凤山,他得知运-10不能量产的消息后,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会怎么做,咱们也得看看。总之,这篇文章就是要把这些问题都捋清楚,让大家对运-10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运-10是一款大型客机。这款飞机在设计上挺有特色,当时可是吸引了不少。它的性能表现也挺不错,具备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和载重能力。运-10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在大型客机研发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虽然跟现在的一些先进客机比起来,运-10可能有些方面显得不那么突出,但在当时,它可是个不小的成就。总的来说,运-10客机是我们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开始使劲儿往前奔,想在各领域都搞上去。老百姓虽然拼尽全力,但好多年积攒下来的老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咱也一下子追不上那些厉害的国家。再加上那时候,管事儿的好多人,学问都不太高。
琢磨再三,中国下了决心,要花大价钱请一堆苏联专家来国内帮忙。一来能协助管理层把工作做得更好,二来也能给国家的科技进步添把火。就这样,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有两万多苏联专家陆陆续续来了中国。
他们来了以后,对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提供了帮助,比如军事国防、农业种植、艺术创作还有体育竞技。可后来,赫鲁晓夫开始乱来,想从军事上管住中国,经济上再给中国点颜色瞧瞧,还想把两国关系给搅黄了。这样一来,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中国明确跟苏联说了不之后,苏联立马就把在中国的专家全都召回国了。专家一走,中国的好多项目都只能停下来。没办法,中国的研究员们只好自己动手,开始搞研发。
轰-6战斗机顺利研发出来后,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新期望:“专家们能不能努把力,搞出一架喷气式客机。”要是这客机真能造出来,好处可多了去了,既能让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更有面子,又能促进国内的经济往前发展。
后来,毛主席到上海考察时,也谈到了想借助上海的工业实力,来搞客机研发。曹里怀身为空军副头头,他给上海那边下了任务,说要研制客运飞机,就这么着,“708”项目正式启动了。
马凤山,运-10的总设计师,动手前就先发话了:虽说咱这客机是从轰-6那儿来的灵感,但咱得搞点新花样,别老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他还列了好些个技术上的规矩和要求。到了1973年头儿上,运-10客机的研发工作就算是正式拉开序幕了。
技术人员把美国波音707、三叉戟、图104这些飞机都研究了个遍,然后动手画了运-10飞机的全套图纸。画完之后,他们还没完事儿,又做了整架飞机的静力破坏测试,还有操控、液压、电路和燃油等一系列的模拟试验。
前期所有准备工作搞定后,运-10迎来了它的首飞。首飞大获成功后,接下来就是对飞机各种性能的全面检测,还有研发试飞和换场试飞。运-10真是给力,整个飞行过程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差错,直接给全世界展示了咱们中国的科研硬实力。
以前啊,咱们中国的航空工业不算厉害。在说运-10之前,咱们比欧洲的空客晚了两年才开始搞。但运-10试飞一成功,咱们航空工业跟国外的差距立马就小了15年。这一下子,中国也成了全球第四个能造大飞机的国家了。
那个项目原本已经大获成功,理应持续进行,可偏偏赶上了中国国民经济调整的时候。中国那会儿主要忙着造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制造这块儿还没起步呢。
制造运-10是个大工程,得砸进去好多钱、人和物资。所以政府琢磨了好久,决定先把运-10项目放一放,把资源集中用到军机项目上。这事儿一公布,专家们都挺想继续研发的,但申请没被批准。
一个付出沉重代价的错误抉择有时候,人们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往往会带来极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金钱上的损失,也可能是时间、精力甚至是人际关系的破裂。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往往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做决定。但有时候,我们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导致我们做出了错误的抉择。这种错误可能会让我们付出昂贵的代价,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对情况的不了解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决策可能会让公司损失大量的资金,或者让我们失去重要的客户。这种代价是巨大的,而且往往难以挽回。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个选择可能会让我们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或者让我们陷入困境无法自拔。这种代价同样是沉重的,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在做决定时,我们需要谨慎思考,权衡利弊。尽量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疏忽而做出错误的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付出沉重代价的风险,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顺利和美好。
除了资金问题,政府不再推进运-10的研发和生产还有别的原因。中国航空工业之所以不发达,主要是因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和材料这些方面受限。但运-10在制造上已经做到了所有原材料都来自国内,机载附件的国产化率也达到了95%。
就是说,除了发动机是从美国那边弄来的,其他东西都是咱们国内产的。可发动机啊,那就是飞机的命根子,技术要求老高了。因此,咱们中国要是想大批大批地造运-10飞机,那就得一直从外国买发动机。
为了这事儿,中国可是下了大功夫,选了又选,最后决定跟美国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联手。一开始,两边合作得挺顺畅,中国方面也投了好几万亿进去。但没想到的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竟然开始玩命生产DC-9、A-4和DC-8这几种机型。
那时候,公司碰到了大麻烦,钱不够花,产品也出了问题。没办法,为了活下去,就只能跟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合并在一起,变成了麦道公司。就在这个时候,波音公司势头很猛,在美国做民用和军用飞机的厂家里面,已经站稳了脚跟。
之后,没多久,麦道公司就被我们并购了。咱们的合作方又一次变了,本来这事儿挺顺利的。但波音公司突然说不跟咱们合作了,害得咱们之前投的那上万亿都打水漂了。
结果是这样的,客运机没能顺利大批生产出来,反而让我们亏了上万亿元。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么多钱的流失,对我们来说真是个大麻烦。所以,没办法,我们只能先停下运-10客机的生产。
马凤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马凤山是运-10飞机的首席设计师,当他听说运-10项目被暂停时,尽管自己身体不好,但他还是多次找到上级,想让他们知道得重新启动这个项目。身体稍微好点后,他也不管别人怎么看,马上就开始干活,继续为咱们国家的航空事业出力。
他这么上心国家的航空项目,其实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关系很大。马凤山呢,是江苏无锡县一个小村庄里出生的。打小家里头就没啥钱,爸妈都是种地的农民,加上兄弟姐妹多,一家子连吃饱饭都是个问题。
这种情况就这么一直过着,直到马父去城里开始卖糕团。家里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马父就把几个娃都送进了学校,让他们去读书认字。因为他小时候赶上过抗日战争,亲眼看见过敌人开着飞机,对咱们的同胞和战士们拼命轰炸。
小时候,他就明白了航空有多重要,所以在上高中那会儿,他就铁了心,想着考上大学后,一定要学航空工程。他特别用工读书,后来真的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里,他一门心思钻研航空技术,特别拼命。
他因为表现非常优秀,所以提前完成了学业。一毕业,国家就看中了他,派他去哈尔滨参与航空工业的建设。在那里,他勤勤恳恳地干了十几年,后来被调到了上海,成了708工程的技术大拿,负责整个项目。
他领头,咱们中国没用上十年,运-10就飞上了天,航天事业那是突飞猛进。可话说回来,因为长年累月地拼命干,他的身体撑不住了。没办法,他只能先放下手头的事儿,回家好好养身体了。
听说运-10试飞成功,他兴奋得不得了。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就急着跑到美国麦道公司,参与技术合作研究。在美国一待就是三年,后来他才回国,继续给中国的航空事业出力。
到了1990年4月份,他最终被疾病打败了,在上海去世。一直到走的那天,他心里还挂着708工程能不能再次启动。但遗憾的是,直到他闭上眼,也没能盼到运-10被允许重新研发的那一天,这成了他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事儿。
中国虽然没再继续生产运-10,但通过研发它,还是收获了147个能派上用场的好成果。不过话说回来,停了这个项目后,咱们民用航空的技术进步也慢了下来,好一阵子没啥大动静。所以说啊,啥事儿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得全面看问题,不能光看一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