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初拟谥号为高大上的“庄肃”,为何后来被改成“壮肃”?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4-10 09:45:20

光绪二十二年元月十二日,晚清淮军宿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于六安溘然长逝。次月上旬,其眷属抵京,旋即呈请礼部,依循旧例赐予谥号。

经礼部审慎议定,最终赐予谥号“壮肃”。据悉,初始拟定谥号为“庄肃”,然因刘之家属未向礼部提供相应酬谢,故而最终获此中性谥号。

【清代的谥法制度十分严谨】

在清代,官员辞世后,朝廷均会对其一生进行盖棺论定。此“论定”具体表现为,依据官员生前的功过,朝廷赐予与之适配的谥号。于彼时,官员殁后获有谥号,实则象征着得到朝廷的认可;反之,若未获谥号,则表明朝廷对该官员的品行与功绩持有异议。

在封建王朝的礼仪规制体系中,朝廷所赐予的谥号,于官方层面被称作“易名之典”。“易名”这一概念,实则蕴含着特定的礼仪文化内涵,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更改名字。以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例,其辞世后获赐“文正”谥号。自此后,在正式的官方文书以及同僚间遵循礼仪规范的称谓里,均不再直接称呼其本名,而是以“曾文正公”相称,以此体现对逝者的敬重以及对朝廷谥号制度的尊崇。

清代的谥法体系承续明代而来,然其规制较明代更为严苛。乾隆皇帝于谕旨中曾言:“易名之典,自古为重,我朝赐谥,尤为矜慎。”此言非虚,清代在赐谥方面,确有详密的制度规定。

清朝初期,朝廷在赐谥方面遵循特定规制。彼时,赐谥对象严格限定为二品及以上官员。然而,对于官居二品及以上的官员而言,能否获得谥号,并非单方面决定,而是需经由皇帝会同九卿共同审议裁定。

在康熙统治时期,针对大臣赐谥一事,业已构建起一套规范化的定制流程。具体而言,当大臣辞世后,礼部需率先奏报朝廷,就该大臣是否应赐予谥号展开奏请。待皇帝予以核准后,内阁随即依据相关典章制度,精心拟定若干符合规制的谥号备选方案,最终呈递至皇帝御览,由皇帝从中圈定最终的谥号。

在诸多谥号体系里,以“文”字起始的谥号,地位最为尊崇。依据既定规制,唯有翰林出身之士,抑或虽非翰林出身,却官至大学士之辈,方有资格获此以“文”字起首的谥号。而在这类谥号之中,“文正”更是尊荣之极。“文正”谥号并非由礼部常规拟定,而是须经皇帝亲自裁定,这一特殊举措,凸显出“文正”谥号的独特地位与极高规格。

鉴于本文论述重心的考量,对于清代谥号相关内容暂不予以详述,若读者对该领域存有探究兴趣,可查阅过往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聚焦的核心,旨在深入探讨刘铭传获赐谥号这一特定历史话题。

【刘铭传请谥之经过】

刘铭传出身行伍,未获科举功名。于重文轻武之风盛行的清代,武将获赐谥号的难度相较于文官更为显著。然而,刘铭传绝非寻常武将可比。其追随李鸿章辗转征战,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期间,他所统领的铭字营堪称淮军诸营中的精锐劲旅,而他本人亦荣膺“淮军第一悍将”之赞誉。

尽管刘铭传战功赫赫,且有李鸿章予以庇佑,然而其仕途却波折重重。此情形与他自身性格关联颇深,确切而言,其率直秉性致使他在官场中难以顺遂融入。因此,在和平时期,他常遭遇阻碍;而每逢战事爆发,朝廷便会忆起这位老将,委以重任。这般反复数次之后,刘铭传渐生隐退之意。

在刘铭传的中晚年间,其于安徽故里蛰居良久。迨至中法战争爆发,形势骤变,清廷出于战略考量,起用刘铭传,委以督办台湾事务大臣之重任,令其负责筹备抗法事宜。旋即,又授予其福建巡抚一职,并加兵部尚书衔,以统筹相关军政事务。

光绪十一年,刘铭传获任首任台湾巡抚,履职达六载。然因通商交涉事宜,遭顽固派掣肘,无奈请辞。甲午战败,清廷签订丧权辱国之条约,台湾被割让予日本。刘铭传闻此噩耗,忧愤交加,致身体每况愈下。终在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于六安刘新圩溘然长逝,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刘铭传辞世后,清廷予以追封,晋其荣衔为太子太保,并敕令礼部颁布谥号。清代于赐谥一事规制严谨,然此严谨主要针对高级文官以“文”字起首之谥号。相较之下,其余谥号之赐予,礼部拥有较大决断权,规制相对宽松。

总督与巡抚,作为执掌地方重权的高级官员,于其身后,通常并无谥号追赠。唯有那些在任内建立卓越功勋之人,方可获此殊荣。而且,所获谥号,大多不以 “文” 字起首。

晚清之际,官场贪腐之风盛行,办事常需以钱财疏通关节。彼时,礼部虽为清简之职司机构,然亦难脱此风,每逢可图利之机,往往不愿错失。刘铭传于任台湾巡抚之职后,逝而获谥,此实乃清廷之恩渥殊遇。

在赐谥这一严肃且具重要意义的礼制环节中,礼部拥有较大的操作空间。需知,所赐谥号虽仅由两字构成,却蕴含着对逝者一生功绩、品德等诸多方面高度凝练的评价,其间哪怕仅一字之异,所体现的褒贬程度与象征意义便有天壤之别。刘铭传的眷属深明此理,故而以万分急切之态赶赴京城,会晤礼部堂官,祈望能为刘铭传求得一个彰显其卓越功绩与崇高品德的恰当谥号。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礼制体系中,赐谥乃朝廷专属之恩典。此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即若功臣名将之家属不惜斥以重金,少则万两白银,朝廷便可能赐予逝者一个颇为尊崇的谥号。通过这一行为,使得逝者在身后获得荣耀,即便于九泉之下,亦能有所慰藉。

依据刘铭传生前卓著功绩,礼部初拟谥号为“庄肃”。然而,礼部旋即提出条件,要求刘氏家族支付纹银一万两。刘氏家族认为此要求所涉代价过高,予以拒绝。礼部因未达成所求利益,遂擅自更改,将原拟谥号中的“庄”字改为“壮”字,致使刘铭传最终获谥“壮肃公”。

“庄”与“壮”二字,无需借助辞书检索,仅通过深入体悟,即可明晰其蕴含之义。中国文字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礼部赐谥这一传统仪制,便是有力例证。晚清时期,吏治腐败现象极为严重,在对逝者进行荣誉授封的过程中,竟也出现舞弊行径,其手段之恶劣、无所不用其极,于此可见一斑。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