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斌:《顾太清与奕绘的京师生活》

古代小说研究 2025-04-18 07:16:21

《顾太清与奕绘的京师生活》上册,樊志斌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3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以顾太清,又名西林春,和其夫奕绘一生的时间为线索,分十五个章节, 从西林春出生写到离世,通过史料、其本人及友人诗词留下的线索为基础,并引入及介绍其所处十八世纪的北京社会文化、思想、习俗、制度、重要事件等内容,写出了有关这位有“大清词后”之誉的重要女词人的一部立体的、血肉丰满的、言之有物有据的传记。

该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叙事流畅、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的北京清代文学女性名家传记。

《顾太清与奕绘的京师生活》下册,樊志斌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3月版。

目  录

第一章 西林春早年

第一节 家族、家庭

第二节 十六岁之前的成长与教育

第三节 西林春与奕绘的京师生活

第四节 子章子、《观古斋妙莲集 未冠集》

第二章 奕绘、霭仙

第一节 绵亿、绵宁与天理教进攻紫禁城事

第二节 奕绘结婚

第三节 妙莲与妙华

第三章 贝勒奕绘与养于顾氏的西林春

第一节 奕绘袭爵

第二节 一时之作

第三节 诗性灵与儒释道

第四节  编定《南韵斋宝翰录》

第四章 贝勒府中琴瑟和鸣

第一节  奕绘大病与西林春

第二节 道光二年、道光三年

第三节 西林春嫁入贝勒府

第四节 府邸的生活与讲究

第五节  太清学作诗词

第五章 奕绘的交游与郊游

第一节 韩三泰、裕恩

第二节 学习与课子

第三节 东陵差事

第六章 太清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第一节 道光九年随侍东陵

第二节 妙华辞世

第三节  交游、新年活动

第四节 太清学词、填词

第五节 双桥新寓

第七章 琴瑟和鸣:北京城与大南峪

第一节 营造天游阁、大南峪

第二节 死亡与道教

第三节 儿女一喜一悲

第四节 新年诗多

第五节 歌诗与闺友

第八章 逍遥游

第一节 奕绘辞官

第二节 游赏、姊妹

第三节 受道戒

第九章 闺阁的南下与北上

第一节 云林来京

第二节 道光十七年:云姜南去

第三节 春日游览南谷

第四节 珊枝、纫兰南下

第五节 沈湘佩来京

第十章 奕绘病与亡

第一节 奕绘病

第二节  闺友:相思、往来

第三节 四十岁不惑

第四节 珊枝逝

第五节 夏季活动

第六节 奕绘薨

第十一章 秋红吟社

第一节 悲欢

第二节 姊妹聚首

第三节 起秋红吟社

第四节 滇生、屏山

第五节  冬社

第十二章 儿女婚姻大事

第一节 道光二十年春

第二节 陈文述事

第三节 夏日游览与修缮园寝

第四节 姊妹离散与复来

第五节 定郡王载铨

第六节 儿女婚事

第十三章 姊妹与儿孙

第一节 南峪

第二节 旗人闺秀入诗社

第三节 儿女

第四节 太清、少如、湘佩

第五节 诗词渐少

第十四章 道咸交际十年间

第一节 道光二十五年

第二节 道光二十六年

第三节 儿女事了

第四节 云林、湘佩回南

第五节 道咸之际

第六节 友别亲亡

第十五章 红楼梦一场

第一节 云林亡故

第二节 忆湘佩、少如诸姊妹

第三节 英法夷寇京师

第四节 红楼梦长

尾声一:谁解老人悲

尾声二:《红楼梦影》、砚台、育于顾氏

尾声三:直系后裔与《天游阁集》寻访

西林春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资料

《红楼梦影》

太清词得力于周清真,旁参白石之清隽,深稳沈著,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求其诣此之由,大概明以后词未尝寓目,纯乎宋人法乳,故能不烦洗伐,绝无一毫纤艳涉其笔端。

曩阅某词话,谓:“铁岭词人顾太清,与纳兰容若齐名。”窃疑称美之或过。今以两家词互校,欲求妍秀韶令,自是容若擅长;若以格调论,似乎容若不逮太清。太清词,其佳处在气格,不在字句,当于全体大段求之,不能以一二阕为论定、一声一字为工拙。

——况周颐《东海渔歌》(西泠印社本)

五千年文明,无数英雄粉墨登场,在诸多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固然,英雄主要由男性扮演,但是,无数了不起的女性也在道德、能力、才华等诸多方面令人刮目相看,那些最了不起的女性,被写人笔记、诗文和史书,并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东海渔歌》

被称作才女、且被公认的(不算小有才者),前有班昭、谢道锡、朱淑贞,后有李清照、顾太清,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

清代是传统文化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清词中兴的时代。论词,有男中纳兰容若、女中顾太清的说法。清代词人何其多,但有此句,足见顾太清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太清,姓西林,雍正名臣鄂尔泰家族后裔,名春,字梅仙,号太清,出生于北京香山健锐营镶蓝旗,平时自署西林春、太清春等,之所以以顾太清名传世,皆因寄养于族姑母顾氏,且因清末民初南士不通北俗所致。

问题是,关于顾太清,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多。顾太清后人金启棕先生有《顾太清与海淀》,开顾太清系统研究先河(不仅局限于太清词上);张菊玲先生有《旷代才女顾太清》,仍以分块(生平、交游、作品等)研究为主调。

《顾太清与海淀》

近十年来,关于太清、其夫奕绘的研究文章、硕士论文颇有一些,加深了我们对顾太清其人的了解。

但是,学界仍旧缺乏一部能够贯穿太清生平、作品、思想认同的专著,缺乏一部带有生气的反映当时时代(嘉庆至光绪)、生活环境(北京与北京西郊)、家族状态(贝勒、镇国公)的著作,以至于大众对太清的了解或者是片段式的,或者是片面的。

由于迄今缺少一部真正翔实、有生活气息的顾太清传记,社会上对顾太清的了解还不多,且有不少争议。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明的诗人往往作诗含蓄,对其作品的解读容易产生歧义,更大的原因还在于,那些研究者不了解太清的特殊之处。

太清不仅是位女性诗人,她更是一个旗人,一个北京的特权贵族妇女,一个足迹遍布京师、西郊的旗人贵妇……

她的学养、见闻、审美、道德等全然不同于普通大众,也全然不同于江南闺秀,更全然不同于今天的女性。

《旷代才女顾太清》

笔者2004年至曹雪芹纪念馆工作,从事学术研究,方向集中于红学、曹学、史地、园林、民俗诸方面(后者都是红学何以有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个性”,以及有什么个性的证明),陆续撰写各种专业文章六十余篇、文字百万余。

顾太清出生的地方健锐营镶蓝旗,距离我工作的地方往南不过三四里地,她与丈夫奕绘笔下无数的地名,要么是我到过的、熟悉的,要么是经常出现在我的阅读里。

顾太清不仅是词人,也是文人,也是北京旗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她还是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实际上,《红楼梦》是顾太清家族阅读与传承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太清还创作了一部《红楼梦》的续书《红楼梦影》。

这些机缘都使我决定要为她做点什么。

一个研究者能做的,也就是做点研究、写点文字罢了,并尽量写得翔实、客观、系统些。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

樊志斌

二〇二一年四月

《顾太清集校笺》

跋一

西林春(西邻太清、顾太清)有一代词后、李清照后一人的称誉,固然已经是诸多文学爱好者的共识;其《红楼梦影》在红学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与奕绘夫妻琴瑟和鸣,堪称少有的文坛佳话。

推广而言,环境优渥、文学修养良好,使得太清的诗词创作成为当时京师特殊阶层生活方式的记录;其与当时京师诸多闺秀(主要是江浙一带宦仕家族女性)之间的诗词唱和,更是一个时代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的反映;尤其太清处于嘉庆到光绪这一清代晚期大变革时代,她一生经历与创作一定程度上成为时代变革中无意识的记录。

《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

然而,当前诸多研究与传播中,往往只在其作品的赏析与猜测上,并不顾及她们的部族属性、家庭生活和以此造就的生活习性、审美倾向,不顾她们的所见所闻与文学创作关系。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这就使得作者的作品赏析往往变成研究者的个人喜好。

太清生活的主体空间是京师,但她生于香山,丈夫奕绘在房山大南峪修建园寝、阳宅,偶尔京东游玩、通州送客,因此,他们的足迹遍布京师、东西郊。因此,关于太清、奕绘的研究,又关系到地方史、风俗史。

在清代文化史、旗人文化史上,纳兰成德、曹雪芹、西林太清影响重大,三人皆为旗人,主要生活空间皆在北京,时段纵跨顺治至光绪,几乎有清一朝。清代、京师、旗人、《红楼梦》成为三人共有的元素,文坛巨匠是他们共有的符号。

余出身于清史研究,从事红学与北京地方史地研究多年,对与清代北京、红学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怀有极重的感情,先后作《曹雪芹传》《纳兰成德传》,今复作《顾太清传》,成旗人文学三大家传,不亦宜乎,不亦快哉!

《顾太清词新释辑评》

在太清的研究和传播史上,前有徐乃昌、张璋,后有张宝章,皆以官员身份介人太清诗词的研究、传播。

张宝章先生曾任原海淀区副区长、政协主席,著作甚多,系著名的海淀园林史地研究名家,对纳兰成德、曹雪芹、太清的作品都有相当的研究与介绍,对三人遗迹、纪念馆的建设多有呼吁。

记得有位朋友说,当再大的官不读书也不过一介俗吏。

金先生本为学者,又系太清后裔,无足为怪;而二张先生本来高官,多费精神,可胜感慨,可胜慨哉!

《顾太清词校笺》

有位朋友出版诗集,自序云:“以此献给天空、大地与真心不泯的人们。”

我觉得他说的很好,比那些献给爹娘、献给老婆之类的人好玩的多。我将书献给谁呢?

献给奕绘、太清,他们未必需要。

献给家国天下,说那么大,无聊的很。

给予自己吧,毕竟是很下了一些功夫,是自己数十年学术积淀、数百天面对电脑的产物。

也给予那些有缘读到此书的人,自信这本书系统讲述了奕绘、太清的历史,资料是系统、丰富、准确的,他们笔下的大清、北京、旗人,我都替诸位去了解了一些。

樊志斌

2021年7月20曰

定稿于2021年8月30日

《天游阁诗集》

作者简介

樊志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曹雪芹纪念馆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曹雪芹研究》常务编委,主要从事红学、兰学、北京民俗研究,著有《曹雪芹传》《红学十论》《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等十部,撰写发表各方面专业论文六十余篇,百余万字。

0 阅读:2