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小赵就站在我办公室的门框那儿,表情挺纠结地告诉我。
我把茶缸往桌子上一搁,心里头乱糟糟的,然后就摸出烟来点上。
讲真,我这辈子最烦的就是找别人帮忙。但想当年八五年从部队转业时,要不是靠了点人情,哪能进得了粮食局这种好单位?现在可好,都九十年代了,改革开放的风潮那么猛,连国企说倒就倒,我们这些从部队转业的干部又能算哪根葱呢?
我叫王建国,1960年那会儿就进了部队,一干就是20多年,干的是文书的活儿。那时候当兵可不像现在这么多讲究,没啥可选的。刚进军营的时候,我啥都不懂,就连叠被子这种小事儿都做不来。还是老乡手把手教我,说要把被子叠得跟豆腐块似的,四四方方,还得有棱有角。
班长跟我说了这事儿,那态度跟老爸训话似的。
那天晚上我心里慌得不行,就怕自己睡着了。我一直站到半夜,实在是困得受不了,就狠狠地掐自己的大腿,硬撑到了天亮。事后我才晓得,原来好多新兵第一次站岗都会悄悄带上几个辣椒,困了就咬上一口,辣得眼泪直淌,困意立马就没了。
老陈把暖水壶塞给了我。
在部队待了二十多年,我从一个愣头青做到了排长,期间还兼职做了几年文书工作。文书这活儿在部队里挺不错的,不用天天风吹日晒地训练,主要就是帮领导写写稿子、整理文件这些。我字写得还算可以,所以这一干就是好些年。
到了1985年,正好碰上军队大规模裁员,我这年纪挺尴尬,既不算年轻也不算老,所以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就成了板上钉钉、确定无疑的事儿了。
离别的那日,老李搭着我的肩头跟我说道。
我虽然嘴上那样讲,但心里其实有点七上八下的。
当年退伍军人找工作,全凭有没有后门。有门路的能捞到好差事,没关系的只能往基层钻,说不定还得去农村。我那战友老黄,就是因为没人脉,被打发到县里一个砖瓦厂做仓库管理员,这一做就是十年,到现在还在那儿耗着呢。
走的那天,兄弟们给我拼了一条好烟,那烟可贵着呢,一条要十几块大洋!我那会儿一个月津贴才四十多块,哪里舍得抽这么好的烟。
老张开口的时候,眼眶都湿润了。
我紧紧搂了他一下,跟他说:“
一回县城,老刘真够意思,直接给我在粮食局办公室找了个科员的活儿。那时候,粮食局可是个抢手的地儿,不光每月有稳定的薪水拿,年底还能分到一堆粮油福利呢。
我老婆杨淑芬笑得嘴巴都咧到耳朵根了。
办公室里就我和小赵,这小子比我小个十岁,是局长的亲侄子。不过他人挺好的,对我这个从部队转业过来的老兵很敬重。他平时都叫我“老烟枪”,因为我老爱抽那烟斗,这是我在部队时养成的老习惯了。
刚到这里工作时,那叫一个悠闲自在。整天就是动动笔杆子写文件,接接电话聊聊天,再泡点茶喝喝,时不时还参加个小会议。跟之前在部队的日子比起来,那会儿真是享受,不用天天早起出操、搞训练。而且,我们食堂的大厨是东北的,他做的酸菜炖肉,味道跟我家里做的一模一样,特别对胃口。
到了八十年代末,物价大调整那会儿,我的工资噌噌往上涨,从一百多块直接蹦到了两百多。淑芬在纺织厂那边也跟着沾了光,工资也往上涨了涨。那时候,咱们家的日子真是过得美滋滋的。儿子顺利升上了高中,我俩一合计,给家里添了些新式的家具,还置办了一台14寸的彩电,那电视能收到省里的节目呢。
张大姐从办公室旁边经过,伸进头来跟我说了声。那时候,《西游记》真是红得不行,每到播出的那个点儿,街上基本没啥人,大伙儿都回家守着电视看呢。
但是没多久,时间一晃就到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改革的动作一下子就变得急促起来。有天,小赵鬼鬼祟祟地凑过来问我:“
“我这可不信啊。”
不出所料,几天后,徐局长就把整个单位的人聚到一块开了个会。他算是我们的老前辈了,还是个退伍的军人,一直以来都挺关照我的。
他的嗓音听起来有点干哑。
台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热烈。变成企业这是咋回事呢?说白了,就是以后没有那种稳稳当当的工作了。要是管理得不好,说不定哪天就得走人,面临失业的风险!
会议结束后,徐局长特意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跟我说:“
我其实心里不太乐意。
无奈之下,我只能点头同意了。粮库位置离家挺远,大概有十里地,每天得蹬着自行车往返,可比在办公室上班辛苦多了。冬天时候,手冷得跟红萝卜似的,夏天则热得浑身湿透。这情景让我回想起在部队搞野外拉练那会儿,只不过那时候自己年轻力壮,没觉得有多难熬。
更糟糕的是,粮库生意惨淡,全靠国家救济撑着,工资老是拖欠。时不时发点粮票、布票顶替,回去还得费好大劲跟淑芬说明白。
老李在库里那边劝慰我说:
老李也是个退伍军人,转业时间比我早几年,已经在粮库工作快十年了。他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1995年春天,有那么一个清早,我骑着车,和平常一样往粮库奔。一到那儿,嘿,大门关得严严实实的,门板上还糊了张通知,写着:
我愣住了,赶紧骑上车往单位赶,想了解下到底咋回事。到了单位,办公室里面乱成一团,全都是跟我一样,想来打听消息的同事。
有个女同事急眼了,眼泪直往下掉。
小赵一见我,立马凑过来,拽着我就往旁边走,小声说:“
我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
小赵说话声音挺轻的。
我当时一下子就愣了。都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竟然让我自己去找工作?我能干啥活儿呢?再说了,内部退休给的那点儿钱,压根儿就不够家里开销啊!
一回到家,淑芬瞧我脸色阴沉,就问我咋回事。我把事情经过跟她讲了讲,她一听也愣住了,说:“
那段时间,我心情特别差,就连以前部队里的老战友打来电话,我都没心思接。有一天夜里,我一个人闷了一瓶二锅头,喝高了之后,就跟淑芬说:
淑芬啥也没说,悄悄地给我递了杯水。她心里明白,那些话不过是随便讲讲,想当年大裁军那会儿,我这年纪不转业也不行啊。
淑芬跟我说,叫我别太往心里去。
她讲的挺在理。想当年咱在部队那会儿,大冬天在野外训练,气温都降到零下30度了,紧急集合时一天就靠两个馒头和一碗稀饭撑着,还有连续好几个晚上都不能合眼的值班,这些哪个不比现在过得苦?老话讲得明白,当兵的不怕上阵杀敌,难道还会怕丢了工作?
结果,我就这么变成了人家嘴里的“那个谁”。每个月就靠那两百多块的基本生活费撑着,根本不够家里开销。淑芬那边厂子的日子也不好过,虽说还没搞改革,但工资经常拖拖拉拉发不全,有时甚至拿自家产的布匹来抵工资。
孩子考上了大学,一年到头学费加生活费加起来得好几千,对我们来说,那数字大得吓人。为了给他凑这笔钱,我和淑芬啥活都接。我呢,就到建筑工地上干苦力,那活儿跟以前在部队里修房子那会儿差不多累;淑芬呢,在菜市场支了个小摊卖袜子,整天在外面风吹雨淋的。
那段时光挺煎熬的,但心里头却安稳得很。在军营的日子里,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想想,这句话搁哪儿都适用。
那天晚上回到家,淑芬偷偷摸摸地从枕头下面拿出一叠钞票,跟我说:“
瞅着那堆皱皱巴巴的散钱,我心里一阵泛酸,立马扭头去了阳台,点上了根烟。在部队摸爬滚打那么些年,啥大风大浪没经历过,但这一刻,我竟然差点在媳妇面前绷不住。
小赵一开口,我就从回想里猛地回到了现在。
我瞅瞅墙上的日历,哎,都1998年了。粮食局变了样儿,我们这些老员工每个月还能收到点儿小补助,虽说钱不多,但也算是个心念儿。我从兜里摸出烟,给小赵递过去一根。
小赵拿了烟,咧嘴笑道。
“我有点恼火地讲了出来。”
小赵掏出烟点上,深吸一口后,缓缓开口说:“我跟你说啊……”
说实话,在改革开放这股大洪流里,谁都不是啥大角色。想想那些年,全国得有多少国企的员工丢了饭碗!我们这些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其实也只是那成千上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没啥特别的。
小赵开口询问道。
聊到我儿子,我心里头那个得意劲儿,别提了。
"小赵咧着嘴乐呵道。"
我摆摆手说:“
以前当兵那会儿,领导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不管是待在部队里,还是后来转业了,都得实实在在靠自己的本事和努力生活。
"嘿,小赵冷不丁地来了一句。"
“我轻声说道。”那时候,如果不是他拍胸脯保证能帮我找到好工作,我也不会回到这个小县城。但话说回来,他也确实尽力帮忙了,谁能预料到后来会变成这样呢?
小赵琢磨透了我的心思,说:“
我咧嘴一笑,没吭声。在当兵那会儿,我最烦的就是那种势利眼,对人区别对待的行为。现在转业都十多年了,这性格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往外看,太阳快要落山了,县城的街上人们走得很快。这个小地方这十几年变得可真不小,满眼都是新建的高楼,道路也拓宽了不少,还冒出了几家外国快餐店。像我们这一辈的人啊,碰到的变化实在太多了,从在部队待到回到地方,从以前稳定的工作到下岗,然后又得自己想办法挣钱,虽然挺不容易的,但也算是亲眼看到了国家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小赵把烟头摁灭,站了起来。
我摇了摇头,脸上带着笑意。
蹬着那台老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我往幼儿园那边晃悠着骑,太阳都快下山了。虽说工作没了,那个好不容易托人找的饭碗砸了,可生活嘛,总得过下去。在部队里磨练出来的那股子倔强劲儿和不怕苦的劲头,现在倒成了我应对难关的好帮手。
想到这事儿,我心里头就涌起一股子劲儿,不由自主地开口哼起了以前在部队里老唱的那首歌:
孙子在远处瞅见我过来接他,立马开心地摆动小手,一路小跑过来。
望着他那张年轻的脸庞,我心里充满了期盼。或许,下一代人的旅程能更加平坦顺畅些。
老首长以前跟我讲过一句话,转业以后我才慢慢琢磨出其中的味儿。虽然当过兵的日子已成过往,但我从没后悔过。在那段军旅时光里,我学会了啥是坚韧,啥是自律,更懂得了在困难面前绝不能轻易服输。现在想想,这些好品质真的是走到哪儿都管用,不管是以前站岗守卫,还是后来遇到失业的难关。
小家伙兴高采烈地拉着我一起走。
“我咧着嘴问了一句。”
瞅见他唱歌时那股专注劲儿,我猛地回想起了以前部队里升国旗的场景。那会儿,大伙儿站得笔直,眼睛紧盯着鲜红的五星红旗一点点往上升,心里头那个骄傲啊,简直没法说。虽说当兵的路我没能一直走下去,后来转业了还碰上了下岗,但那段日子,真的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啥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值。
各位老师朋友,你们觉得这个故事里最让人心里有感触的是哪儿呢?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