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安事变一闹,蒋介石立马就把杨虎城在西北军的权力给收了,硬是把他打发到了欧洲。可杨虎城心里惦记着抗日,偷摸地跑回香港去帮忙。没想到,蒋介石又把他给抓了起来。另一边,张学良在1938年也被关了起来。一直到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走了,台湾那边才终于放了他。
1990年的时候,快90岁的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一听大陆的记者要来采访他,张学良心里头那个高兴啊,跟记者聊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事儿,那是一点都停不下来。记者问他这辈子最敬重的人是谁,张学良伸出三根手指头,直截了当地说:“有三位!”
张学良这辈子最敬重的人都有哪些呢?咱们得聊聊张学良心里那些特别敬重的大人物。他这一辈子,心里头有几个人的位置是特别重的。这些人,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要说张学良最敬重的人,那绝对得提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前辈。他们有的以智慧著称,有的以勇气闻名,还有的则是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张学良的深深敬仰。这些人,就像是他人生路上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行。总之,张学良这辈子敬重的人不少,他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贡献,让他铭记在心,时刻不忘。
【对张学良寄予厚望的孙中山先生】
1922年的时候,张作霖,也就是张学良的老爸,还有段祺瑞,他们都派了人去广东找孙中山,商量怎么攻打直系军阀这事儿。在那段时间里,孙中山也没少往张作霖家派人,送信啥的,就是为了在经济、军事这些方面能搭把手,一起合作。
那时候,张学良已经长大成人,身为张作霖最宠爱的幼子,孙中山先生的来信他基本都能第一时间看到。在回复的几封信里,张学良认真研读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慢慢开始敬仰起孙中山来。
张学良曾表达过,他特别佩服孙中山先生的那股子劲儿,就是“清朝的武力压不倒他,再难的日子也挡不住他”。他觉得,孙中山先生的那些想法,才是真能给老百姓带来福气的。所以,张学良对他老爸和孙中山的合作特别上心,还时常亲自给孙中山写信交流。
对于张学良,孙中山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在1922年9月22日孙中山回复张学良的信里,他说了“这正好跟我的想法对上号了”,这就能瞧得出来。
1923年那会儿,冯玉祥在北京搞了个大动作,变天了,他还特意去请孙中山先生来掌舵。孙中山先生一到北方,头一站就选在了张作霖的大宅子。那时候天津刚有点春天的意思,但天气还是挺冷,风嗖嗖的。听说这事儿,天津的工人们、学生们,还有老百姓,加起来有五万多人呢,都举着彩旗,浩浩荡荡地去迎接了。
孙中山坐的那条船慢悠悠地往岸边靠过来时,张学良带着他的部队还有好多行业的头面人物,一起搞了个挺热闹的欢迎活动。孙中山一踏上陆地,张学良就赶紧上前,紧紧抓着他的手,一连声地说:“孙先生,您来啦!”接着,两个人就到张园里头,坐下来好好聊了聊,气氛特别融洽。
1925年的时候,孙中山亲自给张学良写了一幅“天下是大家的”横幅,还把他当作自家兄弟一样看待,这明显表示了他对张学良有着非常高的期待。
孙中山刚送出横幅,就因病不幸离世了。张学良心里头特别难过,他觉得中国失去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革命领袖,真是太可惜了。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的遗体先被安置在了碧云寺,为的是等中山陵建好后安葬,同时也方便来自全国的老百姓前来悼念。孙中山一走,奉系那边就开始走下坡路,跟国民党打仗老是输。
这时候,张宗昌心里打起了坏主意,他瞅准张作霖迷信的弱点,开始添油加醋地说起来。他说国民党之所以老打赢仗,是因为孙中山在暗地里保佑他们。而且,孙中山遗体安葬的地方,风水好得不得了,这让国民党更是威风凛凛。张宗昌这个人心思歹毒,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说要毁掉孙中山的遗体。
张作霖一听那迷信的话,立马就信了,赶紧叫人去把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给炸了。参谋长杨宇霆一听,脸都吓白了,赶紧拦住说:“大帅,这可不行啊!孙中山先生在老百姓心里地位高着呢,咱们要是把他的遗体炸了,国民党那帮人肯定会借机煽动全国老百姓来反抗咱们,到时候咱们可就亏大了!”
杨宇霆的一番劝说没能让张作霖回心转意,不过却让张作霖决定在黑漆漆的夜里动手。见拦不住,杨宇霆心里一急,想到了敬仰孙中山的张学良,于是他偷偷给张学良递了信儿,盼着张学良能想个法子,别让这糊涂事儿真成了。
张学良一听那消息,气得直跺脚,打算隔天就去劝老爸别再干了。可巧的是,就在那晚深更半夜,给孙中山看坟的李荣急匆匆地找上门来,一脸紧张,像是有啥十万火急的大事。
听李荣一说,今晚张宗昌带着一队人马跑到碧云寺,说要炸了那儿的遗体。李荣使劲拦住,张宗昌看闹大了不好,就没动手。但李荣心里不踏实,觉得这只是个开头,张宗昌以后肯定会找机会再炸遗体。他下定决心,不能让这事儿真的发生。
一听说张宗昌已经动手了,张学良心急如焚,根本不想等到明天,直接就往张宗昌家赶,想劝他别对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动歪脑筋。可没想到,半道上被张作霖给叫到了会议室里。
张作霖这次找张学良来,主要是为了商量怎么悄悄地把遗体处理掉,不让人发现。张作霖心里已经有了盘算,他打算先挖条地道,暗暗地把棺材运下去,然后用炸弹给它炸了。至于那个守陵的李荣,张作霖打算派人暗中解决掉。
得知老爹的打算,张学良赶紧上前想要拦住他。看在儿子的份上,张作霖最后有点儿心软了,但这时候张宗昌已经搞到了个“自个儿看着办”的临时命令。张学良吓了一跳,赶紧调了个加强连去碧云寺守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随后,张学良拉上李荣,还有协和医院的一位大夫,一起琢磨怎么把灵柩搬走。大夫拿福尔马林给遗体做了防腐,李荣则弄来了一副小点的棺材,好搬动遗体。张学良呢,他让人在个隐蔽的山里头挖了个洞,打算把遗体搁那儿。
遗体转移的风声还是传了出去,可张宗昌对转移的具体啥时候、啥地方一概不知,根本没法动手。紧接着战事紧张起来,张宗昌被调往前线打仗,炸毁孙中山遗体这事儿就被搁在了一边。张学良见状,又把遗体悄悄送回了碧云寺。后来中山陵建好了,孙中山先生这才得以安葬。
孙中山先生特别有魅力,张学良甚至不顾老爸的吩咐,也要守护好他的遗体,这完全是因为他打心底里敬佩和崇拜孙中山先生!
【没有见过毛主席,是他毕生的遗憾】
张学良在一次访问中提到:“让中国共产党变得强大的关键人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这句话透露出他对毛主席深深的敬仰。不过,让人惊讶的是,尽管如此崇敬,张学良与毛主席却从未谋面,这是确凿的历史事实。
张学良和毛主席之间的情谊,是靠美国记者斯诺牵的线。时间得回到1935年,斯诺打算前往陕北去见见毛泽东,路上经过西安时,就跟张学良透露了自己的这个打算。
1930年那会儿,斯诺跑到东北做采访,碰上了张学良。张学良这人思想挺开明,对斯诺特别热情,两人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特别投缘。后来,斯诺打算去陕北见见毛泽东、周恩来这些红军的大人物,张学良知道了,还主动帮他凑了些路费。
之后,斯诺有次经过西安时,专门找张学良聊了聊他在陕西采访的亲身经历。他对张学良说:“其实,毛泽东根本不像蒋介石描述的那样吓人,他是个特别让人敬重的人,能给中国带来新希望!”
斯诺跟张学良提议:“汉卿,你不如去趟陕西,跟毛泽东见个面,他兴许能给你支支招,咋样才能快点打回东北,给你老师报仇!”张学良了解斯诺的性子,晓得他可不是那种会乱吹牛的人。能让斯诺都打心底里佩服,那这人肯定有过人之处。
这番言论勾起了张学良的好奇心,让他觉得毛泽东变得格外有深度。他心里真的生出了一股念头,想去陕北的窑洞里,和毛泽东坐下来好好聊聊。不过呢,因为中方这边有不少顾虑,张学良没能成行。但没想到的是,他收到了毛泽东亲笔写的信。
1936年的某一天,张学良在副官谭海等人的陪同下,坐着飞机从西安直飞洛川。一到地方,手下就把头天接到的一份电报递给了他。手下告诉他,这电报是从延安那边过来的。一听到“延安”俩字,张学良心里头就砰砰直跳,他赶紧拆开信,一看署名,整个人就呆住了。
这是毛主席和彭大将军一起给他发的电报:汉卿兄:。发报人:毛泽东、彭德怀。
张学良把信看完后,小心翼翼地把电报收好,然后盯着前方发呆了好久。这次他冒着大风险跑到国民党重重封锁的“匪区”,却没能见到他一直钦佩的毛泽东,心里头挺不是滋味的。后来,张学良一见到周恩来,很快就下了决心要对蒋介石来个兵谏,原本打算在延安和毛泽东见面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西安事变还没爆发前,张学良又一次接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毛泽东在信里想让张学良给蒋介石带话,说大家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毛泽东不知道的是,那时候张学良已经没法和蒋介石好好说话了。
以前,张学良琢磨着要把毛泽东写的信交给蒋介石,想着大家能一起抗日。但信还没递出去呢,蒋介石就在一堆国民党大官面前发火了,大吼大叫:“谁要是敢跟共产党勾结,被我逮到了,就一个字——死!”蒋介石这态度,铁了心似的,让张学良明白,光动动嘴皮子劝劝是没用的,得来点实际的,兵谏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招儿。
兵变成功的那个下午,张学良赶紧给毛泽东发了封电报。电报里说,蒋介石和那些大头头都被扣住了,想让毛泽东给出个主意。同时呢,希望他能派人来谈谈,再带点兵马支援一下,免得胡宗南、汤恩伯那些国民党部队往西安这边冲。
西安事变发生后,老蒋非要张学良送他回南京。周恩来他们好一顿劝,但没能拦住。毛泽东心里挺佩服张学良这么做的。可谁承想,老蒋一到南京,立马就把张学良给告上了军事法庭,还把他扣在了南京。
毛泽东知道那事后,心里头火冒三丈,整晚都睡不着。蒋介石发了篇叫《给张杨的讲话》的东西后,毛泽东就熬了一宿,写了一篇很厉害的文章来反驳蒋介石那不光彩的举动。他在文章里头嘲笑说:“那个《给张杨的讲话》,说得云山雾罩、真假难辨,简直是中国政治文章里头的一篇奇葩。”
张学良这辈子最觉得可惜的事儿,就是没能和毛泽东见上一面。不过说来也巧,他在不知不觉中,还真给毛泽东搭了把手。
1930年,杨开慧去世后,毛泽东的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被秘密送到了上海的一个隐蔽托儿所。但没多久,这个托儿所就被发现了,三兄弟不得不离开,开始在上海的街头流浪。最小的毛岸龙在混乱中失去了踪迹,毛岸英只好带着还小的毛岸青在街头四处奔走。
最终,毛岸英和毛岸青被中共的秘密工作者董健吾所接纳并抚养。董健吾和张学良有点旧交情,于是他就请张学良帮忙,把自家孩子还有毛家两兄弟一起送到苏联去学习。张学良也很慷慨,承担了三个孩子海外求学的全部开销。
到了1994年,张学良在夏威夷安了家。后来,有位东北的历史学家去找他聊天。聊到孤儿这个话题时,张学良听完就乐了,眼里还闪过一丝对自己以前不经意间做的好事感到满意的光芒。
【相见恨晚的周恩来】
记者问起张学良对周恩来的看法,张学良这样回答:“他绝对是个很厉害的角色,脑子转得快,对啥事儿都看得透,别人说话他一听就懂。他不太爱多说话,但每次开口都能说到点子上,懂得特别多。所以我们头一回见面,就特别合得来,就像老相识一样,心里话都往外掏。”
从这些话里头,张学良大方地展现了他对周恩来的钦佩和敬重,感觉就像是两人早就该遇上似的,有点遗憾没早点认识。
1936年4月9号那天,张学良和周恩来头一回碰面。那时候,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他们是在很隐秘的情况下见的面。因为被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爱国精神所打动,张学良下定决心,要通过发动兵谏,给咱国家找条新出路。
这次碰头也就两三个小时,但张学良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却特别深。周恩来说话诚恳直接,他们聊了很多,主要都是关于国家有难、怎么救国、还有联合大家伙一起对抗的事儿。周恩来很认真地讲:“咱们都是爱国的,得一块儿努力把日本鬼子打跑,把中国救回来!”
周恩来的话语坚定而充满力量,这是张学良在蒋介石那里从未体会过的激情与决心。他被周恩来的真心实意深深打动,拍着胸口信誓旦旦地说:“你们大可放心,我张学良誓死支持抗日,跟日本人拼到底!”
过了好几个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搞了个大动作,就是西安事变。可他们一把蒋介石扣下来,张学良就傻眼了,没辙了,只能赶紧给中共中央写信求救。中共中央那边,毛泽东一看信,二话不说就让周恩来跑去西安帮忙。这一回,算是张学良和周恩来的第二次碰头了。
一听说中共中央派来的是周恩来,张学良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不管是因为信任周恩来,还是周恩来的本事大,反正他之前那种没底的感觉全没了,现在信心满满。
上次碰面过后,张学良心里头一直念叨着想再见到周恩来,这回周恩来一来,他高兴得不得了,热烈欢迎。到了12月17号那天,周恩来他们应约到了西安,张学良拿出了最好的礼数来招待。接下来的八天九夜里,他俩几乎天天腻在一起,感情好得不得了,结下了深深的交情。
张学良把蒋介石送返南京这事儿,一传到周恩来的耳朵里,他立马就往机场奔,想拦下他们,可还是没赶上。瞅着南京那头儿,周恩来心里头有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张学良这回怕是要栽了,不由得唉声叹气起来。打那以后,他俩就再也没碰过面。
张学良在任何场合都会表达对周恩来的深深敬仰,而周恩来也一直设法帮助张学良。从张学良被软禁起,直到周恩来去世,这漫长的40年间,周恩来不止一次为张学良发声。他觉得张学良是个永载史册的伟大人物,是了不起的功臣。
1944年的时候,周恩来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回了电报,里头说了要想恢复国共两党的对话,得满足几个前提条件,其中一条就是要把张学良、杨虎城这些被关起来的爱国人士给放出来。到了1946年,在重庆开的那个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提起张学良,直接用朋友的口吻称呼他,还说挺想念他的,真心希望他能快点恢复自由。
在重庆文化圈的一次告别茶聚上,和王张学良交情不浅的王卓然,聊起了张学良在台湾被软禁的那些艰难日子。这时,周恩来的眼眶湿润了,他为了能让张学良重获自由,已经足足努力了十年时间。
周恩来一直在努力寻找各种可能,想要救出张学良,但每次尝试都没能如愿。1949年新年刚过去没多久,蒋介石就被迫离职,李宗仁临时接手了位置。李宗仁想要让“和平运动”得到大家的信任,就得把张学良和杨虎城给放出来。
然而,李宗仁屡次发出的指令,却都遭到了重庆军政长官张群的拒绝。张群一口咬定,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事情归保密局管,李宗仁插不上手。就这样,事情一直拖到了1949年10月,张群在云南被起义的卢汉将军给扣住了。这时候,中共中央觉得,这可是个救出张学良的大好时机。
中共中央原有意通过张群来换取张学良的自由,然而,卢汉出于个人对张群的旧日恩情,擅自做出了释放张群的决定,这一举动使得原本可能达成的协议化为乌有。
1961年的时候,为了缅怀西安事变,周恩来在北京搞了个活动,并且亲自给张学良写了封信。这封信呢,是通过原来十七路军的参议郭增恺的老婆,偷偷给张学良的老婆赵一荻送过去的。送信这一路上挺不容易的,不过好在最后还是顺利到了张学良手里。信里头写着:“为了国家,你得好好保重自己,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咱们还会有再见的一天。”
到了1975年那会儿,身体很差的周恩来心里还惦记着张学良,他特意跟身边的人说,千万别忘了张学良这个人。等周恩来去世后,张学良心里特别难过。等他重新获得自由,就感慨地说:“我本来还想着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周先生一面,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真是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