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医院病房内,周恩来总理的心电图显示为一条平直的线。此时,守在床边的工作人员终于意识到,这位深受爱戴的领导人已经永远地告别了他深爱的国家和人民。
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冲到他的遗体旁,痛哭失声,不断呼唤他的名字。她用颤抖的手轻抚周恩来的脸庞,最后亲吻了他的额头,悲痛欲绝地喊道:“恩来!恩来!你就这样离开了……”
【周恩来: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吧】
在众人的安慰声中,邓颖超的心情逐渐平复了一些。这时,护士上前,轻轻地将一条雪白的床单覆盖在周总理的身上。随后,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下,邓颖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丈夫的床边。
邓颖超被搀扶着坐在靠近门口的沙发上。尽管内心极度悲伤,她仍然强忍泪水,向在场的医务人员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不久后,多位中央高层领导前往医院,向周恩来总理的遗体致哀。邓小平和李先念率先抵达,随后其他领导人也相继到场,向这位伟大的总理表达最后的敬意。
周恩来总理因病入院后,邓颖超几乎每天都会到医院陪伴照顾。医院的工作人员都亲眼见证了她对总理的深情厚谊,大家对这对夫妇的感情既羡慕又敬重。每当邓颖超来到医院,医护人员都会微笑着向她致意,随后主动离开,为夫妻二人创造独处的空间。
1976年新年刚过,周恩来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邓颖超因此每天都很晚才能回家。有时她刚到家,医院就来电话催她回去。面对这种情况,邓颖超从不抱怨,总是立刻穿上刚脱下的衣服,迅速赶往医院。当时在邓颖超身边工作的赵炜后来回忆了这段经历。
周总理住院后,我搬到了西花厅,不再回家。组织批准后,我把正在上学的女儿也接了过来,让她和我一起住在这里。我提前跟女儿说好,如果她半夜醒来发现我不在,不用着急,我是陪邓大姐去医院看周总理了。自从周总理做完第四次手术,西花厅的气氛就变得格外紧张。邓大姐每天都要去医院,很多工作人员也住在这里,连司机都不能回家,大家的心都悬着。
赵炜观察到这些迹象后,心中不禁一沉,觉得事情不太对劲,这表明周总理的健康状况已经相当糟糕了。
1976年1月5日,医疗团队为周恩来实施了又一次重大手术。自1974年6月住院以来,这已经是他经历的第六次大型手术。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手术成为了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最后一场医疗救治。手术的时间节点与周总理的健康状况,都显示出这位国家领导人正在经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这次手术不仅是他医疗史上的重要节点,更是他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
那天,邓颖超一整天都守在医院,陪在丈夫周恩来身边,直到他手术结束,病情趋于平稳,她才在众人的劝说下离开。等她到家时,已经接近午夜了。
邓颖超刚到家,外套一脱,沙发还没坐热乎,医院的电话就追来了,催她立刻赶过去。赵炜后来回忆了这件事。
医院来电语气急切,这一刻我深刻意识到,周总理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
接到电话后,邓颖超立刻起身,迅速穿上外衣,强打精神赶往医院照料她的丈夫。
医护人员看到邓颖超劳累的样子,心里特别不忍,纷纷劝她:“大姐,您先休息一下吧,有什么事情我们来做就行!”邓颖超感受到他们的关心,诚恳地回应:“谢谢大家的好意!但总理需要我在身边,这样他才能更踏实。”
周恩来总理在病榻旁对医生说道:“我的病情已经明确,无需再让专家们耗费精力。他们应当去救治那些更急需帮助的患者。我希望能回家继续治疗……毕竟离开已经两年有余,实在渴望重返故土。”
听完周恩来的话,医生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劝他安心接受治疗,别总想着出院的事。周恩来听后,便没再提回家的事。他一向自律,明白自己的要求会让医护人员为难,于是主动放弃了回家的想法。
据赵炜回忆,那段日子邓颖超日复一日地悉心照料丈夫,即使身体已经十分疲惫,也从未松懈。
那段时光,无论昼夜,我内心始终充满焦虑。每当电话响起,我就担心是医院打来的。平时只要有人提到医院,我的心跳就会加速,生怕电话那头传来“总理病危”的消息。
1月7日,周总理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呼吸变得极其微弱,持续处于昏迷中。医疗团队和护理人员全天候守在病房,随时准备进行紧急救治。邓颖超对此深感忧虑,但在医生的建议下,最终选择回家稍作休息。
深夜11点,周恩来总理从昏迷中苏醒,一睁眼就看到吴阶平医生守在床边。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边已经没什么事了。你们去照顾其他病人吧,他们更需要你们的帮助……”
周恩来总理的一番话让吴阶平医生深受触动。看到总理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依然心系他人,吴阶平忍不住热泪盈眶。
周恩来总理讲完话后,目光始终望向门口,仿佛在等待或寻找某人。值班医生见状,关切地询问:“总理,您是在找大姐吗?她已经离开了。”
医生话音刚落,周恩来总理微微摇了摇头,示意自己并无大碍。然而,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周总理心里放不下邓颖超,急切地想要见到她。
考虑到邓颖超连续多日在医院陪伴,体力严重透支,工作人员决定不打扰她,没有拨打电话。
深夜时分,时钟指向了午夜12点,周恩来总理依然未能入眠。他双眼凝视着周围的一切,静静地观察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物品。
当时,张树迎和高振普等人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看到总理似乎状态有所改善,他们感到十分欣慰。但与此同时,医生们却神情凝重,没有表现出任何乐观的迹象。
那天晚上,邓颖超终于能在家里过夜了,这是元旦后她第一次完整地待在家里。原因很简单,医院那边没给她打电话。
1月8日清晨,邓颖超醒来时觉得身体异常疲惫,于是让赵炜联系医院,询问周恩来总理的病情。
电话那头,值班人员告诉赵炜:“总理昨晚你们离开后,状态还算稳定,但有点反常。他眼睛四处张望,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我们问他有什么需要,他摇头不说话;劝他休息,他也不肯闭眼。大家都觉得挺奇怪,不过看他精神还行,今天早上病情也没啥变化。”
得知周恩来总理身体状况稳定,赵炜转达了邓颖超的指示:“邓大姐决定上午暂时不去探望,等总理有需要时再前往。”
赵炜结束通话后,立即向邓颖超汇报了周恩来总理的最新状况。听完赵炜的讲述,邓颖超心中的担忧明显减轻了。
医生进入周总理的病房后,首先查看了心电监护仪,发现数据没有明显异常。接着,他走到病床边观察周总理的情况。周总理正平躺在床上,双眼紧闭,面色暗淡,嘴唇略带青紫。他的呼吸频率较快,大约每分钟超过30次,虽然脉搏达到90多次,但跳动的力度很微弱。
基于长期临床观察,医疗团队发现周恩来总理的健康状况出现异常,随即通知了心内科和麻醉科专家进行会诊。随后,周恩来总理的私人医生吴阶平带领医疗小组迅速赶到现场。
医生走到周恩来总理身旁,解释道:“总理,您的呼吸道被浓痰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氧气无法进入,情况非常紧急。主任建议立即通过鼻腔插入一根软管,将痰液吸出,然后大量供氧,这样就能缓解症状。如果您同意这个方案,请点头或睁一下眼睛表示确认。”
片刻之后,周总理虽然依旧闭着双眼,但微微颔首示意。
在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后,医疗团队迅速展开急救,然而吸出的痰液量并不理想。与此同时,高振普紧急联系了邓颖超的住所。在通话中,他急促地催促道:“立即行动,情况紧急,请尽快赶到!”
快到医院时,赵炜想着得让邓颖超有个心理准备,于是告诉她:“小高说,情况不太乐观。”邓颖超听完,嘴唇紧闭,一言不发。
邓颖超步入走廊时,两侧早已挤满了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病房内的景象与往日大不相同,原本摆放的物品都被移走,床边堆满了急救设备。医生们正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工作。
周恩来的心电图监测数据急剧下降,初始显示为60次/分,随即骤降至40次/分,短短数秒内又跌至20次/分,最终心电活动完全消失,呈现为一条水平直线,同时他的脉搏也停止了跳动。
医生们对周恩来总理进行了约十分钟的紧急救治。随后,吴阶平与其他几位专家商议后决定:“可以结束抢救了,撤掉所有设备。”
吴阶平还没讲完,突然有人惊呼:“总理!总理!您快醒醒……”
邓颖超听到病房内的动静,心瞬间沉到了谷底,意识到自己晚了一步。她冲进房间,直接扑向周恩来的遗体,泪如雨下,不停呼唤着:“恩来,恩来……”
邓颖超颤抖着双手,轻抚周恩来的脸庞,随后深情地吻了他的额头。她悲痛欲绝,哭喊着:“恩来!恩来!你就这样离开了……”
邓颖超的哭声穿透了现场,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那种强烈和痛苦让人难以承受。她的呼喊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她的悲伤和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不需要任何修饰,就已经足够让人感受到其中的重量和深度。
【邓颖超: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
1919年,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邓颖超与周恩来在天津的学生爱国活动中初次见面。次年10月,周恩来从天津启程,奔赴上海,计划前往法国深造,探索救国之道。
得知周恩来即将前往寒冷的欧洲,邓颖超担心他受冻,特意亲手编织了一件毛衣。临行前,她将这件毛衣交到周恩来手中。周恩来在毛衣内发现了一行小字,上面写着:“愿你温暖,小超。”
周恩来接过邓颖超递来的毛衣,轻声安慰道:“别气馁,你还年轻,未来的学习机会多着。等我到了欧洲,会经常给你写信的。”
1923年,邓颖超在巴黎收到了一封信。看到熟悉的笔迹,她心里暖洋洋的。信封里装着一张明信片,画面里绿草如茵,鲜花怒放,阳光明媚。明信片上,三位金发女孩正迎着风奔跑。
邓颖超凝视着手中的明信片,内心充满温暖。当她翻转卡片,周恩来的笔迹映入眼帘:"奔向无拘无束的春天!冲破固有枷锁!勇往直前!"
这句话如同炽烈的火焰,瞬间点燃了邓颖超内心的激情。此刻,她深切感受到了周恩来传递过来的革命热忱……
情绪平复后,邓颖超提笔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询问周恩来对于成立一个先进妇女团体的看法,并委婉地探询道:"你以前不是坚持独身主义吗?现在对这个态度有所改变吗?"
很快,邓颖超收到了周恩来的答复,信中明确支持成立一个进步的妇女组织。同时,周恩来在信中也表达了对她的深厚情感。邓颖超随即回复了一封信,写道:“我们的想法一致,心灵相通,愿意携手并肩,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邓颖超后来回忆周恩来追求她的经历时提到:
有一次,他突然写信给我,急切地希望我们的关系能更进一步,明确为恋爱关系,并要求我尽快回复。我的母亲一直主张民主自由,从小她就尊重我的婚姻选择,但她也希望自己能提供一些建议。于是,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她建议我先不要急着回复,等他回来见面后再做决定。尽管母亲这么想,但周恩来同志的热情让我无法拖延,我觉得必须立即回应。最终,我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坚持了自己的婚姻自由,直接向周恩来同志表明了态度。
1925年8月8日,邓颖超与周恩来在广州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为夫妻。当时,邓颖超年仅21岁,周恩来27岁。两人从此携手共进,相互扶持,始终坚守共同的信念,相伴一生。
婚礼当天,邓颖超从天津火速赶往广州,与周恩来拍摄了结婚纪念照,随后两人共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新婚之夜。
次日清晨,周恩来因省港大罢工的紧急事务,不得不与妻子邓颖超分别。面对丈夫的忙碌,邓颖超显得格外理解与支持。她坚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与心爱的人在一起,那就是家的所在。这种坚定的信念,不仅体现了她对周恩来工作的支持,也反映了她对两人关系的深厚信任。邓颖超的态度,无疑是那个时代女性坚强与独立的缩影,她的言行,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1926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在汕头庆祝了他们婚后的首个周年纪念。九年后,1935年10月,他们共同经历了长征的艰苦考验,最终在陕北的瓦窑堡拍摄了一张疲惫但坚定的合影。
1938年,邓颖超和周恩来在武汉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在荷兰友人伊文思送给八路军的摄影机前拍摄的,成为了两人深厚感情的见证。
1939年5月,重庆红岩的八路军办事处遭遇了日军的空袭。事后,邓颖超和周恩来在办事处门口拍摄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场景,也成为了那个特殊时刻的见证。
1943年7月10日,毛泽东同时收到两份邀请函。一份来自延安马列学院,另一份由中共中央党校发出。这两份函件的目的相同,都是请求毛泽东前往进行专题演讲。
毛泽东在自己的窑洞里对周恩来说:“恩来,你刚从后方回来,大家对当前局势都很关心,你帮我跑一趟,给大家讲讲情况吧。”周恩来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延安期间,周恩来因坠马导致手臂受伤,邓颖超对此深感忧虑。由于当地医疗资源有限,周恩来的肘部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手臂只能保持弯曲姿势。
在毛主席的关心和安排下,邓颖超陪同周恩来前往苏联接受治疗。在此期间,两人拍摄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他们的亲密关系,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见证。
1940年8月8日,正值邓颖超与周恩来结婚15周年之际,两人在重庆拍摄了一张纪念照片。这一天被称为“水晶婚”,象征着他们婚姻的坚固与透明。照片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幸福时刻,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明确表示邓颖超不应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出于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邓颖超此后不再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尽管如此,她对丈夫的关心始终如一,曾写信叮嘱道:"务必保证充足睡眠,控制饮酒,勤洗澡,这些是我最挂念的,回来后我会亲自检查!"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在他患病期间,邓颖超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为周总理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
1988年春天,邓颖超望着院子里绽放的海棠花,不禁回忆起与周恩来共同度过的51年岁月,深情地创作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她在文章中表达了深切的思念,用文字记录了那段珍贵的回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西花厅的海棠再次绽放。然而,欣赏这美景的主人已离世十二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你一直钟爱海棠花,解放初期偶然发现这个开满海棠的院子,便深深爱上了这里,决定在此定居。你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六年,而我已经住了三十八年,比你还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