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南昌市生殖医院(湾里院区)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医疗事件:一名31岁新婚男子在接受“精索静脉低位结扎术+精索神经纤维部分切断术”后次日猝然离世。这场以“改善精子质量”为目的的低风险手术,最终演变为一个家庭的破碎,引发公众对医疗安全与风险沟通的深刻反思。
据家属描述,男子于4月24日上午9点半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术后虽有短暂排气、进食,未出现明显异常。然而次日清晨6点20分,家属发现其“沉睡不醒”,经抢救无效,医院宣布其于上午9点死亡,推测死因可能为肺动脉栓塞。尸检已启动,结果需等待30个工作日。
这名逝者是家中独子,刚于2025年正月初六结婚,备孕计划因这场手术戛然而止。家属质疑:“术前体检一切正常,为何小手术夺命?”而医院仅回应“领导介入处理”,南昌市卫健委则强调“以尸检结果为准”。
尽管院方称手术“风险较小”,但类似悲剧并非孤例。近年来,生殖类手术事故频发:从包皮术后肾衰竭到麻醉意外,暴露出术前评估不足、术后监护疏漏等问题。专家指出,生殖手术涉及隐私,患者常因羞耻感回避风险沟通,而医院必须强化心理干预与透明告知。
医疗信任危机:如何缝合裂痕?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低风险≠零风险”“医院是否逃避责任?”2019年福州男童割包皮死亡案等前例,更凸显医疗纠纷中真相的稀缺性。法律途径虽是解决之道,但比尸检报告更迫切的,是医疗体系对生命的敬畏——手术刀能治愈疾病,也可能划开信任的裂痕,唯有责任与透明才能弥合。
此刻,一个家庭的悲剧敲响警钟:任何医疗行为都需对生命保持谦卑,而患者的知情权与安全,永远不该被“低风险”三字轻描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