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三年,朝廷重臣张廷玉呈于乾隆帝一份奏疏,文中恳请将自身所获三等伯爵之位,由其子张若霭承袭。对此,乾隆帝予以批示:
在本朝典制中,文臣向无获封公、侯、伯之惯例。大学士张廷玉所获伯爵,实乃出于格外施恩。然其奏请由其子张若霭承袭此爵位,此举与既定规制相悖。故特命此伯爵之衔仅系于张廷玉自身,其子张若霭无需承袭。
张廷玉,历经三朝之重臣,其于宦海沉浮数十载,素以审慎持身、恪守本分闻名。在漫长的仕途中,从未向帝王呈递逾矩之请。但此番情形颇为异常,身为资深旧臣,他竟罔顾自身名节与尊严,执意要为子孙谋取三等伯爵之位,个中缘由,着实令人费解。
从长远视角审视,三等伯爵位的价值不容小觑,其实际优势相较于首席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更为显著。具体而言,经皇帝恩准,张氏后裔仅凭三等伯爵这一身份,便可长久维系荣华富贵。
【混个三得伯有多难?】
依据清代针对异姓的爵位体系,公、侯、伯这三类爵位处于高阶层级,官方以“超品”名之,意即其地位凌驾于文武正一品之上。具体而言,无论一等伯、二等伯抑或三等伯,在服制方面,皆与公、侯保持一致,均可佩戴珊瑚冠饰,身着绣有斗牛图案之服饰,相较正一品的大学士,更显尊崇气派。
三等伯所享俸禄标准为白银四百六十两,另加禄米四百六十斛,其数额为大学士俸禄的两倍有余。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获封三等伯爵位,无论于朝堂居官履职,抑或赋闲家居,该俸禄皆恒定无变。
自康熙朝起,异姓爵位的承袭制度渐趋定型。其中,一等公可获袭二十六次,二等公承袭二十五次,三等公承袭二十四次。依此逻辑递推,三等伯依规可承袭十六次。
从历史制度角度考量,若张廷玉成功为其子张若霭谋得三等伯爵位,其意义非凡。依清代爵位承袭规制,获此爵位后,张家子孙可依制世袭十六代。以平均每代间隔二十年计,此世袭延续时长可达三百二十年。如此漫长的时段,从时间跨度上足以涵盖直至清朝覆灭的整个历史进程。
需明确指出,尽管公、侯、伯等异姓爵位在传承过程中,其承袭次数颇为可观,但此与世袭罔替这一概念存在本质差异。依据既定规制,唯有经由皇帝颁降特旨,方可享有世袭罔替之特权。
在清朝历史进程中,伯爵这一爵位颇为矜贵,获封者总数仅66人(含身后追赠情况)。从人员构成来看,获封者主体为旗人。至于汉族臣子,除明确较早归附朝廷的9人外,实际获封伯爵者仅有柴大纪、曾国荃、李鸿章(逝后追赠一等侯)、赵良栋、张廷玉、许世亨、李长庚这7位。
在清代受封伯爵的群体中,计有七位伯爵。其中,除张廷玉之外,其余六人皆因军功获此殊荣。由此可见,整个清代时期,于汉文臣群体里,仅张廷玉一人是以恩封之式晋爵。故而,乾隆帝曾称其受封乃“系格外加恩”。
【汉文臣封爵有何特殊要求?】
清朝所设异姓爵位,自其肇始,便并非面向汉文臣群体。大清立国之初,诸多汉臣归降清廷,其中部分人士凭借归附之功或军事勋绩,陆续获封高等级爵位。
在清朝初期,部分获封异姓王爵者与众多武将,虽相继被纳入汉军八旗体系,然而就血统而言,他们皆为纯粹的汉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文臣所获待遇截然不同。以洪承畴为例,其于清廷建立过程中贡献卓著,却仅获轻车都尉之职。又如范文程,深得皇太极信任,被视为股肱,皇太极对其建言无不采纳,然而范文程最终也仅晋封至三等子。
自顺治一朝伊始,朝廷便明令,世职与世爵不予授予汉族文臣。在后续的康熙时期,于整个政治体系内,汉族文臣皆无获爵之例。
雍正登基之后,张廷玉、朱轼、蒋廷锡三位汉族大臣在政务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著。雍正帝突破传统惯例,赐予他们世袭一等阿达哈哈番之爵,此爵位后改称一等轻车都尉。在清朝历史上,汉族文臣获封世袭官职,实始于雍正一朝。
乾隆朝初期,张廷玉以总理大臣之职,与鄂尔泰共同执掌朝廷政务。鉴于张廷玉于辅弼朝政过程中展现出的勤勉功绩,乾隆帝特予嘉奖。其爵位晋升之路,越过男爵、子爵,由一等轻车都尉直接擢升为三等伯。
鉴于赐予汉族文臣高级爵位并无先例可循,故而乾隆在旨意中未涉及世袭相关事宜。依循既往惯例,即便旨意未明确世袭条款,张廷玉所获三等伯爵之位,依规亦可承袭十六次。
然而,至乾隆十三年,君臣龃龉日深,乾隆对张廷玉的态度旋即发生根本性转变。对此,张廷玉亦有所察。缘于此,他上奏朝廷,恳请保留自身配享太庙之殊荣,并乞准其子张若霭承袭伯爵之位。
自张廷玉所处时期起,乾隆帝着手制定针对汉文臣承袭爵位的全新规制,明确规定自彼时起,汉文臣所获爵位皆不再具备世袭资格。
在清朝中期,获授五等高级爵位的汉族文臣数量极为稀少。其中,张廷玉与孙士毅获封一等公;徐广缙获封一等子;叶名琛则获封一等男。
自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汉族文臣获封爵位的现象渐趋普遍。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众汉族文臣,皆荣膺高级爵位,且这些爵位享有世袭罔替之特权。
尽管张廷玉未能为其子谋得三等伯爵之位,但乾隆皇帝鉴于该世职系雍正帝御赐,秉持审慎态度,未轻易褫夺,而是为其保留了一等轻车都尉的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