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业正上演一场“三国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日韩三国新船订单量呈现断崖式差距:韩国291艘,日本186艘。
中国的订单几乎“以一敌二”,美国近期宣布对中国船只加收港口费,试图打压中国航运,却意外暴露了全球造船业一个尴尬现实:日韩根本接不住美国的“订单大礼包”。
这场博弈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行业暗战?
韩国:技术优势被追平,高端市场守得住吗?
上世纪70年代,韩国从零起步,硬是靠低价和拼劲挤掉日本,成为全球造船霸主,2020年卡塔尔豪掷百艘LNG船订单,更让韩国风光无限。
然而,如今韩国造船业正面临“夹心层”困境:技术优势被中国快速追赶,人力成本又拼不过东南亚。
以沪东中华研发的第五代LNG船为例,其性能已超越韩国同类产品,而中国汽车运输船更让韩国近乎“出局”。
根据韩国造船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市场份额跌至17%,不足巅峰期的一半,尽管韩国政府豪掷9万亿韩元补贴研发,但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绿色转型迟缓等问题难以根治。
韩国船厂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绿色船舶布局落后,而中国已拿下全球80%的环保船订单,有韩国媒体自嘲:“我们还在造船,中国人已经在造未来。”
更尴尬的是,韩国三大船企手握大量军工订单,无暇承接民用急单,眼睁睁看着中国拿下卡塔尔18艘LNG船大单,总价55.8亿美元。
日本:造假丑闻重创“工匠招牌”,转型慢半拍
日本造船业的没落更像一部“帝国黄昏”,上世纪50年代,日本靠造船业赚取外汇,助力经济腾飞,如今却因造假丑闻和技术滞后沦为配角。
2023年川崎重工爆出船用发动机数据造假,导致股价暴跌20%,“日本制造”金字招牌现在已经蒙尘。
日本船舶出口协会统计,2024年日本新船订单全球占比不足5%,甚至不及中国一家大型船厂半年的产量,究其原因,日本企业死守传统船舶技术,对绿色转型反应迟缓,产业链成本居高不下。
反观中国,从钢材到发动机,80%零部件实现国产,五天交付一艘船的速度让日本望尘莫及,日本船厂还在用传真机接订单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用AI画图纸了。
中国:逆袭背后是产业链“硬实力”
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共计2809艘,而中国就有1796艘新签订单,超过了全球新船订单量的70%,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
中国造船业的爆发绝非偶然,十年前,高端船舶市场还被日韩垄断,如今中国不仅规模第一,更在技术上实现“超车”。
以LNG船核心材料殷瓦钢为例,中国突破法国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化,大型邮轮建造带动136个细分领域技术升级。
政策支持当然也是功不可没的,中国将绿色船舶纳入“十四五”规划,环保船订单占比近八成。
生产效率更是“杀手锏”:中国船厂平均5天交付一艘船,模块化建造技术让工期缩短30%以上,成本比韩国低15%-20%。
美国《华尔街日报》直言:“中国造船速度是美国的200多倍,全球客户别无选择”,上海外高桥船厂负责人也曾透露:“现在船东点名要中国造,因为交货快、价格优,还能定制低碳方案。”
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船只加收港口费的政策,反而凸显了中国不可替代的产能优势,全球50%的造船产能集中在中国,日韩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缺口。
美国“神操作”: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美国对中国船舶加费的政策,被业内调侃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前全球航运需求激增,而造船需要时间:中国交付周期2-3年,日韩则需3-4年。
美国政策180天后生效,船东若想避开“服务费”,只能苦等日韩新船,导致物流成本飙升。
二手船市场已现魔幻场景:中国造散货船卖家咬死高价,船东算账发现“交费比等船更划算”,航运分析师指出:“这就像逼租客搬出廉价公寓,结果发现市场只剩豪宅。”
更讽刺的是,日韩船厂手握大量军工订单,无暇承接民用急单,美国港口协会警告,此举可能导致美西海岸拥堵加剧,“最终埋单的是美国消费者”。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打压日本汽车业,却催生了丰田的精益生产,如今对中国造船业设阻,反而加速其技术自立。
美国要是继续“脱钩”策略,只会让本土产业链更加脆弱,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兴衰印证了一个真理:死守技术霸权终将被淘汰,开放创新才能赢未来。
当中国船厂用5天造一艘船的速度改写行业规则时,日韩或许该思考:与其在“制裁游戏”中站队,不如拥抱合作,毕竟全球化的海洋,容不下孤岛。
信源:
环球网2025年01月17日——“下水就像下饺子”!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
观察者网2025年02月27日——美国想对中国航运下手,“但日韩造船业无力填补市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