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23日,红一、三军团在浏阳会师,组建红一方面军。随后,毛主席与朱老总下令,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对长沙发起第二次进攻。
此战获长沙郊区人民鼎力支持,红军英勇作战,致使城内反动派终日惶恐不安。
时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的谭延闿,在得知毛主席率领的红军取得显著战果后,曾对身边的人表示懊悔,认为当初应更早采取行动。
谭延闿此言源自何处?需追溯至十年前,即1920年。
在1920年,谭延闿与毛主席交往甚密,成为其重要宾客。
青年毛主席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决定利用湖南人身份,在当地广泛传播该思想,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
此举旨在为在湖南建立党组织进行前期筹备,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毛主席与蔡和森等人组建新民学会后,因缺乏宣传工具,两人商议决定在长沙成立文化书社,旨在解决宣传阵地不足的问题。
他与新民学会骨干经多方努力,成功促成长沙文化书社的成立。
长沙文化书社成立时,毛主席撰文发表于湖南《大公报》,指出成立目的是解决湖南人精神饥荒,尤其是青年人的知识渴求,甚于物质饥荒。
简短之语直击要害,历史证实,若不解决思想饥荒,物质饥荒将持续存在。
毛主席二十多岁时,思想认知深远。他强调“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表明已意识到改造年轻一代思想对中国未来的重要性。
长沙文化书社主要负责的内容是:提供书籍阅读与文化传播服务。它专注于推广文化,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毛主席在文章中亦提及此事,经深思熟虑,他为文化书社设定愿景:期望其能发挥重要作用。
迅速简便地介绍中外最新书报杂志,供青年及湖南人研究。期望借此催生新思想、新文化。
这个愿景易于理解:文化书社将提供更丰富书籍,助人们充实自我,期望人们在自我提升后,能产生新思想与新文化。
毛主席当年创办文化书社,非为普通书商,其初衷便蕴含崇高目标与追求。
文化书社成功开办后,为湖南青年提供了更多精神食粮。
文化书社与谭延闿关系密切,可以说,若无他点头同意,该文化书社便无法成立。
谭延闿在当时的湖南影响极大,此说法基于其在该地区的显著影响力。
谭延闿乃湖南茶陵人士,在湖南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其早期事迹,任意择取数例,皆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他是清朝末科湖南地区唯一的会元,即在会试中夺得第一名的考生。
他考中会元,填补了湖南在清朝两百多年间无会元的空白。
谭延闿中会元后,于殿试获二等第三十五名,据此成绩被赐进士,后编入翰林。
从这份履历可见,此人具备真才实学。
清朝灭亡后,谭延闿被北洋政府任为湖南都督,主政湖南。至二次革命时,他宣布湖南独立,不再承认袁世凯统治地位。
谭延闿因支持护国运动前的行动被袁世凯免去都督,但护国运动兴起时,他重新被任命为湖南省长兼督军。
他在此期间为抵制外省军阀渗透湖南,提出了“湘事还之湘人”的著名口号,旨在维护湖南的独立与自主。
谭延闿在当时的湖南影响力极大,尤为关键的是,他身兼湖南省长、督军及湘军总司令,掌握军政大权。
在长沙,欲行事须得谭延闿首肯,否则难以成事。
毛主席成功说服谭延闿,并在长沙文化书社开业之日,邀请他作为剪彩嘉宾出席。
毛主席当时如何做到那一点?关键在于他青年时期在湖南积累的人脉。
首先,毛主席邀请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国文老师易培基先生,成为书社股东之一。
易培基乃知名教育家,于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时,授课生动且常传授新思想,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包括毛主席在内。
易培基先生除任教员外,还是谭延闿的重要幕僚,时任湖南省长公署秘书长兼教育厅长,身份显赫,言辞自然具有分量。
易培基因赏识毛主席而愿相助,当毛主席提出建文化书社并阐述愿景时,易培基先生当即表示大力支持。
支持的理由是毛主席看法与之相符,且易培基先生认为湖南需补上新文化运动,以此让各种进步思想在湖南生根发芽。
易培基先生主动发起书社,亲自邀请长沙各界名望人士参与,以推动书社成立。
因他鼎力相助,书社得以顺利创立。作为他的产业之一,谭延闿自会前来支持,以示重视。
除易培基先生外,尚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姜济寰乃湖南财政厅厅长,为湖南著名驱张运动组织者之一,思想进步,认为湖南有必要开展新文化运动。
他多年追随谭延闿,因此深得谭的信任。
因易培基先生诚邀,姜济寰参与书社建立。姜济寰的加入,使谭延闿认为前来更为必要。
参与书社建立者除前述两位外,尚有数位湖南名流。他们汇聚一堂,在湖南颇具影响力,故谭延闿必须前来。
谭延闿地位特殊,书社名由其亲笔题写,且他将在开业日作为贵宾剪彩揭匾,故他出席书社开业是理所当然之事。
1920年9月9日,谭延闿在社会名流的陪同下抵达长沙文化书社,亲自为书社剪彩,赢得众人喝彩,标志着长沙文化书社正式成立。
在1930年,谭延闿回顾过去时,曾深刻懊悔地表示,若早知今日,当初何必参与剪彩,还不如直接抓捕并枪毙毛泽东。
何事令他发出此感叹?缘由简单,8月末时,毛主席与朱老总正指挥红军全力攻打长沙。
1930年7月,红军已初次攻克长沙。此次为红军第二次攻势,红三军团与赤卫军再次攻打长沙,并成功占领。
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获胜后,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反扑,攻势猛烈。红军多次打退进攻后,开始向浏阳方向转移。
长沙再度被国民党控制,当前局势下,该城暂归国民党所有。
8月23日,朱老总率红一军团与毛主席率的红一军团在浏阳汇合,组建红一方面军,并决议再次攻打长沙。
毛主席制定作战策略:诱敌至工事外歼灭,再顺势攻克长沙,以确保胜利。
8月30日,红一方面军发起攻势,获长沙近郊民众鼎力支持,战斗进展极为顺畅。
谭延闿升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后,闻长沙危急,且知攻者为毛主席,懊悔拍腿,对身旁人道:“早知如此,何不早毙毛泽东。”
他仅能在南京幻想,因红军在毛主席领导下已如“燎原”般壮大,谭延闿此言并无实际意义。
1930年9月末,即懊悔之后不到一月,谭延闿在南京病逝。
此事虽小,却发生在毛主席一生中,它再次印证了毛主席的伟大品质。
毛主席自韶山冲出,无背景资历,影响力远不及社会名流。然其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为后人铭记。反观昔日名流,已湮没于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