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也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如今一个小小的手机芯片的性能就已经优于10年前强大的台式机电脑。在这一次的移动科技发展浪潮中,也诞生出了小米、OPPO、vivo等厂商,但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台积电。
凭借领先的工艺制程加上只负责芯片代工单一领域,绝不涉足芯片设计等客户的专属领域,因此台积电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甚至连往日的电子巨头三星也被其牢牢压在身下。
台积电的崛起和大陆市场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市场需求来看,内地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以及消费电子市场,正是这股庞大的需求推动台积电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中从默默无闻的二线厂商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导体企业。同时以华为等国产厂商为代表的国产芯片企业开始崛起并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
优胜劣汰实际上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规律,在以往凭借技术领先的优势,IBM、摩托罗拉、德州仪器等厂商曾经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作为华为等后来的国产企业,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
但是在华为以10年累计研发投入9773亿元并一度成为全球研发排名第二的科技企业之后,全球的科技产业竞争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国产企业从低端开始走向高端,在利润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开始挤压高通等美企的利润。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台积电不但切断了为华为麒麟芯片的代工,其后更是选择赴美建厂。
台积电投资400亿美元修建的工厂也成为亚利桑那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国投资。(The larges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rizona histroy)。同时为了应对当地缺乏人才以及设备的困境,台积电和张忠谋更是派出3000名台积电骨干员工并打包设备送往当地,可以说为了完成亚利桑那工厂用尽了全部力气。
为什么张忠谋会做出这个选择?要知道赴美建厂使得台积电的成本上升至少3倍,同时由于人才匮乏不得不从台积电本部进行抽血,这也使得台积电的核心部门将面临更为严重的人才紧缺,从而导致台积电的业务出现大范围的延迟。
既然缺点这么多,那么台积电和张忠谋为何依然一意孤行?最为重要的就是看上了美国所推出的总额高达五百二十亿美元的《芯片法案》(Chips Act)和总拨款高达2800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通过这两个法案的补贴,台积电的运营成本将得到显著下降,同时通过更加靠近苹果、高通等客户可以使得台积电获得更多的订单。
但是没想到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开始兴建之后,美国却突然“翻脸”,对于补贴发放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包括:十年不准在大陆建设先进制程芯片工厂;接受补贴的厂商必须返还部分利润;接受补贴的厂商需要提供详细的企业运营数据,包括按晶圆类型的产能、利用率、预期晶圆良率、生产第一年的售价、每年的产量和价格上的变化。
如今台积电和张忠谋也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一方面是投资400亿美元的工厂已经动工,一边却是本来十拿九稳的补助需要付出利润、数据甚至是技术的代价才能拿到。要是当初就知道这些附加条件,想必张忠谋必然不会做出如此决策。
同时十年不准在大陆兴建先进芯片制程工厂,对于台积电而言也将是一个重大打击。要知道如今大陆已经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半导体芯片、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忽视这个市场而继续生存,而如高通更是67.1%的营收来自大陆市场。
如今难题也摆在了张忠谋的面前,一面是拿不到的补贴,一面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台积电究竟应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