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的路上,为何要与老师“并肩”?(转给家长)

锦囊课程 2025-04-25 20:31:41

01

卢梭说:

“植物靠栽培,人的成长靠教育。”

孩子成长的路上。

老师和家长,就像园丁手中的两把剪刀,相互配合才能修剪出挺拔的枝干。

但现实生活中呢?

这两把剪刀,常常朝着不同方向用力。

家长对老师不理解,拒绝与老师沟通,结果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也走进了同样的误区。

不妨听听老师的心里话,将会对孩子的学习,甚至是人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02

朋友曾吐槽说:

“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竟然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

于是她,怒气冲冲地找校长理论。

当知道了结果,朋友方才发现,原来自己错过了老师。

原因在于,孩子多次未完成作业。

但朋友并未放在心上,即便老师提醒过,她也感觉无所谓。

最终导致,孩子考试成绩很差。

老师也有赌气的成分,于是在家长群里提醒她,要关注孩子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

如果家校不能同步,就容易产生许多看不见的误解。

当家长和老师,陷入“你错我对”的猜疑中,最受伤的永远是夹在中间的孩子。

03

当孩子走进校园。

关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再也不用管了吗?

很显然,并非如此。

但许多家长,往往有“甩手掌柜”的潜意识。

当老师问及孩子的作业,家长就容易上头,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责任。

殊不知,真正负责的家长。

即便老师不提醒,他们也会抽出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中。

陶行知先生说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从家长和老师心里发出来的。”

由此可见,真正的负责是自发的行为。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做“甩手掌柜”,而是要主动关注孩子。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做好引导。

04

不可否认:

聪明的家长,会主动与老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当然还有一些家长。

不知道为何,他们总是怀着敌意,认为老师会针对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举个例子来说:

有一位学生,被同学取外号。

当他的妈妈知道后,直接冲到了教室里质问班主任。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孩子,先给同学起了绰号,导致玩笑变成了矛盾。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醒我们: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智慧。”

遇到问题的时候。

家长不能老师替孩子“喊冤”,不妨将解决的方式交给孩子。

这样做的结果,既不会影响孩子同学的情谊,也不会误解老师的判断和行为。

05

无论何时。

家长都要意识到,老师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教育人员。

关于孩子的成长规律。

老师往往有更加专业的观点,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更好地成长。

做聪明的家长,不要对老师怀有敌意。

而是应该,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多与老师互动。

引导孩子的路上,为何要与老师“并肩”?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真正理解。

同时,大家可以试试3个“同步键”:

①和老师经常通话,别等成绩单发下来才责怪老师。

②定期和孩子“角色互换”,你当学生让他当老师。

③心里有个“成长记录本”,记录老师的反馈和家庭的观察。

通过这样的方式。

有助于家长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老师,做到家校同步。

06

蒙台梭利说过:

"儿童,是成人之父。"

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里,家长和老师何尝不是互相启迪的同伴呢?

放下戒备,打开心门!

这场爱的接力赛,才能跑得更稳更远。

与万千父母共勉,转给家长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