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会议上,大骂毛主席不懂打仗的凯丰,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21 15:08:40

你对马克思主义了解有限,仅凭《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中的策略来谈论战争,实属片面。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上,关乎党与红军命运之际,一人于毛主席发言后,无视纪律,起身痛骂主席,此举震惊全场。

凯丰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老资格,曾接受苏联培训。

他为何如此失态?此后,他的命运又将如何?

【二十八个半】

凯丰,原名何克全,1906年2月2日生于江西萍乡,家境贫困。其父母思想开放,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使他得以早年进入新式学堂。

当时中国处历史混乱期,清廷虽逊位,但保皇派与前清遗老蠢蠢欲动,革命党内意见分歧,北洋军阀搜刮民财致内战,且列强环伺,企图侵吞中国。

中华大地思潮涌动,救国思想纷呈,在学生中广传。何克全中学时即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积极投身学生运动。

1925年,他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深造,期间接触到《语丝》《新青年》和鲁迅创办的《莽原》等进步刊物。

1927年,他加入共青团并任武昌师范大学团支部书记,因工作卓越,同年被组织选派至莫斯科深造。

他与王明、博古、洛甫、王稼祥、陈昌浩等为亲密同学,这批留苏青年学生后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均系中共早期关键人物。

1930年,何克全经博古介绍成为党员,随后赴香港任两广团省委书记,为掩藏身份,采用化名凯丰。

凯丰作为共产党人,操守节气可嘉。在香港遭叛徒出卖被捕,狱中严守秘密,历经三月关押,终在同志营救下逃脱。

他虽无革命武装斗争一线经验,但自1930年入党后,历任团委书记、宣传委员等职,并被提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工作重心集中于共青团与青年宣传,对军事和根据地建设缺乏了解,这为遵义会议上的情况预先设定了背景。

【决定命运的会议】

1933年初,日本大规模进军中国北方,野心暴露无遗。然而,蒋介石仍坚持其“先安内再攘外”的策略。

九月,集结53师7旅,兵力近百万,分三路采用堡垒战术,对红军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红军凭前四次反围剿胜利,根据地扩至三十余县,主力增至十万。虽敌军十倍于己,压力重重,但仍有一战之力。

博古欲增中共政治局话语权,凭留苏背景获共产国际与苏联支持,强推苏联特派员李德为红军总指挥,以在军队中树立权威。

李德为军事人才,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有欧洲实战经验,后任红军大学军事理论讲师,但初时不了解红军,对国民党力量亦无认知。

九月初,李德才抵达根据地,完成交接任务和文书工作一周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正式开始。

他不懂游击战与短截击,只会命红军修工事对垒国军。然国军兵力装备皆占优,阵地战术无疑是绝路。

在艰难局势中,红军坚守逾年却未扭转战局。情势日益危急,党中央与红军决定撤离根据地,以保存力量,开启长征。

即便至此,博古仍专注内斗,认为控军乃控中央之关键,拒毛主席等人提议,坚持携重装备转移,致行动迟缓,湘江战役又独断专行,红军损失惨重。

存亡之际,遵义会议召开,旨在消除内耗、明确领导权。面对权力旁落,博古不愿坐以待毙。

他找到了凯丰,希望凯丰能成为“说客”,去为聂荣臻等人做思想工作,劝他们不要支持毛主席。

凯丰留学苏联时与博古关系密切,由博古介绍入党,故心中更倾向这位“老大哥”,于是欣然应允。

当时,红军主要将领均认为李德、博古继续指挥无出路,故一致拒绝了凯丰的提议,坚持变更指挥权。

次日,遵义会议上,面对李德、博古指挥失误且众人支持毛主席领导,凯丰情绪激动,指责道:“你岂懂马克思主义?不过依赖《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指挥战事!”

凯丰的激进态度源于博古授意,他仅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话语权有限。博古让他到台前搅局,实则将其视为可牺牲的棋子。

宣传委员无权做重大决策,于是在会议上代为表态,以此投石问路,自己则可暂避决策锋芒。

博古期望凯丰因失礼言论及激进态度被逐出会议,乃至排除于中央决策之外,借此宣扬会议“不民主”,掩盖意见,动摇以毛主席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合法性。

但毛主席洞察秋毫,会遂博古之意吗?遵义会议后,他与凯丰间又有何变故?

【伟人的气度】

1962年,毛主席会见日本社会党访华团,回忆遵义会议,详述了那段历史。

听闻凯丰斥责自己不懂马克思主义,仅懂《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战术,主席未怒,反问:“《孙子兵法》共几篇?”

凯丰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因未读过《孙子兵法》而无法回答,支吾几句后,便默默坐下。

毛主席巧妙地将红军领导权争辩转为“是否读书”的讨论,话题终结。失态的凯丰意识到无礼后沉默,遵义会议得以继续进行。

周恩来、聂荣臻等参会者回忆,他们认为凯丰本性不坏,只是过于书生气且被博古利用。因此,新领导班子未处分凯丰,也未给博古可乘之机。

凯丰在遵义会议后初有不服,但一渡赤水时目睹毛主席战术精妙,随即认错,并深刻认识到毛主席对红军及中国革命的关键作用。

凯丰未直接向主席道歉,而是在红军会议等场合坦言自己言误,并宣布收回前言,确认毛主席决策正确。

长征时,他任中央宣传部长,每经村镇州县,便令文艺工作者进行革命宣传,于长征途中留下诸多美谈。

1937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欲凭兵力优势夺权,认为中央红军已衰弱。凯丰在政治局会议上严词批判其野心。

经长征同甘共苦后,凯丰与党中央共迎抗战爆发。历经多年战争洗礼,他蜕变为革命战士,非昔日书呆子可比。

他愈发认清过往错误,主动向组织自我检讨,称昔日自己幼稚,因不了解中央苏区而坚持错误路线。

1942年9月15日,毛主席阅毕凯丰自我检讨后,含笑回信劝慰,言不愉快之事转瞬即忘,令其释怀过往,勿让心理负担过重。

新中国成立后,凯丰返中共中央宣传部,兼任马列学院院长。因多年奔波,他健康欠佳,时已患肝癌晚期。受医疗条件限制,1955年,这位中共元老在北京病逝。

凯丰同志受到毛主席的简洁评价:其能认识并改正错误,且不会策划阴谋。

他虽曾犯错,行走歧途,但行为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不惧犯错,勇于承认,并持续努力,力求不再重蹈覆辙。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