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名门,是那位开国大帝的后代,身份尊贵无比。
尚墨画这人,爱读书,家里堆满了书,搞了个藏书小岛,文学造诣相当高。他平定过叛乱,动手改革了体制,让国家迎来了好日子,那段时期被大家叫做“仁宣之治”。
他是个全能型人才,既会文又会武,性格还很温和,绝对算是大明王朝里最顶尖的风云人物。此人乃是明朝的第五位君王,诗词文章啥都会,一心一意扑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
朱瞻基这人,说起来可不简单,他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玄孙,成祖朱棣的亲孙子。这样的家族背景,让他的人生注定不平凡。
朱棣对朱瞻基从小就疼爱有加,甚至一度超越了他的儿子朱高炽,直接把朱瞻基看作是皇位最合适的接班人,说他是上天选定的未来君主。
在皇位争夺的激烈较量里,朱瞻基能顺利坐上皇位,离不开朱棣的悉心栽培和他个人的拼搏奋斗。朱棣对他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而他也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力量脱颖而出。
朱瞻基这位皇上,他的一辈子到底有多离奇呢?
【托梦传位,朱棣造反】
很多时候,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出生时,总会有些不同寻常的现象,预示着好运连连。
据说,朱元璋他娘怀他那会儿,做了个梦,梦见有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让她吞了下去。等朱元璋呱呱坠地的时候,周围还闪着红光呢。这些奇奇怪怪的事儿,都预示着朱元璋这一辈子不平凡。
如今看来,这不过是皇上为了确保皇位稳固而编造的一个“传奇故事”,意在表明他继承皇位是天经地义。但当时的人们深信不疑,而且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也确实似乎验证了这一点。
朱元璋小时候就没了爹娘,只能到处讨饭,后来还出了家。但日子还是不好过,没办法,他就投了军。在军队里,他一步步当上了头儿,带着大家推翻了元朝,建起了明朝,自己就成了明朝的第一个皇上。
简单几句话,就说完了朱元璋那不平凡的一辈子。但想想看,一个乞丐最后能当上开国皇帝,这中间得吃多少苦头,估摸着也就朱元璋自己最清楚。
说来也巧,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因为一个梦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成就了一位文武兼备的帝王,那就是朱瞻基。
朱元璋去世后,他觉得自己的儿子们都不行,所以就跳过了他们所有人,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大伙儿都叫他建文帝。就是这一手操作,后来惹出了好多麻烦事儿。
朱允炆当上皇帝后,他的那些叔叔们一个个都被赐了王爵,打发到了各地去管自己的封地。其中,朱棣被封作了燕王,他的地盘在燕地,那可是守在国家边境,专门防着外敌来犯的地方。
看来朱元璋原本是想让朱棣替朱允炆镇守边疆,可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让朱棣的野心越来越大,最后还编了个传说出来。
有这么个传说,朱棣的孙子朱瞻基降生那会儿,朱棣半梦半醒间竟瞧见了他的老爹朱元璋,给了他样东西,啥玩意儿呢?就是块玉圭,说白了就是玉做的小板子。
在古代,大圭是个代表权力的物件,就是说朱元璋把当皇帝的大权交给了朱棣。
朱元璋对朱棣说,他那个孙子朱瞻基,将来肯定会让王朝昌盛起来。
那个梦境,让朱棣铁了心要打一场大战,去争抢那个皇帝的宝座。可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朱元璋要是早点有这种感觉,为啥不把皇位直接给朱棣,按照顺序来继承,非得越过自己的儿子,让孙子朱允炆坐上那个位置呢。
可能,朱元璋心里头早就打定主意,要把皇位交给朱允炆。
不过,朱元璋托梦的说法,还有朱瞻基那超群的才能,可能只是朱棣对朱允炆做皇帝心有不满,找个由头发动战争,好把皇位抢到手的一种手段罢了。
说到底,生在皇家,谁不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呢?关键就看有没有那个胆子去争一争这把龙椅了。
通过传说朱元璋给朱棣托梦,给朱棣登基称帝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好像让这事儿看起来更合理些。但不管怎么传,这都改不了朱棣篡位的事实。
时代在进步,那些藩王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个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他站在了最前面。他手里不仅握着大军,还在朝廷里有不少人支持他。
朱允炆碰到这种局面,在朝廷里接连采取削弱藩王的手段,打算把藩王的势力给除掉,结果却碰上了以燕王为代表的藩王势力的大力抵抗,甚至还引发了战争。
朱棣打进了南京城,对那些将领和大臣们大开杀戒,成功占领了南京。但奇怪的是,当时的皇上朱允炆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变。
朱棣做了皇帝后,就忙着扩大地盘,让明朝的经济更上一层楼。不过啊,不管他干啥,朱瞻基总是跟在他屁股后面。
【培养皇孙,德智体美】
朱瞻基一出生,就带着股子神秘劲儿。朱棣看重他的非凡才能,觉得他能帮忙实现自己登上帝位的愿望,所以朱棣对朱瞻基那是疼爱有加。
对几个儿子,朱棣总是各种挑剔,没有一个能让他完全满意。老大呢,文采飞扬但武艺平平;老二呢,武艺高强却对文学一窍不通。朱棣瞅来瞅去,发现竟没有一个儿子能符合他心中皇帝继承人的标准。
所以朱棣把注意力放到了孙子朱瞻基身上,打算从娃娃抓起,好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不过,朱瞻基的老爸朱高炽,因为他在文学上挺有造诣,对武艺却一窍不通,所以朱棣特别看不上他,总是各种挑剔。
朱棣特别看重朱瞻基,因为他觉得朱瞻基有着和朱元璋一样的天赋异禀。所以,朱棣直接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自己手把手地教他,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既会文又会武的接班人。
朱瞻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文学,家里给他请了很有学问的老师来教他。他小时候记忆力特别好,很多东西看过一遍就不会忘,文学方面的各种课程他都学得非常扎实,文学基础打得特别牢。
朱瞻基特别痴迷文学,当上皇上后,他读了很多很多书。他还下令在两个宫殿和一个岛上盖了藏书楼,让人们可以去看书学习。
以前,他们曾广泛收集经典书籍,内阁里藏书量达到了两万多部,这数量堪称史书收藏里的顶尖。给后人留下了好多珍贵的古籍,让大家能够查阅学习。
而且,朱棣不光注重提升朱瞻基的文学水平,让他变得很有文化,还直接带着朱瞻基上战场,锻炼他的打仗本事。
朱棣以前亲自带兵去打蒙古,那时候,他让才12岁的朱瞻基留在京城,管着国家的大事小情。朱瞻基一点没害怕,反而把国家的事情安排得特别妥当,真是有政治头脑,干得非常出色。
在那段时间,朱棣会直接教朱瞻基怎么练武功。每次领兵出征,朱瞻基都会跟在身边,朱棣会手把手教他怎样布置军队,怎么指挥将士。
朱瞻基从小经历丰富,因此早早地就既会文又会武。跟他老爹朱高炽那虚弱的身子骨比起来,他可真是深得朱棣的欢心。
朱棣竟然跳过了当时的太子朱高炽,直接就把13岁的朱瞻基封为了皇太孙。打那以后,朱棣就常常带着朱瞻基上战场,手把手教他打仗,锻炼他的军事才能。
但身为皇太孙,这份尊贵的身份虽然给朱瞻基带来了更高的荣耀,却也让他倍感压力,几乎让他窒息。
朱瞻基还是个孩子呢,可他却得承受特别大的学习压力。他的童年啊,全都是文学、武术、军事这些事儿,一点都没法像普通小孩那样玩乐。对他来说,快乐的童年简直就是奢望。
想要戴上那顶皇冠,就得扛得住它的重量。朱瞻基要是想担起皇位继承人的大任,那就得准备好迎接所有随之而来的重担。
【捡漏当皇帝,得罪一众叔叔】
朱棣打完蒙古那场大战后,常年的打仗奔波把身子骨给拖垮了。在带着军队回京城的路上,他就因为生病走了。这时候,太子朱高炽就按照规矩,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皇位。
不过,朱高炽的登基却让他的胞弟朱高煦心生怨气。朱高炽能坐上皇位,全靠靖康之战时,他守卫京城所展现出的实力,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大功一件。
不过,根据老辈的家族规矩,皇位得由正妻生的老大来继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所以说,朱高炽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根本不存在他抢朱瞻基皇位的情况,就是按照顺序来的。
但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好,坐上皇位才短短数月,就因病倒下了,再也没起来。那时候,朱瞻基正被朱高炽打发到南京去忙活迁都的事情。可谁也没想到,半道上他突然接到消息,说朱高炽没了,只好火急火燎地赶了回来。
一年内,两位皇上一个接一个地驾崩,这事儿真是少见,结果社会上也跟着乱成了一锅粥。
朱瞻基匆忙间得赶紧回去坐上那把龙椅,接手朱高炽留下的摊子,当上皇帝。
但从古到今,争抢皇位一直都是场残酷的较量,大家都在明里暗里使劲,就为了站到权力的最顶峰,去体验那份至高无上的荣耀和满足自己的野心。
朱瞻基受到两代君王的悉心培养,但最终却无奈地走上了争夺皇位这条道路。
打从老早以前,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幻想着拥有众多宫殿和美人,但又有谁能真正承受得起这种“美梦”背后所带来的重重负担呢?
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有这样一个打算,他打算在朱瞻基去南京忙迁都那摊子事儿的时候,瞅准朱高炽生病的空档,趁机一把夺过皇位。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朱高炽突然离世,让朱高煦措手不及,根本没时间好好准备。他急急忙忙地,在去接朱瞻基的车队里塞了几个刺客,打算在路上解决掉朱瞻基。
朱瞻基在宫里摸爬滚打多年,对这些阴招早就有数。他故意让人抬着大轿子装模作样,自己则轻装上阵,骑着快马从南京一路狂奔,直奔京城。
朱瞻基动作迅速,一把坐上了皇位,没给朱高煦留下半点造反的空子。可朱高煦哪是那么容易就服输的人,他表面上对朱瞻基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在偷偷琢磨怎么起兵造反。
朱瞻基到处打听朱高煦的下落,拼命追捕那些叛军。他自己也亲自带兵出征,一边安稳老百姓的心,一边把抓住的叛军都关起来,很快就把这次叛乱给镇压下去了。
朱瞻基把朱高煦的叛乱之路给彻底堵死了。
朱瞻基一当上皇帝,立马就着手处理藩王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限制和减少藩王的权力。在朝廷里,他推行新政,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对监察和司法体系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调整。
为了国家恢复元气,大力加强军队训练,皇帝更是亲自上阵指挥,带兵北上平定边境威胁,亲手杀敌,确保边疆的平安与昌盛。
郑和最后一趟远航西洋,主要是展示咱们国家的强大,跟外国建立友好情谊,同时也给那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海外航行画上了句号。
所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朱瞻基的功劳。虽然他的这些成就,离不开朱元璋和朱棣打下的基础,但他确实把国家带向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不过,朱瞻基的功劳确实没法抹去。要不是他能文能武,可能那些潜在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提让明朝的地盘再扩大,发展得更好了。
朱瞻基确实是个干实事儿的皇帝,他为老百姓谋福利,让大家都能过上安稳舒心的日子,打造出一个昌盛的时代。
对朱瞻基而言,尽管政务繁忙,他还是总能挤出时间,乐享自己的生活。
当皇上可真不容易,得花大堆时间管国家大事,还得指挥手下的将军们。不过,这里面可全是朱棣和朱高炽两个人努力的结果,他们就想培养出一个既会文又会武的好皇帝。
【贪图享乐,蛐蛐皇帝】
可能是因为老百姓生活安稳,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朱瞻基才有了空闲时间享受乐趣,他对踢球、射箭、骑马打球这些体育活动,个个都很拿手。
碰到点儿不如意的事儿,朱瞻基就常常会跑到球场去运动,好让自己心里痛快痛快。
当了皇上之后,朱瞻基还有个爱好,那就是养些小动物,特别是喜欢养蛐蛐,咱们现在管这叫蟋蟀。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很正常,但年轻的朱瞻基好像是为了补回小时候没玩够的遗憾,居然在民间到处找蛐蛐,还叫各地的官员去给他找最好的蛐蛐送上来。
要是蛐蛐的品质特别好,朱瞻基还会不满意,让下边继续进贡更多的好蛐蛐。要是数量不够,那些地方官员的全家老小都可能会有大麻烦,甚至会被满门抄斩。
这事儿一出,各地的人都慌了神,大伙儿都忙着跑到田地里去抓蛐蛐。听说早先有个人,逮着了一只顶呱呱的蛐蛐献给皇上朱瞻基,结果一下子就被赏了个能世代相传的官职。
你得明白,那些官位是咱们老祖宗一辈辈在战场上拼命,拿命换来的。可到了现在,居然因为斗蛐蛐这事儿,就能捞到这么大的风光。
这么说吧,要是能抓到一只顶级的蛐蛐儿,居然就能世世代代当大官,这跟上战场拼命、拿命去换的士兵比起来,简直就像是开玩笑一样,太讽刺了。
因此,好多农家把田地晾在一边,不种庄稼了,整天就在地里忙活,就盼着能在地里逮着一只好蛐蛐儿,指望它能让人一夜暴富。
但话说回来,谁能那么走运,碰上这种好事,毫不费力就赢得这份荣耀呢?古往今来,有多少君王因为沉迷玩乐,不顾国事,最后把自个儿的江山都给搞丢了,还被敌国给灭了?
就像唐朝那会儿,唐玄宗因为宠爱一个美人,结果闹出了安史之乱,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呢,他一门心思扑在琴棋书画上,还迷上了炼丹修道,对自己的国家大事根本不上心,最后国家都换朝了。这俩皇帝,都是因为沉迷玩乐,把国家大事给耽误了,典型的玩物丧志啊。
然而,明朝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势头,朱瞻基却渐渐沉迷于玩乐之中。他开始让宫里的太监们学习读书写字,还教他们如何管理朝政事务,好让这些太监帮他分担处理各种大小事务。
然而,朱瞻基有段时间沉迷于斗蛐蛐,把那些不太重要的国家大事都推给了宫里的太监,让他们去摆平政务上的事情。
对朱瞻基来说,能管好那些太监,真是个能让他松口气的好办法,这让他有了点机会,能过上跟普通人差不多的日子。
然而,这种制度居然被保留了下来,以至于皇上时常让宫里的太监插手国家大事,结果太监们的势力愈发膨胀,给后来的皇上们埋下了不小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