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龙泉山景区发生一起游客私摘枇杷引发的纠纷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几名年轻游客在游玩时随手摘取两颗枇杷,被当地农户当场拦下索赔400元,声称"不给钱就不许走"。最终经警方调解,游客支付30元了结此事。这一事件折射出旅游文明与农户权益保护的复杂平衡。
据现场视频显示,游客摘取枇杷后,一位老人立即上前拉住游客书包,坚称枇杷树为其私有财产,要求按每颗200元的标准赔偿。游客提出支付50元遭拒,同伴报警后,老人仍态度强硬表示"你报嘛"。值得注意的是,果园旁竖立着"偷摘枇杷100元/个"的告知牌,但农户实际索赔金额远超公示标准。类似事件并非个例,此前还有农户因游客摘三个橘子索赔1500元的情况。
事件引发网友两极分化观点。支持农户的一方认为,未经许可采摘属偷窃行为,应当赔偿。反对者则指出,成都市场枇杷售价约十元一斤,两颗索赔400元明显超出合理范围,涉嫌"索赔套路"——即部分农户故意等待游客采摘后高额索赔。法律人士指出,此类纠纷中游客虽理亏在先,但索赔金额应当参照实际损失,天价索赔可能涉嫌敲诈。
深层反思:如何构建和谐旅游生态?该事件暴露出乡村旅游管理的多重困境。一方面,农户维权意识增强值得肯定,但维权方式需合法合规;另一方面,游客文明素养亟待提升,"不拿一针一线"的基本准则在当今仍具现实意义。建议游客选择正规采摘园明码标价的体验项目,既能享受乐趣又避免纠纷。相关部门也应加强警示宣传,在景区醒目位置设置文明提示,同时规范农户维权行为,杜绝"钓鱼式索赔"。
此事最终以30元调解告终,但这个"枇杷价"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在乡村振兴与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构建既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又维护游客正当利益的共赢机制,值得我们持续探索。毕竟,文明旅游与合理维权的平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