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现在的茅台是日进斗金,但在1962年至1977年间曾连续16年亏损。直到第一代掌门人周高廉任厂长,推行经济责任制后才扭亏为盈。革新的措施包括整顿厂区的环境,具体就是先从拆除猪圈开始的。你没看错,茅台确实养过猪。

80年代末期,白酒市场极度疲软,茅台酒滞销严重。据说,当年一些媒体上冒出了“茅台酒开始摆地摊了”、“茅台酒上门推销”等报道。
到了1998年,彼时的茅台尚依赖计划经济的销售体制,结果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大半年时间只完成了全年销售计划的30%,茅台的销售体系也就是在此背景下创立的。从此,掌门人也成了销售员,在各地的白酒研讨会、订货会上,无论是遇到消费者还是经销商,有机会都会上去敬一杯茅台酒。

最近的一个危机是发生在2013年,受“三公消费”等政策的影响,53度飞天茅台曾一度跌破了指导价,每卖出一瓶,经销商还要亏100元甚至更多。
而今年,似乎又迎来了茅台的第五次危机,行情直线下跌。本次危机,茅台还能化解吗?
茅台周期不光是经济周期的反映,茅台供给侧也有内生性矛盾。这种矛盾不是产能扩张,而是非理性提价。正常来说出厂价应跟随零售价(或一批价)调整,但白酒行业出厂价有“易涨难跌”特性。

在零售价上行期、经销商利润充足时,厂商提价无可厚非,然而一旦零售价出现波动,白酒厂商却又不得不弃量保价,等待下一个补库存周期,而不是像其它行业一样通过价格战出清产能。
在这几次危机中,茅台酒厂始终视经销商为“恩人”,着力呵护他们的利益。这使得企业的市场渠道经受住了考验,从而生发出强大的忠诚力量。

茅台酒与其他名酒的恩怨化解,既是共同利益的结果,也是常年市场竞合所达成的互相认同。在这一过程中,茅台酒主动退让,海阔天空,终而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行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