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群流动的走向,哈耶克和司马迁谁说的更对?

飘零半生 2025-02-13 09:39:31

哈耶克说:如果允许人们自由迁徙,那人流的方向, 就是文明的方向。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们俩说的谁对?

笔者认为,司马迁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古人,司马迁说的这句话,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普适性!

哈耶克作为一个20世纪的人,接受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和现代科学体系的洗礼,他这句话比司马迁还要差点意思。

司马迁指出了人类迁徙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利益。

这个利益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是它必然达到了对某一个人有足够吸引的情况之后,才能吸引他来到某地。

哈耶克认为,当人群可以自由迁徙之后,人流的方向是文明的方向。

他把“利”抛到了九霄云外,仅仅认为文明才是吸引人的底层逻辑。

哈耶克的这个思想类似于汉宣帝所批判的儒家:

俗儒不达时宜,……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哈耶克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出生、受教育和做学问的地点,分别是欧洲和美国。

他出生于1899年的维也纳,此时的维也纳是欧洲著名学术中心,文化昌盛,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拜访。

他长大之后又前往美国学习,见识了20世纪初如日中天的美国。

回到维也纳之后不久他又移民到英国,在英国任教多年,期间经历了第2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结束之初英国内部的经济萧条。

但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1950年,他来到美国一直工作到1962年退休,然后来到德国。

他在美国期间,正是美国在二战之后建立西方霸权,如日中天的时候。

从美国退休来到德国之后,正赶上德国创造“莱茵河奇迹”,再次登顶为世界一流发达国家的时刻。

可以说,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生活的地方以及他的身份,让他极其不接地气。

或者,也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一切。

难道他以为19世纪如潮水一般的移民美国的欧洲人是向往文明吗?

那个时候,欧洲才代表着西方顶级文明。

而美国之所以能够吸引数千万欧洲人,原因是这里的生活条件好。

哪怕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此时还处于非常纯粹的农业社会的美国,比第1次工业革命爆发前的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科学体系的英国生活条件好得多。

所以,当时虽然民族成分几乎一样,但是美国人身高比英国人的身高多出了7.5公分。

在战场上你都不用看军服,由于一方明显比另一方的身高突出,你就能知道哪一方是英国军队,哪一方是美国军队了!

美国直到第2次工业革命开始,才逐渐拥有了相对于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先优势,但是比德国、英国法国这三个欧洲顶级强国还是差点意思。

除了在物质方面有优势之外,人文、科技照样被碾压的粉碎。

哪怕美国人发明了飞机,在第1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的飞机制造能力仍然远弱于英法德三个国家。

当时美国人接到制造飞机订单的同时,往往需要英法两国提供技术支持。

直到第2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科技才逐渐对欧洲形成了反超。

但这又离不开无数欧洲科学家移民美国所带来的帮助。

哪怕是哈耶克本人,也在1950年来到了美国,难道吸引他的是文明吗?

那以前怎么没吸引到?

同时,为什么他要在退休之后选择去德国生活呢?

难道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明程度比美国还要高吗?

可问题是,六七十年代的德国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文明成果。

其实,更多的是“利”带来的吸引力而不是所谓的文明。

所以,哈耶克在表述人群自由迁徙的方向时,等于在打自己的脸。

人群在可以自由迁徙时,他们流向哪个方向并不是说明这里文明更高,而是这里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

就像司马迁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上古时期,无论是哪个政府对于民间的控制能力都远达不到今天的一个优秀政府的程度。

甚至很多地方能够达到哈耶克认为的最大的自由迁徙的程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唯一的限制就是当时的生产力过于低下,这种迁徙可能往往半途而废。

但是没关系,毕竟有很多人能够成行。

比如,在汉朝时期,即使汉朝和匈奴人处于和平阶段,边境的老百姓也能够实现互相的迁徙。

很多破产的汉朝农民会选择前往草原,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很多生活困苦的牧民也会南下到汉朝境内,因为在这里他们的投奔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让他们安稳的生活下来。

按照文明的标准,当时汉朝的农耕文明远超过匈奴人的游牧文明。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朝只是吸引匈奴牧民的一方,而是会出现双方之间的互相迁徙。

典型的就是草原内部,决定一个部落迁徙方向的并不是文明在那里,而是水草更加丰美。

显然,当人们可以自由迁徙的时候,人流的方向并不代表着文明的方向。

这种互相迁徙,代表的是一个人处于某一种状态下,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影响到了他的行为。

但这也不能怨哈耶克。

司马迁所提出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思想,很有可能是我国上古时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思想提炼。

这种思想,是因为不停地社会变革,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拥有了无比的智慧。

哈耶克本人所处的西方社会,在当时正在和苏联进行思想方面的斗争。

甭管是挺西方派,还是挺苏派,都要拿出一个符合自己阵营的理论,来灌输到全球,树立自己的正面价值观。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世界因为有更好的物质基础,能够给人更多的利,吸引更多的移民,所以以这个条件作为前提,被哈耶克定义为“文明”。

如果当时苏联阵营的生活条件比西方更好,能够给人更多的“利”,吸引更多的移民,哈耶克绝对不会把人流的方向定义为“文明”。

随着西方世界的衰落,全球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重新回到诸强争霸的时代。

西方的生活水准不再代表着全球顶级,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利”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吸引,人群流动的方向也将会变得多元化。

大家就会更深刻的体会到哈耶克这个理论的局限性了。

0 阅读:24

飘零半生

简介:另类视角,全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