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么一位神通广大的贵妇人,了不起啊,很了不起呦!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要到我的前沿指挥所。
我想同志们都会知道的啊,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呀!……她来电话干什么呀?让我关照她的儿子,要我把她的儿子调回后方,把我的指挥所当作交易所了!
他奶奶的,走后门竟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她的儿子何许人也?此人原是军机关的一个干事,眼下就在你们师、某连当指导员。
我不管它是天老爷的夫人还是地老爷的太太,谁敢把后门走到我这流血牺牲的战场上,没二话,我雷某要让她的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这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雷军长声如炸雷般的一段话。
雷军长之所以讲话如此硬气,不光因为自己是一军之长,还因为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在“贵妇人”当指导员儿子所在的连队,也即将和普通战士一样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
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贵妇人”的儿子赵蒙生立下了战功,而梁三喜和雷凯华等人英勇牺牲。
战后,梁三喜烈士的母亲来到部队,对闻声赶来的雷军长说:“你是个军长,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前线上,牺牲了!我哪怕就只看到了这一个,我总算看到了……好啊、好啊、你们好啊。中国能兴旺啊!”
根据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雷军长”、“雷凯华”和“梁三喜”等人物都有其主要原型。
“雷军长”的原型是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雷凯华”是张志信的儿子张力,“梁三喜”则是11军32师94团6连指导员和自兴,而“梁三喜”的母亲也有张志信的妻子、张力的母亲成翠双的“形象”。
这一切都要从54军160师这支英雄的部队说起。
54军160师,最早是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1旅第1团,随后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44军130师。
解放战争岁月,130师是人民解放军唯一参加过“四战四平”的作战部队。新中国成立后,130师又相继参加了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和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再加上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人民解放军序列里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部队。
张志信山东威海初村镇东北村人,1945年8月,18岁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保安1旅1团1营,历经30多年的战火与军旅考验,从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营长、副团长、团长,一直升任到副师长和武汉军区步校副校长。
1978年,中越边境形势开始紧张,张志信离开步校担任160师师长。
到了1979年年初,战争已经迫在眉睫,54军奉命参加东线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担任战役预备队。
此时,作为乙种师的160师正在河南地区执行生产建设任务。张志信迅速收拢部队,并按甲种师编制扩编后,于2月16日带领部队自河南新乡乘火车南下,奔赴了南疆广西边境。
重新回到老部队并担任54军主力师师长,张志信对勇冠全军的160师有着十分坚定的信心。
1962年,160师曾远赴高原毙伤俘虏印军1200多人,给印军第11旅以歼灭性打击,取得了"瓦弄大捷"。
虽说17年过去了,但那时160师仅有3个步兵团,武器也大多是朝鲜战场带回来的,而现在的160师,除了478、479团、480团,还配置了一个炮兵团。况且,先后有5000多人立功授奖的160师,不仅训练有素,而且士气旺盛,一有任务无不嗷嗷嗷叫。
此时,52岁的张志信早已有了一儿一女。儿子张力,原在160师478团9连当班长。

上战场之前的张力
临出国前,张力利用师长父亲的地位,走了团长李治昌一次后门:申请去任务更艰巨更危险的特务连。
李治昌急忙报告了张志信,得知儿子主动申请到最危险的特务连,张志信很是自豪,夸儿子有种,像自己。
“野战军就是野,哪里需要哪里去!”这是54军军长韩怀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上行下效。张志信也说:“不然,国家要我们野战军,老百姓养我们野战军,干什么!”
但张志信也提醒部队:“精神上野,体魄上野,但战术上不能蛮干。”
2月24日下午14时30分,160师奉命配属了41军:
25日晨接替41军123师阵地,首先攻歼魁瓦越军346师指挥所以及附近之敌;
而后,再向克马诺方向进攻,与162师合围克马诺地域之敌。
张志信立即确定了战斗部署:
478团和480团为师第一梯队,沿那怀、菲高和那模一线向高平以北地区并肩进攻;
479团为师预备队,配置于龙万西北侧1公里处,保障攻击部队侧翼安全并寻歼越军;
师指位于龙万。
完成任务后的26日上午,41军前指发来命令:160师留1个营占领打兰保障公路沿线安全,其余部队继续向魁瓦地区进攻前进。
张志信即命478团3营前出打兰方向,478团1营、2营和480团向魁瓦地区搜索前进。
当天下午,478团(欠3营)和480团粉碎了越军阻击,顺利占领了魁瓦和考仍地区,但却未发现越军346师指挥所踪迹。
27日8时30分,160师又接到了广州军区前指的命令:160师以一部沿公路前进,迅速打通安乐至高平路段,其余部队向克马诺地区发展进攻。

张志信(右)在指挥战斗
张志信立即命令:478团(欠3营)和480团向克马诺地区攻击前进,同时,将预备队479团调上来,沿公路向高平方向搜索前进。
克马诺是越南北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村庄,虽然只有4栋木板草顶的独脚楼,但这里是越南高平省政府机关的战时疏散地,令据可靠情报,越军346师师部也退到了克马诺附近,一旦消灭了其指挥机关,越军346师就会土崩瓦解。
而克马诺四周地形复杂,崇山峻岭,森林广阔,灌木茂密,既便于进退,又适于隐蔽。因此,抢占了克马诺制高点,就等于控制了越军346师师部和越南高平省的政府机关。
“占领克马诺,谁先到谁立功。”张志信朝478团(欠3营)和480团进一步强调了攻击命令。
160师的攻击第一梯队是478团(欠3营)。团长李治昌明白,命令虽然紧急,但决不能盲目攻击,于是指令团特务连先行出发。
张力来到特务连后被任命为侦察排副班长,接受任务后,和班长带领战士立即前出实施攻击侦察。途经267高地搜索时,突遭埋伏越军火力射击,张力不幸中弹倒下。
一小时后,张力突然拉着将自己救下来的班长说:“班长,请你转告我的师长父亲,我没有给他丢脸,一定要照顾好我母亲。”
直到这时,班长才知道张力是师长张志信的儿子。
起初,子弹只是从肩膀贯穿到了后腰,但因远离后方来不及救治,当天11时45分,年仅21岁的张力失血过多光荣牺牲。
惊闻张力牺牲,顿感内心愧疚的李治昌,与团政委、参谋长反复商量后,认为迟报不如早报,于是加急电报了160师师指。
下午3点,160师机要参谋朱林接到478团仅有4个字加急电报:张力牺牲。
朱林感到事关重大,急忙将电报悄悄交给了师政委李兆贵。
李兆贵看到电报后,心里十分悲痛:长得高大帅气的张力十分讨人喜欢,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不仅是老搭档的独子,还是师里的训练尖子,如今心头肉的儿子牺牲了,即便是老搭档再坚强,这可是老来失子啊。另外,恰逢战斗的关键时刻,老搭档精力高度集中,身体又不好,一旦因悲伤而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些,李兆贵命令朱林和几名参谋:严格保密。
可张志信毕竟是久经沙场,不多久便察觉到了参谋们异样的表情。
起初,张志信判断是攻击部队不顺或伤亡严重,可是无论问哪个参谋,却都低着头不吭声。
张志信火了, 操着胶东腔大声吼道:“我是师长,上万条性命掌握在我手中,无论发生什么,我必须知道!”
李兆贵见实在瞒不住了,将张志信拉到没人的地方,委婉地告诉了张力牺牲的消息。
张志信听了后,浑身发抖,呆呆站立足有3分钟。
缓了一会儿情绪后,张志信自言自语道:“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哪!抗美援朝,我们老4连一天就牺牲4个排长,那么多人为了祖国牺牲在战场上,张力死得其所。”
张志信最后对李兆贵说:“这里是战场,是血与火的战场,这么多优秀儿女、这么多条宝贵的生命交给我们,我要为他们的生命、为他们的父母、为这场战争负责。”
忍着失去独子的悲伤,张志信指挥160师取得了作战第一阶段的胜利后,接着又奉命消灭茶灵至弄压公路以西地区的越军,并进入重镇高平防守,直至3月13日,带着战功累累的部队凯旋,回到广西休整。

张志信给烈士儿子的花圈
3月29日,张志信来到了刚修建的广西靖西烈士陵园。此时,所有的烈士还未来得及立碑,张力的墓前也和其它烈士一样,只树着“张力烈士之墓”的一块木牌。
张志信给儿子送了一个花圈,上书“献给我的儿子张力”的挽联,接着又向其他烈士行了一个军礼。
4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的王震将军,率领中央慰问团来160师慰问。
作为新中国一位功勋卓绝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震将军紧紧握着张志信的手说:“你的仗打得好,党的本色保持得好,祖国和人民感谢你。”
这时,张力牺牲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中央慰问团,随行记者纷纷要求采访,但张志信一律婉然谢绝。
不是张志信这位师长父亲不够坚强,而是他想起了自己的老伴——成翠双。
此时,成翠双还在千里之遥的部队驻地等着自己和儿子,一旦记者报道了儿子牺牲的消息,一个人在家的老伴可如何是好。
160师离开广西前线之前,张志信下了一道命令:一定要做好烈士的身后事,要一家一户地做好工作。可儿子是自己亲自带上战场的,自己回家怎么向老伴开口说啊。
4月28日,张志信带领160师返回了河南新乡。
这一天,军营内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食堂设宴犒赏归来的将士。翘首以盼的成翠双,也在家中准备了不同于部队食堂的“两大样”:韭菜猪肉饺子,一块手表。
原来部队出征前,成翠双去连队为儿子送行,张力有意无意说过:想吃顿饺子,想要一块手表。
当母亲的成翠双,何曾不想让儿子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饺子,那手表即便再贵,也该让上战场的儿子带上一块。
可是部队出发在即,怔怔地看着儿子的成翠双只好说:“等你回来,妈给你包饺子吃,给你买手表。”
听说部队这一天回来,成翠双连忙包好了饺子,拿出了提前买来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只等儿子和丈夫回家团聚。但左等右等,既不见丈夫,也没等来儿子。
傍晚,脚步沉重的张志信走进了家,身后却跟着54军军长韩怀智、军副政委成德禄以及160 师政委李兆贵和478团团长李治昌。
见几个人神情凝重,自己的亲哥哥成德禄也眼含热泪,成翠双顿时哭得晕死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后的成翠双喃喃自语道:“我不后悔让儿子上战场,只恨自己没有让儿子吃上一顿饺子,带上一块手表啊!”
几天后,54军政治部安排去广西靖西烈士陵园扫墓。当时,张力的墓还是一个土坟,上面依旧插个小木牌。
成翠双流着泪扑倒在坟前,拼命地用手抓着、捶打着,不停地叫着张力的名字:“小力,小力啊,你跟我出来,出来和妈妈说句话,妈妈给你包你最爱吃的韭菜馅饺子啊……”
南疆战士的浴血牺牲,深深感动了军旅作家陈克正、张乃诚,两人很快写出了轰动大江南北的《再见吧!妈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得知后,立即将此歌请上了每天早晨播放的《每周一歌》栏目。
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儿牵挂,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我为妈妈擦去泪花……
可有谁知道,当这嘹亮雄壮的歌声响彻了军营,成翠双只有独自悄悄擦拭一天的第一次泪水,而且还要背着身体不好的老伴张志信。

张志信、成翠双和后来也参军的外甥
张志信的警卫员小李子,战后到师警卫连担任了指导员。成翠双视小李子如同自家孩子,常对张志信说:“小李子是谁啊,是替你挡子弹的啊!可不能亏待人家。”
张力牺牲后,成翠双更是把小李子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隔三差五喊来家里吃饺子。
一次, 成翠双又叫吃饺子。拿起筷子后的小李子,礼貌地说:“阿姨你也吃。”
成翠双道:“阿姨不饿,你先吃。”说完,成翠双坐下来,静静痴痴地看着小李子吃。
小李子埋头吃着饺子,头都不敢抬一下,因为一抬头,像亲生母亲一样的成翠双会看到自己的眼泪。
2009年初,张志信的病情开始恶化了。等病情稍微缓和后,张志信连忙对成翠双说:去广西看看儿子吧,我老梦见儿子向我要手表呢。
老两口一路走走停停,终于在清明前赶到了广西靖西烈士陵园。

成翠双看望烈士儿子
抚摸着儿子的墓碑,张志信眼含热泪:“儿子,爸爸一生最光荣的事是让你去前线,最痛苦的事也是让你去前线,爸爸为你自豪,爸爸以一个老兵的名义,向你、向所有为国捐躯的同志敬礼!”
后来,张成信又得了中风,脑子几近痴呆,认知力几乎为零,但却时常想起儿子张力。
一次夜里,突然醒来的张志信问成翠双:“是谁同意小力上战场?是你吧!”
成翠双哭笑不得:“你是师长,你能不让他去吗?你都拦不住,我拦得住啊?你糊涂了吧!”
张成信常常半夜醒来,念叨打美军、打印军、打越军的战斗,而且是多少遍地重复,成翠双再累再困也都陪着听,直到老伴没了声音。
四年后的2013年清明前,张志信在山东烟台逝世。160师原政委李光金惊闻后,连夜为老战友写了一副挽联,并由上海电传到了烟台:
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求解放,平叛乱,原阳垦荒,窑洞传奇,更有父子忠烈,壮丽人生感天地;
薪传百代,志励千军,送师长,忆英雄,百泉悲泣,稻米留香,最是官兵哭悼,高山垂首送花环。
两年后的2015年清明,成翠双突然梦见想吃饺子的儿子,于是急忙叫上女儿张萍上了火车,等到了广西靖西烈士陵园已是4月12日。
3区2排9号是张力烈士墓——能来这里的朋友,请替笔者看看这位祖国的好儿子吧!
摸着墓碑上儿子的照片,白发苍苍的成翠双老人泪流不止,说了好久的心里话。
成翠双老人后悔没给儿子带上手表,但最后悔的是没让上战场的儿子吃上自己包的饺子。
成翠双包饺子的手艺在160师随军家属中堪称一绝,尤其是擀面皮,她一个人擀,十个人包都来不及。机关大院,无论单身还是成家的,几乎都吃过她包的饺子,而自己的儿子要上战场了,却独独没有吃上自己包的饺子,这成了成翠双老人毕生的心痛。
成可是成翠双的侄女,也曾是一名军人。听说姑姑双目严重黄斑变性后,便自湖北武汉赶到了烟台。
成翠双拉着成可道:“小可,我好长时间看不清小力的照片了,怎么你的脸,姑姑也看不清了啊。”
泪流满面的成可,只是敬仰地望着自己的姑姑,却说不出 半句话。
屈指算来,张力牺牲已经42个年头了。我们无法想象,成翠双老人是怎样坚强地挺过来的,不用说那15000多个深夜的思念之苦,仅41个令人心碎的清明就不知要去了老人多少泪水。
天清清,春盈盈,牛耕大地醒。牛年的清明转眼将至,只是成翠双老人再也看不清英雄儿子的模样了。
英雄的儿子永远在英雄母亲的心中!
仅以此文献给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烈以及他们同样英雄的母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