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这位清代的才子,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生于 1749 年,卒于 1783 年,江苏常州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却自幼聪颖,少年时便诗名远扬。他一生怀才不遇,四处奔波谋生,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世,年仅 35 岁。他的诗,学李白之风,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怀,亦有愤世嫉俗之作,七言诗尤为出色。他的词,风格豪旷,又常带哀愁,善于运用比兴寄托、典故等手法。他的作品,如同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却又有着无法掩盖的光芒。
《绮怀十六首·其十六》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这首诗,是黄景仁对爱情的追忆,对人生的感慨,更是对命运的无奈。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凄美而孤独的画面,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深情与无奈。黄景仁的一生,如同他的诗,充满了悲剧色彩,却也因这份深情与无奈,而显得格外动人。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这是《绮怀十六首·其十六》的开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冷而静谧的画面。露水沾湿的栏杆,明星照耀下的幽房,都已悄然无声。诗人漂泊江湖,以秋夜的梦境为枕,仿佛在梦中游历仙境。这里的“露槛星房”,暗指诗人所爱女子的住所,而今人去楼空,只剩下回忆中的美好。诗人以“游仙枕”典故入诗,更添梦幻之感,也暗示了他对往昔爱情的追忆与不舍。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皓月有情,似在怜惜诗人的孤独身影;而那些无赖的闲花,却只能照着他的独眠。诗人以月与花为伴,却更显其孤独。月的有情与花的无赖,对比鲜明,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感受,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这种孤独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诗人曾有过如铅华般绚烂的少年时光,如今却已结束,那些绮丽的诗文,不过是少年的稚作。步入中年,他摒弃了曾经的繁华与欢乐,只留下内心的孤独与沉静。这一联,不仅是对岁月流转的感慨,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无奈接受。诗人以“结束铅华”和“屏除丝竹”为喻,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生活的反思与告别,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诗人望向未来,只觉愁绪如海,无边无际。他寄语羲和,希望太阳神能快些赶路,让时间走得更快些,或许这样,他能更快地摆脱这无尽的忧愁。这一句,道尽了诗人的绝望与无奈,他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时间的流逝,期盼着能有一丝解脱。诗人以“茫茫来日愁如海”为喻,将内心的愁绪化作无边无际的海洋,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恐惧与不安。而“寄语羲和快着鞭”则充满了无奈与悲愤,诗人希望时间能走得更快些,以逃避这无尽的痛苦,却又深知这是徒劳。

这首诗,是黄景仁对爱情的追忆,对人生的感慨,更是对命运的无奈。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凄美而孤独的画面,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深情与无奈。黄景仁的一生,如同他的诗,充满了悲剧色彩,却也因这份深情与无奈,而显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