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弥儿》中写道:
“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
为何这样认为呢?
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迎来快速成长的人生阶段。
尤其13岁过后的年龄里。
他们希望更快地成长,渴望获得家长的认可。
可亲子之间,如果缺乏了解和理解的话,很容易出现一些磕磕碰碰。
有心的家长会发现:
曾经蹦蹦跳跳奔向你的孩子,某天突然关上了房门。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意识到,不是孩子不需要爱,而是渴望家长用新的方式爱自己。
而会说这5句话的父母,总能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

01
理解的话,真正懂他
孩子考砸了。
作为家长,你会怎么说呢?
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孩子月考成绩不理想,爸爸提了一句:“别人怎么能考好?”
这句话像钉子扎在孩子的心上。
顿时,孩子的眼眶红了。
妈妈看在眼里,然后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
“我理解你的感受,一次没考好是正常的事情,咱们一起看看到底哪里失误了。”
这个时候,孩子才打开了话匣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这样说:
“看见一个人的情绪,往往是治愈的开始。”
13岁的孩子,则更需要情绪被发现和理解,希望家长真正懂自己。
就像三毛说的那样:
“心事要说给听得懂的人。”
做聪明的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妨将“你应该”变成“我懂”,更有助于和孩子达成共情。
02
尊重的话,给他选择
伴随着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个人的意识逐渐觉醒。
他们希望获得家长的认可,期待父母能听从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家长的尊重,有助于孩子更快地成长。
如果你无法理解?
不妨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某女生4岁开始,就被家长安排去学钢琴。
用她的话来说:
“从学习钢琴开始,自己就被拴在钢琴旁边,就再也没有了自由。”
13岁的某一天,女生将琴谱撕得粉碎,发誓再也不学钢琴了。
这个时候爸爸说:“这是你的选择权。”
亲子关系开始改善,女生压抑了多年的生命力才重新绽放。
蒙田在《随笔集》里这样写道:
“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才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03
支持的话,给他底气
费曼的父亲曾说:
“就算你把卡车拆了装不回去,我也会帮你买螺丝刀。”
你知道吗?
家长的支持,就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底气。
而父母的唠叨和数落,则会让孩子失去试探的勇气,从而选择停滞不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孩子的安全感,是成长的基石,会让孩子不断汲取更多的信心。”
所以,家长朋友们。
当孩子有了兴趣和目标,有了努力的方向,请多说支持的话,避免说打压的话。
04
赞赏的话,增强信心
有这样一个案例:
某教育观察节目,跟踪记录了50个家庭后发现:
家长常说赞赏的话,有助于孩子提升抗压能力,从而遇到更好的自己。
教育心理学上也认为:
父母积极的暗示,有助于重塑孩子的神经通路,让孩子更加睿智。
如果你想助力孩子成长?不妨这样做:
①多发现孩子的优秀之处,并且流露出真诚和骄傲。
②用具体的赞美,替代空泛的夸奖。
③拒绝拿别人的优点,去对比孩子的缺点。
就像达芬奇学画蛋的时候。
他的老师总会这样说:“今天的椭圆,比昨天的更接近完美。”
家长的鼓励和赞赏,将会让孩子保持优点,不断挖掘个人的潜力。

05
成长的话,聊聊未来
跨过青春期的门槛。
孩子们渴望成长,对未来有着很多的幻想。
但受限于认知。
他们难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甚至会因此走错了路。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走出误区,并且找准个人发展的方向了。
东京大学一项调查显示:
常参与家庭未来谈话的孩子,目标感指数往往会更高。
家长要明白:与孩子聊聊人生的规划,这是一种播种希望的行为。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去见识不同的职业。
在家庭生活中,时常进行一些“围炉夜话”,让孩子从你的经历中看到成长的意义。
06
写在最后
跨过13岁的门槛。
孩子最渴望家长说以上这5句话,那么,你做到了吗?
青春期的孩子,是等待破茧的蝶。
他们需要成长的信心,需要父母的尊重与认可。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
那么从今天开始,不妨试着把这些话种进日常的对话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