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0年6月23号,立下赫赫战功的耿飚老前辈离开了我们。到了29号,耿飚老前辈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大厅里进行,大厅里播放的哀乐让整个氛围更加哀伤。那些曾经和耿飚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同事、老战友,脚步沉重地走到他的遗体前,深深地鞠躬,默默地哀悼,那场面,隆重得跟国葬似的。
葬礼办完后,江泽民同志对耿飚同志的离世感到非常难过,他还专门向耿飚的家人表达了深切的关怀。耿飚的妻子赵兰香很快就决定了墓志铭,简简单单,就是“耿飚将军”这四个字。
耿飚老一辈子,一生征战沙场、全心全意、忠心耿耿,给咱国家的发展使了老劲儿,功劳大大的。可奇怪的是,他竟是中国国防部长里头,唯一一个没挂军衔的,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红军中赫赫有名的“耿猛子”】
耿飚这辈子经历了不少令人惊叹的事儿,外交工作只是他紧急接手的任务。要讲他特别耀眼的时刻,还得数红军那会儿最闪亮。
1909年,耿飚在湖南醴陵县的严家冲,一个农民家庭里呱呱坠地。他小时候身子骨弱,老生病。到了5岁那年,有人给看了相,说他是五行里头火不够。耿飚的爹娘心疼儿子,就决定在他的名字里头加上三个火字旁的字,盼着这样能让他健健康康,一生顺遂。
7岁那年,耿飚跟着爸妈逃难到了湘南的常宁县水口山,那时候他们的生活过得特别苦。所以,到了13岁,耿飚就不得不去铅锌矿做童工来帮忙养家。他看到资本家欺负人,心里特别不爽,慢慢就生出了反抗的念头。后来,在水口山那儿的党组织启发下,耿飚下定了决心,要参加革命。
1930年那会儿,耿飚接到命令,带着三十来号人的游击队,加入了红军的大部队。他被安排到了红一军团三军九师,干起了情报参谋长的活儿。
这时候,国民党正在对中央红军发动他们的头一回“围堵”。耿飚呢,他是个情报参谋,得赶紧想办法摸清敌人的行动。他向来都是雷厉风行,情报工作从没掉过链子,他有自己的小窍门。
耿飚跟通信员说,以后看见报纸,都给收起来,目的是想从敌人的报道里琢磨出国民党军队接下来的打算。这可不是耿飚心血来潮,这是他长时间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他发现国民党保密那一套根本不行,军队的调动、军事命令这些秘密,都明晃晃地登在报纸上了。
就像是“某部队抵达某地,受到了当地乡绅的热情接待”这样的报道,表面上是讲国民党军队很受老百姓欢迎,但实际上却不经意间透露了军队的具体行动路线。
耿飚这人,打听消息那是一把好手,考虑周全,战场上也同样不含糊。等到反“围剿”战斗一开始,张辉瓒带着他的第十八师,就像鱼儿一样,被毛主席巧妙地引进了预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这时候,红九师二十六团就接下了收紧这个“陷阱口”的任务,但他们在往前冲的时候,却碰到了点儿棘手的问题。
师长徐彦刚左等右等,二十六团那边就是没个动静,他着急忙慌地就让耿飚去前线瞅瞅,看看那边到底咋回事了。这可是耿飚自打加入红军队伍头一回被派到最前线。耿飚一听,激动得不行,啥也没问,拔腿就往那枪林弹雨里冲。
一到前线,耿飚瞧见二十六团的弟兄们在团长的带领下,正跟敌人玩命地干架。不过,有两个半连被敌人的机枪给钉在一片低洼地里头,那洼地中间有条细长的小路,正好对着敌人的枪眼。每次想往上冲,战士们刚从小路上冒出来,就被敌人的子弹给撂倒了。
耿飚鼓起勇气冲到了团长跟前,可那时候团长已经杀得失去了理智,一感觉到旁边有人动,就以为是敌人偷袭,拎起大刀就猛劈过来。好在耿飚反应迅速,身子一侧就躲开了。他赶紧对着团长大声喊道:“团长,是我耿飚啊!”团长这才恍然大悟。
一看到是耿飚来了,团长立马决定让耿飚守在阵地上,自己则要冲上前线去打敌人,打算从侧面突袭敌军,好把“口袋阵”的火力封锁给完善了。但那时候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团长要是就这么冲上去,那可太危险了。所以,耿飚就跟团长提议:“要不我先去前面探探路吧!”
得到头儿的点头后,耿飚找了几根树枝,从山梁子的豁口那儿,悄悄溜到路边池塘躲了起来。可不幸的是,他还是被敌军给瞅见了,立马就朝着他开枪。耿飚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子弹嗖的一下从他帽子顶上过,差点儿就把脑袋给开了瓢。
耿飚没法抬头看,但他光凭耳朵听,就差不多能猜出敌机的大概位置。接着,他一点点地移动身体,同时把手里拿的树枝丢在走过的路上,给后面紧跟着的尖兵排留下记号。没多久,尖兵排就成功摆脱了敌人的炮火,把敌人稳稳地困在了“包围圈”里。
敌人还啥都不知道呢,前锋小队猛地一冲,立马就把他们给搞懵了。紧接着,二十六团的兄弟们就全面出击,往敌人那边猛冲。后面,二十七团的支援部队也跟着冲了上去,一场歼灭敌人的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打完那场硬仗,敌人被我们打垮了,我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耿飚这下能回去交差了。他正要给师长报告情况呢,结果半路杀出一大群通信兵,从龙岗大道上猛地冲来。他们边跑边扯着嗓子喊:“抓到张辉瓒啦!”
耿飚一加入红军,头一回上战场就展现出了超群的勇猛,领导们都看在眼里,对他赞不绝口。没过多久,耿飚就因为表现出色,被升为了师参谋长。
在接下来的打仗日子里,耿飚慢慢变成了个顶呱呱的红军头头,他参与了五次对抗敌人“围剿”的大仗,每次都拿出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劲儿。
在第五次对抗“围剿”的仗里,红四团守的地盘被敌人疯了一样地攻打,敌人的炮火特别猛,直接冲到了红四团守的地盘最前头。耿飚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带着两个连去帮忙,让其他队伍能退到后面的防线去。
耿飚一马当先,豁出命跟敌人干架。突然间,他感觉腿上一阵发软,眼看就要栽倒,可他硬是挺起身子,继续跟敌人死磕。等把敌人打退后,耿飚还是觉得腿使不上劲,这才抽空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腿。
他往下一瞅,发现自己腿上全是血,连脚上也不例外,都是红彤彤的一片。耿飚扯着嗓子朝警卫员喊道:“这是哪儿来的血,咋流了这么多啊?”警卫员一眼就看出来是耿飚受了伤,根本不等耿飚多想,直接就把他扛起来往医院奔。
耿飚的伤口一好,他就急着拄拐离开医院,直接奔向了反“围剿”的战场。在战场上,耿飚总是跑在最前头,从来不怕牺牲,打起仗来特别拼命。所以,红军里的战友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耿猛子”。
新中国成立后,耿飚历任多个要职,先后在外交部当过副部长,后来又掌管中联部,还坐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的位置。除此之外,他还兼任过中央军委的秘书长和国防部长。
按理说,耿飚获得的那些荣誉堆起来,他的军衔怎么着也不会差,但奇怪的是,耿飚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挂军衔的国防部长。这事儿得从他后来转去做外交工作说起。
【将军外交家——耿飚】
耿飚有个挺特别的昵称,大家叫他“将军外交家”,这背后的故事可精彩了。在打仗那会儿,他是红军、八路军,还有晋鲁豫野战军里的大领导,带着十几万的队伍四处征战,立下了好多大功。不过啊,在他这七十多年的革命日子里,有大半时间他其实是在搞外交。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很快就跟好多国家搭上了外交的桥,这事儿得靠不少外交人才来办。所以,中央琢磨着从部队里挑些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去当外交大使,耿飚就是他们选中的一位。
1950年新年刚过去没多久,十九兵团的政委李志民就找上了耿飚,跟他说:“有个好事儿得告诉你,中央打算调你去北京,干外交那块的活儿。”耿飚一听,心里头直犯嘀咕,因为他之前一直都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压根儿没碰过文职的活儿。他就纳闷了,组织上咋就选上他去做外交呢?再说了,他外语也是一窍不通啊。
到了北京以后,毛主席本人出面,会见了包括耿飚在内的十位即将上任的大使。他的一通话,让耿飚和其他所有人心里的担忧都烟消云散了。
毛主席对大伙儿讲:“你们都是新中国的头一批派到国外的大使,好多都是从军队里选出来的高级将领,都是将军级别。将军去当大使,这事儿不错!咱们干部里会外语的是少了点,但大使的位置可不能空着。”接着,他又转头对耿飚说:“你这次去西方国家,得多了解学习他们在经济建设上的那一套,这对增进咱们跟北欧国家的交情有好处,对维护世界和平也有帮助。”
没多久,耿飚就被派去当瑞典的大使,同时还管着丹麦那边的事务,到了第二年,他又加上了芬兰的任务,一下子要顾三个地方,耿飚觉得压力山大,责任特别重。
耿飚坐国际列车抵达瑞典时,瑞典的王储古斯塔夫•阿道尔夫特别安排了一辆豪华六座轿车,直接把他接到了王宫。这可是王储接待外国客人最顶级的待遇了。到了王宫,耿飚把国书递了上去,国王很热情,让他坐下一起聊了聊天。
耿飚在瑞典的工作就此拉开序幕,紧接着,他踏上了前往丹麦和芬兰的旅程。到了那儿,他忙着建大使馆,推动中国和这些欧洲国家一起发展进步。
对耿飚而言,由于不懂外语,交流成了他最大的难关。在这方面,他深深体会到“外交上的每件事都很重要”。
1950年10月29号,瑞典的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离世了。耿飚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吩咐秘书起草一份吊唁信,然后赶紧送到了瑞典的外交部。可没想到的是,外交部的礼宾司头头儿,一脸严肃地指着信里的一个词,说这个词用得不恰当。
因为秘书不懂法文,所以他又去找法律顾问仔细看了一遍。法律顾问一看,脸色就变了,说:“有个词漏了个字母,意思全拧了。”原本该是“悲伤的”,结果变成了“荣幸的”。耿飚一听,赶紧重新起草了封吊唁信,还自己跑到外交部去送了。
耿飚真心实意地为所犯的错误认了错,并向瑞典方面表达了深深的歉意。瑞典的外交部长挺大度,没往心里去,说这只是个小疏忽,他们完全能理解,这次的事儿不会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虽说没惹出大乱子,但耿飚明白了,大使馆所有人都得加把劲儿学外语。
在当国外大使的那段时间,耿飚参加外交活动时,总是特别留心观察和钻研。他首先想弄清楚的就是西方国家是怎么搞经济建设的,为此他没少下功夫。他亲自跑去看了瑞典的钢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丹麦的风力发电是怎么运行的,还有荷兰是怎么大规模种树的。之后,他把这些都详细记录成报告,发回国内给相关部门参考。
耿飚不仅成功搭建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友谊桥梁,还把欧洲国家在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带回了国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6年的时候,耿飚和当时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韩念龙换了个位置工作。在走马上任前,毛主席特别跟耿飚强调,得跟巴基斯坦搞好关系,这样才能突破那些帝国主义的经济围堵。耿飚对巴基斯坦也算知道点儿,它正好夹在我国跟西亚、欧洲、非洲中间,算是咱们西边往外面走的一扇大门,因此,跟巴基斯坦把关系处好了那是必须的。
耿飚果然没让大家失望,在他任职那会儿,一个劲儿地促进中国和巴基斯坦政府及老百姓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论是做买卖还是文化交流,耿飚都是使足了劲儿。巴基斯坦政府为了感谢他为两国友好关系出的力,还特地给他颁了个奖章。
没几年时间,耿飚就完成了从将军到出色外交家的转变,他对好多事情的看法都变得更深入了。当他被派去当巴基斯坦的大使时,周恩来总理正准备去印度、巴基斯坦等五个国家访问。在周总理动身之前,耿飚给了他一些自己的意见。
他讲道:“要是您去印度访问,印度方面提议让您去尼赫鲁总理的老家瞅瞅,那您最好还是别答应。因为尼赫鲁的老家在那克什米尔南边,印度管着的地儿。您要是真去了,说不定会让人误会,觉得中国在克什米尔那事儿上是站印度这边,反对巴基斯坦呢。”
聊了几句之后,周总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由衷地表扬耿飚说:“你提的那个建议真不错,让我有了新的想法。”
十多年的外交工作里,耿飚为我们国家和友好邻邦的关系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耿飚背后的夫人——赵兰香】
在耿飚漫长的革命旅程里,他的妻子赵兰香和他并肩同行了五十多年。他们心有灵犀,关系和谐,一同在革命的征途上追寻着希望的光芒。赵兰香不仅是耿飚的爱侣、家人,更是他心灵深处的挚友,始终坚定地站在他的背后给予支持。
赵兰香在甘肃庆阳县城里头出生,是家里的独苗,打小就是爸妈的心头肉。等她明白事理后,就特别想去上学,爸妈看她这么想学,就把她送进了庆阳的女子小学。
没过多久,学校迎来了三位从延安过来的女干部,她们是老师。在教书的同时,她们还传播革命的理念。这样一来,赵兰香很早就受到了革命精神的熏陶,自愿加入宣传新思想的行列。没过多久,赵兰香就被学校聘请为教国文和美术的老师,她是庆阳县第一个敢于打破封建束缚,出来工作的女性。
1937年的时候,八路军129师的385旅来到了陇东这块地方防守,他们的指挥部就安在了庆阳城里。那时候,耿飚正好担任385旅在庆阳县的城防头头。说起来也巧,跟耿飚关系不错的甘渭汉的老婆赵文,正好是庆阳女子学校的校长呢。
有一天,赵兰香注意到学校里多了一位特别有神采的八路军大官,他个子挺高,眉毛浓浓的,一脸的正气。尽管他身上的军装已经洗得有点泛白,可那股军人的威严还是扑面而来,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
校长赵文给赵兰香引荐说:“这位是385旅的副头儿,耿飚。”接着,他们几个就开心地聊上了。耿飚虽然是军人,但说话挺文气,特别有绅士风度,这让赵兰香对他挺有好感。后来赵兰香才明白,原来这次跟耿飚见面不是碰巧,是校长特意安排的,想让他们俩处处。在校长的帮忙下,赵兰香和耿飚的感情发展得挺快,没多久就到了商量婚事的地步。
1941年,赵兰香和耿飚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他们靠的是共同的革命信念,而不是那些甜言蜜语。两人心里都默默打定主意,革命的路一定要走到头。耿飚心里总想着上战场打仗,不想老待在后方,他多次找组织申请上前线。赵兰香心里明白,和丈夫分开会有多难受,但她还是全力支持耿飚的每个决定。
新中国一建立,中央就把耿飚调到了外交部。赵兰香啥也没说,非常支持老公的决定,带着全家就搬到了北京,等着他新工作的安排。
那时候,赵兰香一直在山沟里的军营生活,猛地到了北京饭店,里头的设施让她浑身不自在。她睡硬床睡习惯了,结果饭店里的弹簧床成了她最大的绊脚石。这弹簧床害得她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坐着也觉得别扭。
为了让以后在国外的日子过得更顺,周总理特意给那些像赵兰香一样,从部队转岗的女干部找来个老师。这位老师负责教她们外交上的规矩、怎么打扮自己,还有怎么穿旗袍、踩高跟鞋这些细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赵兰香很快就踏上了出国的路。
赵兰香心里明白,她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老公,还关乎着咱们中国的面子。所以,她和老公商量后,找了个瑞典的老师来教他们外语。她学习可努力了,白天跟着老师认真学,到了晚上,就和老公用外语对话,一遍遍地练发音,就是想把外语说得更好。
在耿飚的外交路上,赵兰香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两人携手并进,共同成长,最终顺利出任了中国驻外的大使职务。等耿飚卸下大使的重任,回归家庭后,赵兰香也跟着他一起,安心过起了退休生活。他们就像两棵并肩而立的大树,一直相互扶持,给对方力量。
2000年的时候,耿飚因为生病离开了大家,他的葬礼办在了八宝山那个革命公墓的大礼堂。以前跟耿飚一起并肩作战的老伙伴们,脚步沉重地走进礼堂,到他遗体前深深地弯腰致敬,默默哀悼,那场面真是庄重得跟国家领导人去世差不多。江泽民知道这事儿后,心里特别难过,他还专门向耿飚的妻子赵兰香,还有他们的孩子们,表达了真挚的关心和安慰。
在耿飚的坟前石碑上,赵兰香毫不犹豫地刻下了简短的墓志铭,就是简简单单“将军耿飚”这四个字,概括了丈夫一辈子的光辉成就。
有没有头衔不重要,他的能力、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要不然怎么会刚刚建国就派他担任那么重要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