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击败了二十万川军,为何却放弃了根据地?

墨斗鱼纪事 2025-04-12 09:39:13

【01】

说起土地革命那会儿,红四方面军有过两大块挺重要的革命地盘,一个叫鄂豫皖根据地,另一个就是川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地区是红四方面军起初壮大起来的老窝,但到了跟敌人第四次交手并败下阵来后,为了减少更多伤亡,他们只能无奈离开鄂豫皖,选择往西边转移。

1932年年底,也就是12月份的时候,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队伍转移到了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交界的地带,他们在那儿正式建立起了川陕的革命根据地。

不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挺特别,大家都知道,红四方面军在那儿打仗,几乎是打一场赢一场。

从打破敌人的三路包围,一路打到仪陇南部战役,再到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州战役,红军战士们最后还迎来了川陕地区反六路大军围攻的大捷,每一场战斗都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可奇怪的是,打完川陕那六路敌人的围攻后,红四方面军明明干掉了二十万的川军,却没见他们再往前冲,反而半年后直接撤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背后到底有啥原因呢?

【02】

要是说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那块儿最后没能挺住,真叫人心里头不是滋味,那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徐向前总指挥带着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那块革命根据地上,接连赢得了好多场大战役的胜利。

那时候,四川境内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压根儿没碰到像鄂豫皖地区或者中央苏区那样,蒋介石率领的大规模军队的打压。

徐帅一出马,四川那些军阀根本就不是对手。就说那个田颂尧吧,他带了三路兵马想“围剿”红军,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红军就这么在川陕地区站稳了脚跟。

从1933年8月起,红四方面军开始四处征战,他们先后自己动手,挑起了仪陇南部战役、营山和渠县战役,还有宣汉达县战役这三场大战。

四川的几个大军阀,田颂尧、杨森和刘存厚他们的部队吃了大败仗。红四方面军和川陕根据地迎来了最红火的日子,一开始进四川时只有4个师,1万5千人左右,结果后来发展成了5个军,人数超过了8万。

1932年11月份,刘湘这家伙,好歹也算是在四川混出了点名堂,他纠集了一大帮军阀势力,一块儿向川陕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说是六路围攻。

但是,那些军阀们各怀鬼胎,谁也不听谁的。红四方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采取了“收缩防线”的策略,一点点地往后退,故意把敌人引进深处。

经过整整一年的激烈交火,反六路围攻的战役分成了好几个阶段,最后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成功打败了拥有二十万兵力的川军军阀联军,干掉了他们八万多人,那些川军部队全都乱了阵脚,四处逃散。

一般来说,红四方面军赢得了那么大的胜仗,理应趁着势头继续往前冲,说不定连四川北部都能一举拿下。可奇怪的是,他们竟然在半年光景后就离开了川陕那块根据地。这到底是为啥呢?

其实说白了,原因挺直接的,就跟中央红军那时候离开中央苏区的情况差不多。一方面呢,是因为国军大规模打过来,另一方面,咱们根据地的经济也撑不住了。

【03】

先聊聊敌人的大规模袭击吧,虽说咱们成功抵挡了六路围剿,但说实话,真正干掉的敌人数量有限。不过,这事儿倒把川系的军阀大佬们给吓得不轻。

川系军阀们眼看要被红军逼得走投无路,只好火急火燎地抱成团,干脆主动找上蒋介石寻求联手。

要搞定红军,刘湘这位四川的“四次闯关”大佬,突然变卦了,不再坚持不让中央军进四川的老规矩,而是点头答应了蒋介石,让中央军开进四川来帮忙。

蒋介石一边把四川各地的军阀力量整合起来统一指挥,另一边呢,他直接让自己的亲信部队,像胡宗南他们,也加入到战斗中去了。

这就是大伙儿都知道的“川陕联合围剿”,一边是早就拉帮结派的川军,另一边是从陕西赶来的胡宗南部队,川陕根据地这下子是腹背受敌了。

到了这一步,川陕革命根据地要想再像之前那样,成功抵挡六路围攻的局势,已经变得相当困难了。

反六路围攻能够以小博大,赢得胜利,关键原因在于那些川军队伍之间尔虞我诈,内斗不断,这就给了我们军队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集中火力,把他们一一击溃。

不过现在川军都已经听从国民政府的安排了,还有中央军的帮忙,实力强了好多,跟以前比完全不一样了。

【04】

除了对川陕根据地进行军事上的打压,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已经没钱了,经济状况差到了极点,眼看就要垮掉了。

反六路围攻跟红军之前遭遇的几次围剿挺相似,说白了就是先守后攻的打法。先把敌人诱进来,瞅准时机,瞅准敌人的一个软肋,猛地一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然而,这场大战足足持续了十个月之久。尽管最终红军赢得了胜利,但这也意味着敌人对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损毁。

在万源保卫战开始之前,说白了就是红军要大举反击之前,川军已经把川陕根据地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地盘给占了。

敌人跑到我们地盘上大肆搞破坏,还硬是把好多老百姓给带走了。老百姓呢,因为两边老是打来打去的,也都吓得跑路了。这样一来,川陕那片根据地的经济,基本上就快垮掉了。

这情况和第五次反围剿那会儿的中央苏区简直一模一样,仗打久了,老百姓都逃难去了,苏区里既没钱也没粮,就连征兵都征不到人。

到了这个地步,要再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包围战斗真是难上加难。所以,红四方面军也只能像中央苏区那样,决定踏上长征的路途!

后来,徐向前在自己的回忆里,用了一个很贴切的词来描述那时候的川陕根据地,说它是“穷得叮当响,啥都没有”。

川陕根据地到了后期,那状况真是苦不堪言。粮食紧缺,衣服也不够穿,想招新兵更是难上加难。别说让部队去打仗了,就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个大难题......

最后,红四方面军没得选择,只能离开川陕那块地方。就在这时,中央红军要往北走,所以红四方面军就转头往东,去帮忙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

【05】

1935年1月22号,上头给红四方面军下了命令,让他们配合中央红军行动。中央红军往西边打,而红四方面军就得往东边进攻。

接着,红四方面军勇敢地横渡嘉陵江,发起了那场大名鼎鼎的战役。到了六月,他们顺利地和中央红军在懋功碰了头,成功会合。

说实话,那时候红军的各个根据地都差不多碰到了这个难题。要是想抵挡国民党的围攻,就得把能用的人力物力都凑一块儿。可问题是,沉重的税收加上打不完的仗,时间一长,经济肯定得垮,老百姓也得跑。

在红军长征那会儿,大伙儿首先琢磨的就是往北走,想找个地儿能得到苏联的帮助,这样才能跳出那个倒霉的圈子。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