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去管教,如何正确引导,有时候不需要跟孩子斗智斗勇,而需要真诚以待。
在《管教的常识-直面孩子成长的88个问题》让我看到,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是一门需要深入学习与探索的艺术。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作者苏珊·伊莎克丝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和心理分析家。
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从十个不同维度探讨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聚焦于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为家长们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让家长在“一问一答”中,走出管教孩子的思维误区。

二,
有时候,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对他不好”的事情的过度防范。
比如,一直照顾孩子的人出了意外事故,不能继续照顾孩子,为了让孩子能够不想那个人,也不会吓到孩子,所以骗孩子,那个人出去旅行了。
结果孩子从中发现了不合理的地方,但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用“不听话”、“急躁”等行为表达内心的不安。后来,父母如实告诉孩子,因为那个人出了意外,她需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再来照顾孩子。
孩子听了,感受到父母内心的真诚,反而不再“不听话”和“急躁”。
可以看出,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适应能力、承受力都强,过度防范和保护,会让孩子无法感知真实而失控。

三,
有时候,家长出于“对他好”而过度强调和关注。
比如,家长希望孩子更有礼貌,所以总是关注孩子有没有用礼貌用语,说话的时候没有说就会提醒孩子、纠正孩子,这导致孩子对礼貌用语感到排斥。

四,
还有的时候,家长也会出现“过度担忧”。
比如,家长觉得孩子总是害羞,过度害怕陌生人,或者觉得孩子某种行为如啃书本是坏习惯,却又怎么也纠正不过来。
在书中的一问一答中,作者帮助家长从管教孩子的焦虑中走出来,不再用“吼叫打骂”孩子来让孩子“听话照做”,而是让孩子从内心理解什么事情要如何理解、处理及表达,以及有些事情究竟代表着什么。

五,
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因为父母前期处理方式错了。
有些问题并不一定要直接解决或干扰他,随着时间发展,有些事情,孩子自己就会解决。
同时,有些时候,孩子作出某种行为,是希望得到你的帮助或陪伴,就需要做父母付出行动了。

六,
这让我想起那句话“孩子首先是个人,他们拥有独立的意志、情感和需求,应当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管教的常识》一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家庭教育指导,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想要管教好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能够自我管理、不断成长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