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造假严重!从业者都要分辨半天,这六类药材成重灾区

跳跳虎爱吃跳跳糖 2025-03-19 10:10:4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屡遭曝光,掺假手段从“以次充好”升级为“以假乱真”,从业者感叹“真假难辨”,这些行为不仅导致药效丧失,更可能延误治疗,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央视曾暗访安徽亳州“药都”,发现覆盆子掺入山莓、树莓等无效品种,蔓荆子以低价劣质品冒充高价正品,甚至元胡被山药棱子伪造,药渣回收后二次销售,甚至就连北京同仁堂都没有逃脱。

那么有哪些药材是容易造假的呢?大家又该如何避免?

六大造假“重灾区”

安心神的酸枣仁变“伤身利器”,酸枣仁本用于安神助眠,但正品成本高昂,一斤就要几百块,很多商家很难从中赚到钱。

不过,酸枣仁却和枳椇子、李枣仁十分相似,所以有很多不良商家就会用其冒充售卖,但价格却实天壤之别,药效也大有不同。

枳椇子多用于解酒,误用可能引发腹泻,仔细观察的话,也会发现一些异样,真的酸枣仁表面有褐色斑点,而假的色泽均匀,质地更硬,所以大家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还有就是因健脾安神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它可以说是很多家庭常用的一种药材,但也正因为其广泛性,也让一些不良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市场上常见茯苓,大多都是由葛根粉、木薯粉塑形伪造,买来煎煮后会迅速糊化,没有什么作用,而真茯苓质地坚硬,久煮不烂。

西洋参片因补气养阴受追捧,但部分商家以桔梗切片染色后冒充,在很多电视剧中也有这样的表现,拿桔梗当做人参售卖,两者长相太相似,如果不是对药材特别熟悉的人,真的不好分辨。

并且桔梗没有什么药用价值,最多也就是于腌菜,长期误服可能加重体虚,如果大家要购买的话,可以仔细观察,真品横纹细密,味苦回甘,货断面平滑,味淡微甜,或者找正规大药店购买。

北柴胡用于疏肝退热,但常被藏柴胡或向日葵根掺假,藏柴胡药效偏重清热利湿,若误用可能导致药不对症,但两者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北柴胡根细密环纹,藏柴胡皮厚粗糙。

驴皮难寻,杂皮横行,现在假阿胶市面上也是非常的多,但因其成本高,制作起来比较麻烦,真阿胶需纯驴皮熬制,并且手艺还要好,很多人搞不成,但又想获得利益。

于是一些黑心商家以马皮、猪皮甚至工业明胶替代,使用过多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假阿胶灼烧有刺鼻臭味,真品则有淡淡胶香。

龙骨本为古代动物化石,但也是一味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所收录,具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等功效,对癫狂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有很好的功效。

但在1977年之后,龙骨就被各版药典,不过在2020年最新版药典中,它又被归为“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类别,专家有意将其取代,但是还没有研究出好的替代品。

不过却被一些无良商家找到了,市场上的龙骨,多为石灰加矿物粉煅烧的仿品,真的使用的话,和直接吃灰差不多,真正的真龙骨质地酥脆,断面有蜂窝状孔隙;假货坚硬沉重,入水易沉。

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大家日常使用过的一些药包,造假率也很高,就比如足浴包,在315晚会前夕,有人专门测试了几款热销的足浴包,其中大肠菌群、绿脓杆菌直接超标,并且还有虚假宣传。

名义上说的是几十种药材,之后也就只有几个,并且质量堪忧,还掺杂不少的土,就连老字号“雷允上”、“马应龙”、“同仁堂”也不例外,还有很多药材也都深陷造假风波,像黄连、当归等等,那么这些药材造假为何屡禁不止呢?

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中药贵,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当然其中的利益也让人眼红,所以才有人选择对其进行造假,从而赚取很多的利益。

就以酸枣仁为例,正品成本每斤超300元,而伪品成本仅4-50元,利润高达数倍,药商坦言:“掺三成假货,价格降一半,销量翻几番。”

而普通消费者缺乏鉴别能力,甚至部分年轻药师经验不足,北京劳模刘颖曾发现,品相完美的“山药”实为无药效的参薯,若非专业鉴别极易蒙混,这也是药材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

其实想分辨也是有技巧的,就比如五步鉴别法,观形态:对比标准药材的色泽、纹理,闻气味:真品各有独特药香,假货常有酸霉味,试手感、水浸法、尝味道,只要了解药材的特性,基本上就不会买错。

并且现代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精准测定有效成分,DNA条形码鉴定能溯源物种,北京双桥燕京药业通过升级检测设备,将农残、重金属等指标纳入质控体系,确保药材安全。

结语

中药造假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文化危机,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唯有以真药为基,才能让千年智慧真正惠泽众生。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大河报---2025.03.14:《姜黄当黄连卖,售价仅为市场价7%,有网店销量近千件丨大河报邻妹妹帮办3·15》

原文刊登于千龙网---2025.03.15:《中药行业乱象触目惊心,谁来守护我们的健康?》

原文刊登于长江云新闻---2025.03.15:《315暗访|网红足浴包细菌“爆表”,涉北京同仁堂、马应龙等》

原文刊登于中国青年报---024.03.27:《“药都”亳州“网售造假风波”背后:中药材全链条质量监管为何落地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