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参政员章士钊暗地给毛泽东写了一个“走”字。
毛主席会心一笑,说道:“既然已经来了,为了和平,就不能临阵脱逃。”
听此,章士钊再次打量起毛主席来,心里感叹道:时隔多年,润之还是那个忧国忧民的青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内矛盾升为主要矛盾。
狼子野心的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在表面上,他向共产党提出了“谈判”的和平方针;在暗地里,他马不停蹄地为开战做准备。
刚刚从战争的泥沼中挣扎出来的中国民众对和平的呼声极大,为了顺应民意,共产党选择和国民党和谈。所以,以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冒险前往重庆。
8月28日,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行人乘坐的飞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着陆。国民党为了表达和谈的诚意,要求重要官员都在机场上接机,其中就有章士钊。
之前因为政治派别的不同,毛主席和章士钊已经阔别了25年。章士钊不确定毛主席是否还记得他,但是,他依旧站在人群中翘首以盼,为的就是希望毛主席一下飞机能够注意到自己。如他所愿,毛主席还记得他并亲切地问候他:“行老,许久不见,身体还好!”
章士钊见毛主席还记得自己,受宠若惊,连声说道:“好好。润之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毛主席谦虚地回复道:“哪里?行老夸奖了。”
见面的稍后寒暄之后,毛主席一行人就被带到了住处,为接下来的和平谈判做准备。
可是,蒋介石要想一家独大,导致后续的谈判举步维艰。
9月3日,毛主席抽空去桂园见了一下章士钊,章士钊对毛主席这个后生相当敬佩,更不愿看他身陷囹圄,便将他知道的所有情况和盘托出。
“润之,你不该来这一趟的,老蒋根本就没有和谈的诚意。”章士钊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一点我们看出来了,只是面对当局,国共和平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毛主席说道。
随后,素来谦虚的毛主席向章士钊请教道:“不知道行老有何高见?”
章士钊深思过后,便在毛主席的手心写了一个“走”字。
毛主席会心一笑,说道:“既然已经来了,为了和平,就不能临阵脱逃。”
章士钊听此,老眼含泪地说道:“润之呀!有你在,中国就还有希望。”
和章士钊片刻的闲聊之后,毛主席就返回了住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经过国共双方的斡旋,最后达成共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谈判桌上隆重地签下了《双十协定》。
完成谈判的任务之后,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行人返回延安。得知毛主席等人安全离开重庆后,章士钊的心里终于舒坦了。
正如章士钊所说的那样,老蒋并没有和谈的诚意。《双十协定》签订后出现的表面和平没有持续多久,老蒋就将《双十协定》撕毁并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发起攻势,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
后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被迫撤到台湾,解放战争取得圆满胜利。
正当曾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的章士钊准备从政界隐退下来时,毛主席不愿行老的才能被埋没,在他的极力推荐下,章士钊成功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这不免让人心生疑虑,毛主席为什么这么看重章士钊呢?他和章士钊是如何解下深厚情谊的?
二、 雪中送炭为挚友说到这儿,咱们很难不提起一个人,此人就是杨昌济,他是毛主席的岳父更是德高望重的恩师。
杨昌济同章士钊是多年的好友,当时,毛主席只是个图书管理员,而章士钊早已是护法军中的秘书长了。两人身份悬殊,然而,杨昌济格外看重毛主席,经过杨昌济的介绍,毛主席便同章士钊详实。
比毛主席年长12岁的章士钊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更是大胆断定毛主席这个后生以后定有很大的作为。对毛主席的赞赏,使他后来成为毛主席和杨开慧婚姻的助推人。
其实,杨昌济知道毛主席和自己的女儿杨开慧互生情意,而且他也很看好毛主席,可是,他在婚姻一事上有点徘徊不定。
一来,是因为毛主席和自己女儿杨开慧的年龄差,二来,是毛主席注定是要做大事情的人,他心疼女儿跟了毛主席会吃苦。
杨昌济思来想去,便找来了挚友章士钊来商议。章士钊听此,连忙贺道:“润之乃旷世之才呀!恭喜华生兄了。”
随后,杨昌济就说出了他的顾虑。章士钊笑了笑,说道:“华生兄,这可就是你的不对了。自由恋爱可不兴包办婚姻,你为女儿好,可是,你也得过问一下女儿的意愿呀!”
章士钊一语点醒了杨昌济,杨昌济最终决定把女儿杨开慧嫁于毛主席。不过令人难过的是,作为父亲的杨昌济并没有等到女儿的婚礼,他在婚礼不久前就染病去世。
没了杨昌济从中的维持,毛主席和章士钊这两个惺惺相惜的能人依旧保持着很好的交情。
在近代,西方政体和思想让人心驰神往。反观中国,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民生凋敝。国内的有志之士为了实现救国理想,纷纷前往海外留学,企图从中寻找到救国救民的良药。
“五四”时期,在中国兴起了一股“赴法”热,大批青年前去法国留学。而毛主席所在的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是当地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力量。
1918年8月,毛主席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北京。在恩师杨昌济的帮助下,蔡元培和李石曾同意为湖南青年开三个“留法预备班”。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就剩下最让人头疼的经费。
当时,毛主席的薪水一个月才八块,而青年们赴法留学的费用堪比天高,竟需五百多块,就算毛主席不吃不喝五六年才能攒到。可是,救国事宜刻不容缓,毛主席鼓起勇气,去找恩师在世时给他介绍的章士钊借钱。
彼时章士钊和毛主席都滞留在上海,他见毛主席来见他,很是惊讶!但是,经毛主席解释来由时,章士钊果断答应了毛主席,并用他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声望迅速为毛主席筹到了两万银元。
解决了经费问题,毛主席顺利地去法国留学了。经此一事,毛主席打心底感谢章士钊,在临别之时,毛主席同章士钊承诺:“行严先生,感谢你的帮助,这钱日后我会还给你的。”
章士钊笑了笑,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因为这些钱都是募捐来的,没有债主,就不需要毛主席还了。
即便如此,毛主席依旧把这笔钱记在心里,隔了四十多年,有能力的毛主席才开始他的“还款计划”。
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963年12月,毛主席在七十大寿的时候破例办了几桌酒席。除了亲属之外,他还特别邀请了程潜、叶恭绰、王季范和章士钊四位湖南老乡前来赴这场家宴。
当时的章士钊已经八十有余了,年迈的他在女儿的陪伴下前往寿宴。章士钊的女儿名叫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职。
其实,章含之并不是他的亲生女儿,而是一位军阀公子的私生子。章士钊见她可怜,便将她收留,养在自己膝下。
章士钊视章含之如己出,在章含之对他产生误会时,他依旧不怪她。后来,经过毛主席的开导,父女二人的心结才慢慢解开。
在寿宴上,看到章含之的毛主席想起了自己之前落下的英语,于是便跟章含之说:“含之,听说你现在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可有兴趣来当我的英语老师呀?”
章含之听此,觉得受宠若惊,说道:“主席,您别开玩笑了,我怎么能当你的老师呢?”
毛主席一听,很严肃地说:“我没有开玩笑哦!我诚挚地邀请你来当我的英语老师。”
章含之见状,一时拿不定主意。在旁的章士钊连忙解围:“好好,主席需要含之来,说一声就好了。”
毛主席笑着说道:“好,就这么说好了。”
几天之后,毛主席秘书把电话打到了章家,询问章含之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给毛主席授课。章含之这下子才知道毛主席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她回复说“什么时候都可以”。很快,章含之去当了毛主席的英语老师。
1964年的一天,章含之正在给毛主席上课。她见毛主席在上课期间总是揉太阳穴,章含之知道毛主席累了,便提议休息一会儿。
毛主席点头同意,并叫章含之陪他出去走走,提提精神。两人在散步的时候,毛主席对章含之说:“我还欠你父亲一笔钱呢,得还!”
章含之听此,很是惊愕,因为她无法想到主席怎么会向自己父亲借钱呢?毛主席看出了她的疑虑,便把借钱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同章含之说了出来。
章含之听后,认为这是募捐来的钱,不算是从她父亲那借来的,并跟毛主席说她父亲是不会接受的。
毛主席感叹道:“行老一生无钱,又爱管事,我只想用我的一点钱来帮助他,还债这个是我想的最好理由。”
章含之见毛主席对自己的父亲用心良苦,甚是感动。她表示自己回家会同父亲说的。
回到家后,章含之同父亲提起毛主席要还款这件事,章士钊说:“这不是我的钱,不用还。”
章含之无奈之下,只好同章士钊说了毛主席的原话:这是通知,不是商量。章士钊一时被毛主席的“霸道”弄得哭笑不得。
几日后,毛主席的秘书给章士钊送来了两千块钱,并同章士钊说明了毛主席的原话:每年初二送来两千块钱,直至送满两万块钱为止。
这一送,就送了十年。到1973年春节,毛主席一如既往地问秘书给章士钊送钱了吗?秘书摇头,并向毛主席说了他十年前说的原话。
毛主席笑道:“怪我没说清楚,前面还的是本金,现在开始还利息了。太久了,这利息我也算不清楚了,行老在一日就还一日吧。”随后,秘书就把钱送到章家。
遗憾的是,只持续了一年,1973年7月,章士钊在香港因病去世。消息传回北京,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悲痛,他没想到这位多年的好友就此阴阳两隔。
毛主席和章士钊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是无论政治派别的挚友,用毛主席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待朋友,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