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煤的“产业唐人街”,在中亚地区完成落地。
3月13日,陕煤集团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中大产业园区,实现首家外部企业“东风汽车组装公司”的成功入驻。
金融棒棒糖兴趣点在于此种“组团”,为陕企出海打下了新模式。
炼油厂裂变:耐心换得真心中大产业园区并非新项目。
项目前身为中大炼油厂,最初由陕西民营企业家姚高民旗下的陕西大德投资集团创办,并于2008年开始建设。项目地点位于吉尔吉斯斯坦,规划占地350公顷 (约5200亩),项目总投资约4.5亿美元,是吉尔吉斯斯坦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炼油项目,如果达到设计产能,其年产值可达约年均营收可达40亿元,净利润为14亿元左右。
这里插入一条背景:海外项目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不仅建设条件十分艰苦,面临的情况也相当复杂,因此企业出海更考验领导者的魄力与毅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姚高民:行走在“一带一路”的企业家》一文。

陕煤集团的介入是在2012年,其以54%的控股权与大德投资创始人成立合资公司,从大德投资手中接下炼油厂的建设主体——中大中国石油公司,这也是陕煤的第一个原油冶炼项目。
自此中大炼油厂建设进入“国民同进”时代。
2014年中大炼油厂初步建成投产,2024年陕煤再次筹划二期升级项目,总投资11.6亿元。相关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中大石油累计为吉缴纳超8.38亿元人民币,提供了250万吨成品油,成为陕煤最成功的海外项目之一。
东风汽车入驻的中大产业园区就立于陕煤对中大炼油厂项目多年的基础建设上。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中大产业园区面积约140公顷,是项目整体规划的40%。主要目标就是依靠陕煤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土地资源和多年来积累的要素资源,结合当地的政策支持,引进国内优质企业入驻,东风汽车由此成为第一家入驻的企业。
当然如果仅是税收上的积累,恐怕不足吸引其他中企入局,这就要提及陕煤在长达13年的过程中所秉持的“本土化战略”。

一是公司员工的本土化。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要的困难是本地居民基础教育以及产业经验的问题,因为之前吉尔吉斯斯坦没有石油工业自然没有熟练工人,员工培养基本要从“0”开始,为此陕煤只能采用一个中国员工带一名本土员工的方式稳步培养,此外还选择部分当地青年去国内大学培训,定向培养人才。
公开报道中,中大石油使用本地员工共有800多人,是外国企业在吉尔吉斯使用本地员工最多的企业,间接解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个。
二是产业本土化。除去炼油厂本身外,陕煤同步在吉建立80多个加油站,在当地构建完整产业链,这也使得工厂产能几乎均在当地完成消化,这部分占到吉成品油市场的三分之一,对当地能源稳定供应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陕煤与当地居民形成的“企民鱼水情”:民宅失火,公司的消防站帮忙灭火;车翻了,公司吊车协助;路很烂,公司尽可能帮忙修路……
显然,与当地社区友好互动以及文化风俗的深度融合,为中大从单纯的炼油厂扩展至产业园区,“好公司”的声誉提供了重要支撑。
东风为何而来:中亚机遇基于陕煤的积累以及培育,湖北东风选择进入园区亦有其自身业务考量。
虽然在有限的新闻报道中,尚未明确东风汽车所建组装厂系商用车还是乘用车,不过综合多方信息看我们认为大概率是商用车产能,因为与组装厂同步落地的还有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商用车4S店以及商用车中亚区域营销中心。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2024年东风汽车在邻国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经销点,用于推销东风汽车的商用车品牌:DONGFENG GX、KL牵引车和KC自卸车等,未来其货源或许也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组装厂。
确定为商用车产能后,东风汽车看中中亚的原因一目了然,就是瞄准其快速增长的市场。
根据国内的经验看,汽车的销售增速与经济增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与商用车的正向关系更为明显。为此金融棒棒糖统计了2009年—2019年国内GDP增速与商用车增速的数据变化,除去2013年因为国Ⅳ排放标准实施,从而带动车辆置换需求外,其余年份两者均呈现正相关。

就此再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况。
尽管经济体量不大但该国增长动能强劲。根据该国驻华大使馆披露的数据看,2024年吉GDP总量约合172.4亿美元,在中亚五国中位居第四,同比却增长9%,GDP增速位居第一。

细节数据上,吉尔吉斯斯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9.8%、52.1%,均高于本身的GDP增速。
除去本身工业需求创造出的市场需求外,中资企业频繁落地的投资项目亦会产生大量的市场需求。
作为吉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中国企业2024年1-9月对吉投资2.21亿美元,同比增长40.3%。另外我们注意到仅2025年以来就有多个中国企业在该国落地投资项目。
2月中国 “太阳能公司” 宣布将投建一座 250 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投资额高达 2.3 亿美元;深圳能源集团计划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建设和投产一座装机容量为300兆瓦的风力发电厂;3月湖南军信环保股份计划在奥什市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国路桥计划将负责玛纳斯机场和奥什机场升级改造工作……

当然中企之所以对吉热情高涨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就是横跨20余年的中吉乌铁路项目的重启。
对重要参与国的吉尔吉斯斯坦,该项目带来的改变是全局性的。于内铁路的开通将完善吉尔吉斯斯坦的铁路网络,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于外吉尔吉斯斯坦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货物枢纽,其横截面肯定是整个中亚。
关于中吉乌铁路的最新消息是,项目计划于2025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工期6年。
新版“唐人街”:集群效应对于唐人街各位读者都很熟悉了,对应来看陕煤的中大产业园吸引国内企业在他国落地生根,进而形成一个中资企业聚集区,又何尝不是在建设“产业唐人街”?
更为形象的理解是,陕煤就类似于电影《唐探1900》中白轩龄(周润发饰)一角,在国外经过多年打拼,等站稳脚跟后又开始接纳家乡来的兄弟,实现共赢。

当然,与电影中“洗衣服”、“做早餐”的唐人街服务不同,陕西企业已经走过低附加值阶段,并着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写下自己的商业故事。对此,金融棒棒糖梳理了目前几种主要方式:
1:基于内地的出口方式:贸易项下就是将自家的产品卖出去,无论是从早期的卖纺织品还是如今的汽车出口,这是支撑陕西对外贸易的基础。服务项下则是劳务输出,前期代表性案例是1982年陕西纺织工业总公司的178名员工前往伊拉克,现在则是大量的陕建工人承建海外项目。
但最大的亮点还是“新三样”崛起。(详见《陕西外贸异动:外资重回50%与“新三样”分化》)

2:基于异国的全球化投资阶段:这是重大变化的拐点,也是国际化的起点。其形态之一是陕西企业直接在国外投资建厂,例如陕汽在阿尔及利亚建立了本地化组装工厂,法士特在泰国建设变速器加工厂等。形态之二是新型服务业输出,例如西安地铁拿下波哥大第一条地铁线路的“20年运营”权。详见《39亿美元!西安地铁“中标”哥伦比亚首条地铁》,整体出现了升级预期。
3:谋求掌握全球一流技术阶段:这一期间的案例主要是陕企开始并购国外技术龙头,既要市场又要技术。例如陕鼓动力(601369)并购捷克的汽轮机的主要制造商;炬光科技(688167)出国顺利并购瑞士SUSS MicroOptics SA。
但与外资动不动“雪藏中国品牌”不同,基于“合则两利”的中式传统文化,基于“避免零和博弈”的现代商业理念,陕西企业在技术收购上保持了巨大的善意,例如炬光科技在第一时间就外籍员工进行了股权激励。
行为至此,金融棒棒糖想要说明的核心点是,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之下,陕西企业凭借着产业优势以及敦厚性格,正以上述三种方式融合式推进。而今日对陕煤“产业唐人街”的观察,则让我们看到了重要迭代,即“中资集群”或许成为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