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
依旧有很多同学,渴望“快乐教育”。
而事实上呢?
无论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吃透公式定理,都需要大家吃一定的苦头。
某种意义上来说:
吃得了学习的苦头,方能尝到成绩突破的甜头。
尤其是初中三年里。
同学们处于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以,同学们请牢记:
“你背不下来的书,总有人能背下来;你偷懒的时光,终会成为未来的深渊。”
而初中阶段吃苦,一辈子都会“受补”。
01
读书的苦,是最轻的苦
学习的路上。
往往伴随着,数不尽的考验。
比如,在摸索中寻找方法,每天都要早出晚归,突如其来的摸底考试……
这些考验,会让一些同学压力很大。
如果你处于这样的情况,请记住巴尔扎克的一句话:
“苦难,是人生的导师。”
这一生,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的挑战。
迎难而上的人,才是最终破局之人,才能奔赴自己想要的成功。
而读书付出的努力,往往最容易改变人生的方向。
做聪明的初中生,请看清这样的事实:
①今天多刷一道题,明天考场上就能多拿分。
②现在努力提升学历,将来的求职简历才会丰富多彩。
吃得了学习的苦头。
同学们终有一天,会尝到更多生活的甜头。
02
坚持的苦,是蜕变之路
俗话说得好:
“学习之路,贵在坚持。”
有心的家长和老师,很容易会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无法突破,多半缺乏足够的毅力。
“坚持”二字,是蜕变的前提。
如同梅茵所说的那样: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织其中一根线,最后无法弄断它。”
如果你还无法意识到坚持的意义?
请看看心理学上的“棉花糖实验”:
能忍住15分钟不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成功率更高。
坚持看似是一种忍耐的能力。
而实际上,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能力,为目标放弃短期诱惑的决断力。
做到“坚持”的学生,才能在时间的见证之下,从量变转为质变,最终遇到更好的自己。
03
责任的苦,是成长加速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让孩子动手实践,吃苦受累,才能培养意志力。”
可实际操作中。
很多父母却以为,让孩子吃剩饭、去搬砖才算是吃苦。
殊不知,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吃责任的苦。
比如,让孩子打扫卫生。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
责任的本质,是让孩子意识到:
①房间乱了要自己收拾,没人替你买单。
②成绩崩了得调整计划,抱怨解决不了问题。
③承诺的事情无法兑现,信任会像碎玻璃再也拼不回来。
当孩子主动吃责任的苦头。
他们将会因此而受益,而这种品质也将带着孩子走得更远。
04
吃苦≠自虐,拒绝伪勤奋
怎样才算吃苦呢?
做聪明的同学,还要拒绝“没苦硬吃”的伪勤奋情况。
比如这几种现象,就属于伪勤奋:
①盲目熬夜。
晚饭后不学习,到了半夜才想起来拿书本。
②形式主义。
笔记本做得很整齐,错题本也坚持记录,可从来不去翻看。
③重复劳动。
记知识点的时候,习惯死记硬背。结果频繁遗忘,然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记忆。
同学们要知道:
真正的吃苦,不是自我感动式的苦修。
而是需要突破眼前的舒适圈,拒绝自我内耗的行为。
05
写在最后
青春没有撤销键。
作为一名初中生,一定要认识到眼前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别在奔跑的年龄,选择了安逸。
不要在该扎根的时候,去羡慕别人的花开。
大家要吃得了当下的苦头,方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发现:之前的付出,会在某个时刻变成你人生的光芒,让你具备把握人生走向的能力。
作为家长,请为孩子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