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往年春晚里大家最爱的喜剧明星,冯巩肯定算一个。冯巩家庭背景可不简单,他的老太爷是大名鼎鼎的冯国璋,以前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冯国璋是北洋政府的重量级人物,号称“三杰”之一,他是那时响当当的军阀头头,而且还临时当过民国的大总统。
有其父必有其子,冯巩的爷爷,也就是他老爸的儿子冯家遇,日后也成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一个家族的兴起】
1859年,冯国璋在河北的河间呱呱坠地。到了26岁那年,为了找条活路,他跑到大沽口去找他那在部队的叔叔,就这样,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冯国璋从小就爱学习,认识的字一大把。进了军队后,他发现周围好多士兵都不识字。所以,冯国璋就经常主动帮士兵们写家信。时间一长,他和士兵们的关系就变得特别铁,人脉也就这么广开来了。
洋务运动那会儿,李鸿章在天津搞了个军事学校,就是武备学堂。冯国璋因为在部队里名声挺响,就被推荐去武备学堂深造了。
毕业那会儿,冯国璋成绩拔尖,拿了头名。李鸿章夸他是个难得的好苗子,还使劲儿推荐他,想让他留下来当学堂的老师。
1893年那会儿,冯国璋就站队到了清朝的大将聂士成这边。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冯国璋给聂士成出了不少好主意,这让聂士成特别看重他,对他非常信赖。
聂士成写了本挺有名的书,书名叫《东游纪程》,这本书能面世,多亏了冯国璋的帮忙。
甲午战争那会儿,别的军队都吃了败仗,但聂士成还能跟敌人硬碰硬。这全靠他的军师冯国璋,那家伙学问可深了。后来,就因为他那脑子,清朝廷还特意给了他奖励。
平壤开打那会儿,冯国璋跟着聂士成上了战场,跟日军拼了个你死我活。清军挡不住,只能边跑边打,乱成一团。冯国璋呢,也算是命大,历经千辛万苦,好歹是活了下来。
甲午海战结束后,聂士成推荐他担任清朝派往日本的大使馆陆军随员,派他到日本做军事方面的调研。在日本的那段时间,冯国璋写了好几本关于军事的书籍。
冯国璋的人生轨迹因为那些军事典籍而后来有了巨大的变动。他回国后,得到了聂士成的赏识,便被推荐给了袁世凯,一起在天津小站训练军队。
冯国璋想讨袁世凯欢心,就把自个儿写的军事策略书递给了袁世凯。袁世凯翻阅过后,眼前一亮,直夸冯国璋:“在军事这行当里,没人能比得上你啊!”
袁世凯提拔冯国璋做了督操营务处的头头,还一个劲儿地推崇他的军事理论。这样一来,冯国璋的名声就响亮起来了,跟段祺瑞、王定兴一块儿,被人们叫做“北洋陆军的三大高手”。
1899年的时候,清朝那边闹起了义和团运动,冯国璋被派去摆平他们。等这事儿结束后,袁世凯看他挺能耐,就更看重他了,还推荐他当了个代理知府的官儿。
冯国璋真是走了狗屎运,碰上袁世凯后,他的仕途就像坐上了火箭。袁世凯搞了个学校,他二话不说,就在那所学校里当起了教书先生。
冯国璋,以前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子,家里啥都没有。但他用了整整12年时间,一路打拼,不光当上了官,还成功混进了北洋军阀里的顶尖圈子,成了第一梯队的一员。
袁世凯下令后,北洋三杰动手弄了本《新兵训练图解》,大伙照着这书一起练新兵。
1906年那会儿,冯国璋当上了陆军贵胄学堂的一把手,他把手底下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管得井井有条,特别听话。这么一来,他赢得了不少皇室成员的认可和关系网。
冯国璋因为有了贵族亲戚的支持,工作道路上走得顺畅多了。
1911年那会儿,武昌那边闹起了起义,冯国璋就跟着袁世凯一起去摆平那些革命党人。清朝政府看他挺能耐,就让他当上了第二军的头头,还特地赏了他个爵位呢。
冯国璋莫名其妙就被赐了个爵位,一下子成了那时候人人巴结的大人物。等袁世凯做了民国的大总统,他便当上了直隶的都督,还兼着民政长的职位。
孙中山先生掀起二次革命风潮那会儿,冯国璋接到命令,往南走了一趟,去平定叛乱,结果他真的打下了南京,这可是立了大功一件。有了这份功绩,冯国璋就被任命为江苏的都督,而且他的军衔也往上升了升,成了陆军上将。
袁世凯离世之后,黎元洪接棒当了总统,而冯国璋则成了副总统。
一年后,张勋搞起了复辟大戏,带着他的5000名辫子军冲进了北京城,打算重新扶起帝制,把溥仪推上皇位。
黎元洪被迫下台后,他躲进了国外的使馆里。这样一来,冯国璋没别的办法,只能和段祺瑞一起站出来指责张勋。那时候,段祺瑞站边冯国璋,还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代理一下国家大事。
冯国璋仅仅担任了民国代理大总统一年三个月,接着就跟段祺瑞闹翻了,被逼无奈只得下台。然后他决定辞掉官职,回到老家,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因病去世了。
【实业救国的企业家】
冯国璋有五个小子和一个闺女,其中冯家遇排行老三。
冯国璋的几个儿子里面,要说哪家后代多,那肯定是冯家遇这一支。
冯家有十三个孩子,老三呢,叫冯海岗。冯海岗的娃们,个个都很出色,要说里头最有出息的,那肯定是冯巩了。
冯家遇于1888年诞生,他和蒋介石有段同窗之缘,在同一所学校念过书。完成学业后,冯家遇幸运地获得了去德国公费留学的机会,他便前往柏林工学院继续深造。
冯家遇跟冯国璋有相同的爱好,那就是特别爱看书。为了能买到心仪的书籍,冯家遇经常缩减日常开销,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买书上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去了克虏伯工厂实习,目的是了解并借鉴国外的工业化运作方式。
冯家遇由于长时间舍不得吃好的东西,身体状况日渐下滑。后来病情严重,手头又没足够的钱治疗,只好回了国。等病好了,他听了父亲的话,就决定留在国内不走了。
在国内待的那阵子,冯家遇听了老爸的话,去了直隶兵工厂上班。干了一段时间后,冯家遇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他觉得光靠军队是没法救这个快要不行了的中国了。这么一想,他就决定不干了,直接打包回家。
冯家遇心里琢磨着,想找个法子给国家出把力。可他心里挺纠结,他跟那些追捧新潮流的人不一样,冯家遇心底里是守着老一套观念的。但话说回来,他又觉得光靠老思想,中国这摊子事儿是解决不了的。
几年后,袁世凯自个儿当上了皇帝,心里头琢磨着重整封建那一套,结果国内乱成了一锅粥,大家为此争执不休。
冯国璋是冯家遇的老爸,他伙同一帮人站出来,死活不让袁世凯当皇帝。这事儿一闹,北洋政府就像散了架似的,乱成一锅粥了。
冯家遇一瞧,心里更凉了半截,国家都到了命悬一线的关头,这些人却还为了一张不存在的“大饼”,争得你死我活。
冯家遇没听老爸的劝阻,离开了北洋军队,决定自己去外面闯荡一番。
冯家遇在德国学习时,深入了解了那边的工业情况,他琢磨着,要想拯救咱们中国,工业这条路子可能最靠谱。工业要是搞起来了,整个国家的经济都能被带动起来。这就是为啥冯家遇后来决定要投身工业的原因。
清朝时候的老百姓都是弯着膝盖跪着的,到了民国,老百姓开始努力挺直腰板站起来了。冯家遇就是个满腔热血的小伙子,也是民国那会儿很难得的人才。
冯家遇是个行动派,他一心想着靠做实业来拯救国家。离开北洋军队手头拮据,但他还是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开了家东方涂料厂。
这是他最得意的事业,也是他投入精力最大的事业,而且还是最具挑战性的事业。
开油漆厂成本挺高,回报却来得慢,冯家遇一开始办厂就碰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
他的钱远远不够用,已经没法让工厂正常运转了,连买些基础设备的钱都没有。
他想要让企业重焕生机,所以就找来了陈菽良和孙润甫,一块儿商量着合伙开个工厂。
这家油漆厂是中国的头一个,全由国内打造,真的是个里程碑。它一出现,就让中国不再全靠进口油漆了,这可是个大转变。
冯家遇这人,商业头脑真是一流。他搞的那个油漆厂,因为是全国头一份儿,所以销量好得不得了,硬是把他推上了富翁的宝座。
后来,冯家遇在保定那块地方买了不少田地,建起了工厂,首先搞了个保定电灯公司。紧接着,他又在天津开了恒源纺织厂,还有大陆银行。
当这些行业慢慢站稳脚跟,冯家遇的财富也跟着水涨船高,但他可不是个寻常的生意人。冯家遇投身实业,心里头想的是救国救民,压根儿不是为了往自己腰包里塞钱。
冯家遇是个海外归来的学子,但他心里一直揣着那会儿年轻人的那股子骨气。他一回到国内,就再也没碰过西装,一直到老,穿的都是长袍马褂。
他亲眼看到了国内乱成一团,外面还有敌人来犯,可自己却啥也做不了。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守住自己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国家的那个大梦想。
抗战一打响,冯家遇的油漆厂就碰到了大麻烦。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给堵了,油漆厂需要的原料进不来。为了让厂子能继续开下去,冯家遇不得已开始卖家里的东西,想尽办法撑着。
当他碰到最大麻烦那会儿,有个名叫王克敏的家伙找上门来了。
王克敏以前是在北洋政府那边做事的。等抗日战争一打响,他就跟北洋政府断了关系,转身投靠了日本人,干起了汉奸的勾当。
他想要增强自己的力量,于是去找冯家遇,打算劝说冯家遇跟他一起帮日本人做事。冯家遇一听到这事儿,直接就不见客了,王克敏想找他也找不到。
之后,王克敏一趟又一趟地往冯家遇那儿跑,一门心思想让他出山当官。冯家遇实在躲不开了,干脆就想了个招儿,往自己脸上抹了些胆汁水,装出一副病得快要不行了的模样,想把王克敏给糊弄过去。
那时候,冯家遇掌管的公司处境相当棘手,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一旦他点头去当官,起码能免去为原材料运输犯难的烦恼。
不过冯家遇是个例外,他不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还坚持让家人和后辈都遵循同样的高标准。
冯家遇有6个儿子和7个女儿,他对孩子们管教得很严。
冯家遇的几个娃,等他们明白事理后,他就给请了先生,教他们读《四书五经》。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他又送他们去燕京、辅仁还有南开大学继续深造。
在冯家,他们立下了三条规矩,给后代子孙立下行为准则。第一条就是,不能在外国人的地盘上买房子,找他们当靠山;第二条呢,就是不允许去国外读书,也不能和外国人结婚;第三条更简单,就是不能戴钻石戒指。
不让佩戴钻石戒指的原因,是因为在民国时期,钻石价格高昂得惊人,而且全部得靠从国外买进。冯家遇提出这样的规矩,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他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1953年,冯家遇离开了人世。虽然他心中那份通过实业报效国家的梦想没能成真,但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看到了咱们伟大民族又一次踏上了复兴的道路。
【历经风霜的家族】
老一辈的人常讲:有钱难传三代,这话还真有几分在理。你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家族里头一开始富裕起来,到了后辈手里,那财富往往就难保住了。不是说后辈们不中用,就是各种因素掺和在一起,让家业难以长久昌盛。所以说,这“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冯家遇活着那会儿,攒下的那些钱财,对后代子孙来说,其实没起到啥真正管用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冯巩因为是冯国璋的后人,光是这一点,就老是被人说三道四。冯巩的爸爸冯海岗,在年轻的时候,还曾经在国民党的北京分部干过活儿,有那么一段日子。
冯海岗打小就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是辅仁大学出来的高材生。但冯家遇一走,冯海岗的命运就转了个弯,他跑到建筑工地上干起了泥瓦匠的活儿。
后来,因为冯海岗祖辈的事情,他被遣返回老家进行劳动改造,那时候他没有收入,全家都靠着老婆刘益素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生活。所以,冯巩小时候的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
原本,这一家人还能在老祖宗传下来的大宅子里生活,但之后,家里人商量着把这老宅捐给了国家。这样一来,他们就没了安身之所,只好挤进了一个只有12平米的小房间。
冯巩是他们家的老三,他爸因为家里的事儿被送回老家了,家里就靠他妈一个月79块钱的工资撑着。这79块钱,还得分成好几份来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每个月,老妈都会固定给老爸汇过去20大洋。家里的房租开销是15块,此外还得匀出一些给乡下的几个弟妹。加上家里还有个卧床不起的叔叔需要照顾,把这些都刨去后,剩下的那点子钱,才是冯巩、他哥哥还有老妈三人的生活开支。
后来,冯巩心里老惦记着早点去干活,给家里帮把手,这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太穷闹的。加上他老爹是冯国璋,冯巩在学校那会儿,经常被同学们拿来说笑。
情况最差那会儿,冯巩一家连起码的尊重都捞不着。他小时候有个当兵的梦想,可惜因为家里的背景问题,这梦想愣是没能实现,最后只能去机械厂,干起了钳工的活儿。
1973年的时候,冯巩拜了马季为师,踏上了学说相声的路子,名气也就这么一点点攒了起来。
听说这事儿后,沈阳军区的头头们动了心思,琢磨着把冯巩和刘伟请过来,让他俩在军区里当文艺兵。
工厂方面不肯松手,就拒绝了沈阳军区的请求,这样一来,冯巩的参军愿望又落空了。
尽管没当上兵,但他的名声却日益响亮,这事儿传到了侯耀文耳朵里,他特地赶到天津来现场看他的表演。
回到家后,侯耀文就开始琢磨怎么把冯巩弄到铁路文工团去。他经过一番商量,工厂那边最终点了头,同意了侯耀文的提议。这样,冯巩就跟着侯耀文,一块儿到了北京。
冯巩是个天生的逗乐高手,他常跟着铁路文工团到处跑演出。一有空儿,他就埋头创作笑话段子。
他创作的笑话都很接地气,而且冯巩天生一副笑脸,特别逗乐,不管走到哪儿都特别有人缘。
1986年的时候,春晚的大当家黄一鹤跑到全国到处去看才艺,想挖点宝贝回来。当他瞅见冯巩的表演后,立马心里就有了数,决定要让冯巩在大年三十晚上给全国观众露一手。
他和老搭档刘伟一起弄了个相声,叫《虎年聊虎》。演完之后,全国的观众朋友都记住了这个高高大大、挺喜庆的冯巩。
这一年,冯巩已经迈入了三十岁的大门。
从那以后的32个春节晚会,冯巩几乎都露面了,而且他每次都会说那句:我可是真想你们啊!
从冯国璋到冯巩,这说的是一个家族上百年的起起落落。想当年,冯家那可是响当当的军阀世家,风光无限。可如今呢,这一切都成了历史书里的旧影像,冯家人也回归到了平头百姓的生活。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